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把握:要求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是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
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从细节出发,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教师应尝试选择更多精彩的语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语用创设过程中的遣词造句。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学生训练的教学点,指导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学习,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点。
比如讲授《黄果树瀑布》(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当教师讲到第二段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说道:“作者在第一段中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将自己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表达出来。第二段中开始用何种方式进一步描述对它的喜爱?”学生A:“先从瀑布的声音谈起。”教师:“很好,这叫未见其身先听其音。具体如何描绘的?”学生B:“按照距离远近和声音高低的方式展开描绘的。刚开始声音比较小,像微风拂过,后来盖过人喧马嘶。”教师:“非常好,大家能从这段内容中获得哪些语用技巧?”学生:“在描述具体的情景时,为了更好地突显出这一景物的特点,可以先将注意力放在它周围的事物上并展开描绘,当这些内容描绘结束后,再尝试围绕主体物展开描绘。”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一些课文细节作为语用训练点开展教学,能让学生认真对课文的某一细节展开深入的咀嚼和体会,能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矛盾开展创作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将各种人物细节形象表述出来,达到提升文章可读性的目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过于重视理解矛盾的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对矛盾的使用。为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矛盾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以此开展简单的矛盾性写作练习,对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讲授《爱如茉莉》(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时,整篇文章围绕“爱如茉莉”这样一个词语很好地将主人公父母的情感表达出来。但在整篇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会有一些矛盾冲突的点:“主人公对‘爱如茉莉这一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在观察了父母的表现后似乎理解了‘爱如茉莉的含义,另一方面她一直无法明白茉莉与爱之间的关系;母亲生病了,她内心存在一种矛盾心理,答应给父亲做水饺,却因为住院无法实现,如何才能让父亲在吃完睡觉后再获知母亲生病的消息,其内心也是矛盾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刻意放大“爱如茉莉”本身的含义,但却可以将重点放在这些矛盾点的讲授之中,通过聚焦课文中的这些矛盾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塑造课文的基本方法,去真正理解“爱如茉莉”的具体含义。
对文章段落结构的布置与设计是语用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出发探讨文章的基本布局技巧,引导学生掌握从整体到局部、从谋篇布局到构段方式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比如在讲授《秦兵马俑》(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了课文中的结构内容,整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展开描述,先从整體上表现兵马俑的“宏伟”“壮观”,并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展开描写;随后在细节刻画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兵马俑的面部细节描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兵马俑本身的艺术价值。课文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选择具体的训练点: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深入刻画与描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展开描述,先引导学生练习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开展写作,再组织学生更好地提升对细节内容的把握能力。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无论是用写景记事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还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都是紧紧基于文章结构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用点的选择与确定至关重要。通过语用点的教学与练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使用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文教师应该细细解读教材,把握文本特点,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练习,让它们成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媒介。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东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