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蕾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CCU,陕西 西安 710061)
急性心肌梗死具备着起病急、症状明显、进展速度快等特点,对于患者身心健康影响都有着极为不利的作用,临床治疗必须要及时、积极,从而促进其自身的身心健康恢复。由此可见,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预见性护理可以较好地干预该类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提前的积极护理措施,提升治疗有效性[1]。本次报道就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情况做如下研究分析。
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秉承随机双盲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4.3±3.9)岁,病程1~12 h,平均病程(6.23±2.25)h。两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分类包括前壁、下壁、侧壁、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凝血功能异常,无其他器官或系统严重慢性病变。排除罹患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存在精神障碍不能合作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生命体征观察、用药护理、健康宣教等。
为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包括:①制定护理方针。根据患者现有的疾病情况,决定未来预见性护理方针,遵从合理护理途径,保证急重症护理服务的有效性同时,注重个体化的健康及疾病差异,主动发现和解决患者现存的风险和护理问题[2]。②预见性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绝对卧床休息,进行床旁心电等方面的监护。按照抢救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做好相关仪器及药品准备。③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濒死感等方面的影响,积极消除患者自身症状等方面的恐惧,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积极为患者开展合理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抑郁的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全感,并开展健康宣教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和状态的认知。④预见性并发症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衰,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段大多数都是在上午时间,所以在这时间段内加强巡视,做好处理工作准备,有效记录生命体征等情况,消除诱发因素,保障患者的综合情况得到改善和稳定。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各项护理评分情况,包括疾病认知情况、护理舒适度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每项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认知程度和临床护理情况越好。准确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一步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综合效果。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发现,观察组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评分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评分情况对比(±s)
组别 n 疾病认知 护理舒适度 护理满意度对照组 51 7.2±1.2 7.3±1.5 6.8±1.1观察组 51 9.4±0.5 9.7±0.2 9.8±0.2 P / <0.05 <0.05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预见性护理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辅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走向康复。整体护理模式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潜在风险,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该类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影响和实际临床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作用十分显著。
如本次研究报道所述,经过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发现,观察组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护理满意度、护理舒适度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心肌梗死情况、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知晓度和护理舒适度、护理满意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现有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积极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