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烂柯山》的悲剧性分析

2019-06-20 05:58杨环宇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阶级性

杨环宇

摘  要:昆曲《烂柯山》整部作品都笼罩着悲剧氛围,这种悲剧性不仅仅是由于人物性格本身造成,更是那个时代的封建性和阶级性使然。本文就以上海昆剧团制作、梁谷音和计镇华主演的版本为依据,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性作浅显分析。

关键词:《烂柯山》;性格悲剧;阶级性;封建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2

《烂柯山》讲述了朱买臣因生活穷困而被其妻崔氏逼写休书,中举当官后以泼水难收为由拒绝崔氏破镜重圆的故事。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细节之处都显露着悲剧意味。演员精彩的演绎使观众常常回味起前情,又期待着后续发展,直到全戏在崔氏的悲戚哭喊声后收束,令人不觉沉沉一叹。以下将结合戏曲情节从三个维度上解读这种悲剧性。

一、人物本身的性格悲剧

戏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朱买臣及其妻崔氏性格之中都隐含着引发这场悲剧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性格中的不足引发了情义断绝无法破镜重圆的结局。

首先说朱买臣,他的性格之中带有明显的懦弱性,对内表现为无力维持家用、自知有愧而对妻子刁蛮行为的百般讨好和忍耐,在外表现为将所打的柴赊出却无法收回财粮等行为。在开场时,朱买臣空手而回,听闻妻子的声音就慌张起来。面对妻子更是自称“学生”、“卑人”,虽然心中存有怒气,却也对她又哄又忍、一忍再忍。虽然赊柴之事在剧中没有详述,但也可以由此对其性格上的懦弱探知一二。

除此之外,造成悲剧的主要性格因素是朱買臣的过于强烈的“面子意识”,他的自尊心之强已经到达了敏感的地步。在家中面对妻子的辱骂时他已经心存不满,虽未发作但也能感受到他自尊受挫的无奈感。而在他发迹之后终于再次面对衣衫破烂的崔氏大肆倾吐之时,那种近乎“小人得志”的状态、斤斤计较的表现正是对往日失去的面子的挽回过程。在面对外人时,这种面子意识更导致了事态的转折。其一,朱买臣下定决心写休书就是因为崔氏走出家门大吵大嚷,朱买臣怕被邻居得知而脸上无光,才在崔氏的几轮逼迫之下最终提笔。其二,当朱买臣当官荣归故里,面对“疯妇”崔氏的苦苦哀求,他已经动了恻隐之心。可破镜重圆将成之时,他却因再次想到“怕只怕悠悠众口”,最终放弃了崔氏,完成了对崔氏悲剧命运的最后塑造。

再说崔氏,她是一个言行过于直接的女人,虽然她内心也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在困顿的生活之中也常常会念及与朱买臣二十余年的情分,但是她的行为与言辞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这些,而成为一个看似刻薄无情的形象。面对丈夫的无能,她担忧生计几次垂泪,但是表现出来的却只是一味地羞辱、谩骂、逼迫,一句句的“穷鬼”、“瘟鸡”令丈夫苦不堪言。面对唐大姑的唆使,她下定决心改嫁就坚持到底,无论朱买臣怎样劝阻都不回头。得知张木匠的丑态,她义无反顾出逃。而朱买臣发迹归来,她也一心扑上去请求接纳。尽管这些都是那种境况下的无奈之举,但可以看出崔氏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只不过她的方式太直接、太生硬、考虑太不周全,以至于将自己逼到无路可走的绝处。

二、阶级制度下的穷人悲剧

追究这场悲剧的起因,一个“穷”字就足以概括太多。因为穷,让朱买臣和崔氏分别紧握升官和改嫁两根救命稻草,进而情义断绝。而戏中的穷苦生活正是对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反映。

全戏一开场,朱买臣就自称为“穷儒”,在其自嘲性的叙述中,句句不离“穷”。他与妻子的磕磕绊绊也都是因为“贫贱夫妻百事哀”。妻子上场后,二人在争吵之中还上演了一场模拟富人生活的闹剧,他们以寒酸的木盆扣在头上冒充凤冠之时,口中说的、心中想的都是对上层人富足生活的向往和无限羡慕。在《雪樵》一折中,朱买臣风雪中也不得不上山砍柴,在饥寒交迫的困窘之中,他想到富贵人家必定“羊羔美酒”、“娇妻美妾”,而自己只是“半生辛劳”、“一身潦倒”,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呢?《逼休》一折中,面对崔氏的苦苦相逼,朱买臣甚至向老天感叹为什么富人妻妾满堂,而自己连一个妻子都养活不了。在以上这些可笑的演绎和悲情的感叹中,无不流露着贫穷给他们带来的无力感。其实除了剧中的主要人物以外,唐大姑、地保等人也都是为了金钱而奔走效力,这是底层人民共同的命运。

朱买臣悲伤情绪的巅峰是当妻子离他而去后,面对空空的房间,他像是个妇人般悲伤哭泣。他一边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哭,一边泪流不止,每说一次“不能哭”,就哭得更凶一点。看到一个男人这样的表现,谁又能不感慨他的生活之艰、不生出怜悯之情呢?

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穷人要拼命地寻找自己的出路。他们或者像唐大姑之辈,为了自己得到钱财左右逢源、不择手段,甚至拆散了别人的家庭;或者忙忙碌碌辛苦一生,只为填饱肚子;或者向崔氏一样违背本心,寻找其他依靠;又或者是苦苦坚守希望,期待着命运有一天会改变。而朱买臣所在的儒生群体就是最后一种,他们发奋苦读,几番赶考,只为了有朝一日跃过龙门,从底层穷苦百姓变为官员。只有这样他们的身份地位才能从根本山改变,才能彻底摆脱原生阶级带给他们的穷苦以及由此引发的“百事哀”。朱买臣最终成功了,成功之时他已年岁半百,孑然一身。然而我们看不到的是千千万万最后没有成功的人,那是数不尽的、没有被搬上舞台的悲剧。

三、封建时代下的女性悲剧

这整部剧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崔氏的命运悲剧。她和朱买臣度过了二十年缺衣少食的贫困时光,又在唐大姑的唆使下嫁给坡脚猥琐的张木匠,她无处可归寄人篱下,想和发达的朱买臣重归旧好又被几番凌辱。她一生都想追求一份依靠,最终却空无一物,疯疯癫癫地结束了生命。

她也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是当她真的每天都在面临着饥饿之时,她不得不为了活着寻找出路。在逼迫朱买臣写下休书时,她的脸上也闪过不舍和纠结;丈夫气极晕倒时,她也担心害怕;在和丈夫荒唐地幻想当官生活时,她也曾露出过笑脸。可是她知道,等到朱买臣发迹,“十个崔氏也饿死了”,所以,她抛弃了穷困书生朱买臣。而当她再度走投无路、朱买臣却荣归故里时,尽管她也觉无颜面对,也嫌弃自己“本应一鞍配一马,如今一蒂结两瓜”,可她还是愿意为了那一点点渺茫的希望放下尊严哀求收留,同样,这也是为了能活下去。在梦中,当她见到华丽的凤冠霞帔之时,她是何等的欣喜、何等的愉快,可是在那美艳装束的对比之下,只显得现实中已经发疯的她的打扮更加刺目可怜。那庸俗的大花是她梦中缀满珠翠的凤冠啊,那寒酸的烂袍是她梦中金丝银线的霞帔啊!《痴梦》以后,她已经完全发疯,而她那无状的言行更加悲剧色彩渲染开来。在全戏的高潮——泼水这一情节,她的大呼小叫、悲喜转换,用近乎疯狂的努力去祈求、去收水,可又怎么能成功呢?这时的水已经不再是彼时“一粒米八担水”的低贱之物了,它已经“一滴千金”。正如崔氏最后的希望一样,水一滴一滴地流失尽了。

我在想,如果是这个故事是一个男人为了衣食抛弃发妻,而妻子显达之后再回来讨好,却被羞辱拒绝的话,那我们一定会大呼痛快。可是将男女调转过来,我们却总感到一种同情和悲悯。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女人地位本来就处于男子之下,她们必得依附着男子。忠贞之女的确值得敬佩,可人不就是会发自本能地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吗?在那个时代,女人无法工作养活自己、无法读书改变阶级,难道要出卖自己的良心甚至肉体为生吗?崔氏固然本身有错,但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社会底层的女人、一个封建时代社会底层的女人,她又能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最后,她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尊严,失掉了一切。

再次回顾这部作品中的情节,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悲伤感。虽然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但是它的确反映了封建时代背景下很多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性,才能让这部作品将那种悲剧意味传达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昆曲《烂柯山》.上海昆曲团.梁谷音、计镇华演出版.

[2]谷依曼.《戏话人生——从昆曲<烂柯山>中看到的》[J].《艺海》.2012年13期.

猜你喜欢
阶级性
阶级话语与人性言说
论理想人格的逻辑框架
法的“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历史分歧与当代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偏误与修正
习近平历史评价的三维向度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探析
论正确认识党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家本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