陈娟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国际背景上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目标任务和历史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指导思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种新形式下,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剖析时代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准确拿捏现实状况。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亦需如此。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列宁所强调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客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既不夸大现实成就、也不忽视发展软肋,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对当前的党情、国情、世情进行分析,继而明晰现阶段的发展境遇。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列宁曾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自然也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分析矛盾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分析社会矛盾的主要构成及各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等。通过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来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这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时代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对时代特征的本质性概括和总结。其三,要用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看待各种时代关联。恩格斯曾说:“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这就是说,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要把“新时代”放置于一张立体化的“大网”之中,从四面八方,比如历史轨迹、国内外环境、内部矛盾、未来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考究,继而全面、客观、具体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四,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剖析现代化实现的问题。恩格斯曾提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为我们分析当前时代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化建设的“两步走”战略;看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长期性;看待党的建设的恒常性等问题。唯有如此,方有可能从发展的视阈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理解。其五,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动力问题。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战略、新目标,最终是要通过生产力发展来实现的。那么,新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最终还是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理论来回答,而不是从思想和理论的上层建筑出发把握其应然境况。因为,从根本上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问题是根源性问题。其六,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剖析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提命运的根本力量。”显而易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长期坚持的真理。这就是说,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理应从人民的期望、意愿、实际出发,探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助力把握新时代。其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把握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曾有过精辟的论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反观现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生产力有待提升、诸多矛盾普遍存在、多方不平衡发展、经济改制等实际问题,最终只有通过改革的手段才能解决。所以,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重视改革理论、不能不依靠改革理论、不能不坚持改革理论,只有如此才可能全面、系统、立体地分析新时代的改革性特征。
必须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完全将两者形而上地割裂。即是说,只有将两者相统一才是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方法,仅仅想通过其中的某一点科学理论对新时代进行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化”、“标签化”、“片面化”运用,是一种“实用主义”,既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更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整体性指导和运用,本文在分析相关观点时,指出了某一具体理论在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运用思路,这只是理论研究中文本论述便捷性、直观性和通俗性的需要,在实践中是应该避免的,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恰恰要有一种明确的整体性思维。
二、分析理论与关照现实相结合
理论是现实的行动指南,现实又是理论的生成基础。因此,看问题既要从理论层面对其本质、规律、机理等内在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又要关照实际具体问题具体看待,实现“两条腿”走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多次对中国的主要矛盾、革命情形、阶级情况、经济现状、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判。从理论上看,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指导,比如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从实践上看,他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研用理论分析现实,最终比较系统全面的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持久战》等一系列经典成果,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此可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原则方法,是科学、全面、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前提。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把握,也应该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方法。
从理论上看,就是全面系统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和把握。这即是说,只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基础、发展过程、主要特征、当代价值等方面入手,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在把握新思想的基础上,才可能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新时代的新理论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这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能够最大限度從理论层面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际中看,就是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审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会变化,就一直处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不发达阶段。时至今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突出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知道,新矛盾必然带来新问题、新任务、新目标、新战略。如此之多的新变化,怎么会不带来新的社会现实呢?因此,在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必须关照现实。对现实中人民群众的新需要,既不能置若罔闻、更不能轻松对待,要做到毛泽东曾说的:“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基于此,才可能在现实中真切理解人民的需要,以便于科学地规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罗建文,李晗琦.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使命与境界[J].青海社会科学,2019(02):19-27.
[4]贺新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