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玲,李旭雪,王春财
(1.四川省骨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成都市老年康疗院影像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EF)较罕见,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皮肤硬化、肿痛、伴或不伴皮疹、瘙痒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等。MRI表现为四肢浅筋膜、深筋膜、肌筋膜广泛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高信号,病变进展期可见增厚深筋膜周围斑片状水肿信号。笔者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及成都市老年康疗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EF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其临床病史及相关文献,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5例中,男1例,女4例;年龄16~57岁,平均39.2岁。病程10 d~5.5个月,平均2.8个月。2例发病前均有过度运动史,1例结节性红斑治愈后5个月发病;1例单侧小腿系创伤后1个月发病,小腿红肿累及病变侧大腿;1例双侧小腿不明原因肿痛、硬化、红斑,综合检查发现合并肺结核。
5例一般资料见表1。5例均有不同程度肌痛、肌力下降及皮肤硬肿,3例伴皮疹、瘙痒。
表1 患者的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2.1 X线 2例行X线检查。采用GE Definium 6000全数字化X线摄像机摄投照部位的常规正侧位片,焦片距90 cm。
1.2.2 MRI 5例均行MRI检查。应用GE Signal Excite Twinspeed 1.5 T HD超导MRI系统。患者取仰卧位,横断面定位,行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扫描序列及参数:T1WI TE 20 ms,TR 560 ms;T2WI TE 100 ms,TR 2 200 ms;T2压脂序列 TE 40 ms,TR 2 800 ms;PDWI压脂序列 TE 35 ms,TR 3 000 ms。各序列层距0.5 mm,层厚4.0 mm。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2014年EF的诊断标准(包括2条主要标准及5条次要标准)[1]。主要标准:对称或非对称性,弥漫(四肢、躯干、腹部)或局限(四肢)皮肤肿胀、硬结和皮下组织增厚;病理活检提示筋膜胶原纤维弥漫性增厚,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伴或不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次要标准: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率(EOS)>0.5×109/L;②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计数>1.5 g/L;③肌无力和(或)二磷酸果糖酶升高;④皮肤出现沟槽征或橘皮样改变;⑤肌筋膜在T2WI上呈高信号。满足2条主要标准或1条主要标准加2条次要标准即可诊断。
5例MRI共同表现为双侧对称性T1WI呈皮下浅筋膜广泛等信号、稍高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性深筋膜、肌筋膜肿胀、增厚,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呈高信号。1例急性上臂高强度运动后10 d,双侧前臂及上臂肿硬,屈、背侧增厚的深筋膜周围可见斑片状水肿信号影,提示病变为进展期(图1);3例浅、深筋膜均匀肿胀、增厚,屈肌伸肌侧无明显差异(图2,3);1例屈肌侧浅、深筋膜肿胀、增厚较伸肌侧为甚(图4);2例小腿骨质见散在小斑片状、斑点状骨髓水肿灶(图5)。2例X线检查表现为双侧肘关节、小腿软组织广泛肿胀,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EF 较罕见,1974 年 Shulman[2]首次报道,发病机制不明。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药物等均可能成为EF的诱发因素,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过度运动史或肌肉创伤[3];Sulivan 等[4]认为其与人白细胞抗原(HLA)表型有关。发病年龄不一,多见于20~40岁,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女性多于男性,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EF治疗目前主要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为主,辅以中药涂擦、穴位贴敷及穴位注射抗感染镇痛。本研究1例肺结核以抗结核治疗为主,小腿以上述中医治疗;余4例均采用上述治疗方法。
3.1 临床表现 EF多急性起病,常在过度劳累及急性运动后诱发,少数可为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多为双侧对称性四肢肿胀、硬化、橘皮征及凹陷性水肿,部分伴或不伴皮疹及瘙痒,筋膜纤维化严重时,抬高患肢浅静脉凹陷,皮肤可出现沟槽征,很少出现雷诺现象;可有不同程度肌力下降、肌痛、乏力、关节炎、滑膜炎、关节挛缩等。也有学者[5-6]报道可累及肾脏、肺、骨髓、食管、甲状腺及心包膜等。本研究2例为急性高强度运动后诱发,1例有结节性红斑治愈病史,1例小腿外伤后1个月感染发病,1例合并肺结核。5例均有受累四肢皮肤肿胀、硬化,肌痛、肌力下降,3例伴皮疹及瘙痒,肝脏、肾脏均正常。可见EF与过度劳累、损伤、感染、免疫性疾病有关,但仍需大量病例证实。
3.2 实验室检查 Lebeaux等[7]指出 69%~93%EF患者急性期会出现EOS增多,EOS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不平行,多数患者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少数可有抗核抗体(ANA)及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肌酶多正常。本文5例ESR均增快,EOS及免疫球蛋白(IgG)增高4例,与文献报道相符。皮肤活检表现为受累深筋膜增厚,纤维增生、均质化,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炎性细胞浸润,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3.3 影像学表现 MRI为无创检查,对肌筋膜水肿、增厚敏感,为诊断EF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本文4例为双侧对称性,1例为单侧小腿及大腿,均表现为皮下浅筋膜T1WI呈广泛等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呈高信号;双侧对称性深筋膜、肌筋膜肿胀、增厚,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及PDWI压脂呈高信号。MRI既能为诊断EF提供参考价值,为活检定位,还能评价患者治疗后反应。PET主要表现为受累筋膜摄取增强。超声可见受累皮下软组织水肿,肌筋膜增厚,明显低回声并增宽。X线仅表现为受累肢体软组织广泛肿胀,筋膜不能显示,仅作为常规排查骨质有无异常。
3.4 鉴别诊断 EF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系统性硬化症,病变部位为皮下组织,是一种以皮肤变厚及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首先皮肤出现肿胀、增厚变硬,后出现萎缩,常见雷诺现象,一般不累及筋膜。早期两者难以区分,MRI检查肌筋膜受累常见于EF,皮肤及肌筋膜活检有助于两者鉴别。②单纯软组织水肿,临床表现为皮肤弥漫性肿胀,很少有增厚、硬化,也无结节形成,MRI检查 T2WI、T2WI压脂示单纯软组织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增厚、信号增高,多累及浅筋膜,较少广泛累及深筋膜,实验室检查较少有EOS升高,病理活检EF筋膜胶原纤维弥漫性增厚有助于两者鉴别。③嗜酸性粒细胞-肌痛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等,嗜酸性粒细胞-肌痛综合征常有弥漫性肌痛、皮疹及多器官受累表现,病史多有L-色氨酸多量摄入;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主要侵犯肌肉,筋膜受累少见。
综上所述,EF的诊断标准目前无统一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及病理活检。MRI表现为T1WI示受累筋膜增厚,T2WI示深筋膜肿胀、信号增高。MRI可评估EF病变范围,为准确定位活检部位、鉴别其他疾病及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图1 女,33岁,10 d前高强度运动后双上肢肿硬,肌力下降 图1a,1b PDWI、T2压脂像示深筋膜肿胀、增厚,呈高信号影 图1c,1d 双肘横断T2压脂像屈、伸侧均可见斑片状、片状高信号影(箭头),提示病变为进展期 图2 女,16岁,双小腿肿痛伴红斑形成15 d 图2a,2b 双侧小腿T2压脂像示对称性皮下浅筋膜高信号,深筋膜肿胀、增厚,呈高信号,骨髓散在斑片状水肿影 图3 女,57岁,左小腿受伤后4个月双侧小腿肿痛,活动障碍。双侧小腿T2压脂像示对称性皮下浅筋膜、深筋膜高信号,左侧为甚 图4 男,40岁,右小腿外伤后1个月感染致右小腿肿痛、红斑,累及右大腿 图4a,4b 右小腿矢状位及横断位PDWI、T2压脂像示深筋膜增厚,呈高信号,伸肌侧为甚 图5 女,50岁,结节性红斑治愈后5个月,双侧前臂、双侧小腿肿痛、活动受限、少许红斑 图5a,5b 左小腿冠状及矢状T2压脂像示皮下浅筋膜广泛肿胀、高信号,深筋膜增厚、信号增高,骨髓见散在斑点状水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