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睿
瓜州榆林窟第29窟①营建于西夏时期,洞窟面积不大,覆斗顶,主室中央筑有佛坛。洞窟造像内容除显教图像外,还绘有两铺密教尊像[1]215。学界对此窟一直颇为关注,宿白先生认为此窟佛像有藏式风格[2]76。刘玉权先生针对榆林窟第29窟的营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此窟是沙洲监军司武官赵麻玉的家窟[3]135。近年来,随着敦煌学和西夏学的不断深入,针对榆林窟第29窟的专题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刘玉权先生对榆林窟第29窟的水月观音图像进行了研究,认为水月观音图下部的长卷画并不是玄奘取经图,而是朝圣者,与前代相比,内容与表现形式均更为活泼[4]3。榆林窟第29窟窟门两侧的供养人也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曲小萌结合相关文献及图像资料,对榆林窟第29窟的男性供养人服饰进行了考证[5]56-61。宁强先生认为榆林窟第29窟的国师像是在主持烧施仪式,洞窟具备举行烧施仪式的功能[6]137-145。
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欲对榆林窟第29窟功能的相关问题再作探讨,在考释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洞窟形制和崖面位置等因素,进一步探讨了洞窟的功能,初步推断榆林窟第29窟是一所密教灌顶道场。不当之处,敬希方家指正。
烧施,也作护摩,是密教独特的修行方法。但是笔者参照仪轨考察榆林窟第29窟壁画内容,并未发现与护摩有关的内容,洞窟应该不具备举行护摩仪式的功能。
榆林窟第29窟主室南壁门东绘一国师像,结跏趺坐于宝座之上,圆形头光,头戴僧帽,着红色袈裟,左手伸二指置于腹前,右手似持一物。国师身前有一供桌,其上放置了五盘物品。国师身后有一童子持宝盖。画面下方另绘有十身比丘,圆形头光,合掌,其中八身比丘结跏趺坐。最右侧一身比丘绘于国师座前,双手持一供物,似将呈给国师。最左侧一身比丘站立合掌。国师像的右上方有一条西夏文榜题,汉译为“真义国师昔毕智海”[7]383。南壁门东还绘有男性供养人。男性供养人分为两组,第一组绘在国师像西侧,第二组绘于国师像下方。笔者在辨识图像的过程中,并未发现与护摩有关的器物和手印。
1.护摩器物的缺失
修持护摩需要严格依据护摩仪轨,同时,需要用到许多器物,如:护摩炉、金刚铃、金刚杵、柴木等。
在护摩仪轨中,仅对护摩炉这一项就有着诸多要求:
息灾炉正圆,应当如是作。增益应正方,三角作降伏。金刚形军荼,钩召为最胜。长作莲花形,敬爱为相应。……息灾炉应量,横全竖半肘。增益两肘量,竖量应用半。降伏军荼相,三角各一肘。竖量应半之,钩召长一肘。横竖各减半,敬爱亦一肘。[8]916
为了达到不同的功德利益,护摩炉有着不同的形状、尺寸要求,在修持护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将供物一一投入护摩炉焚烧。
修持护摩时,还需要使用护摩杓将香花酥蜜等供物投入炉中,“大杓三满酌酥投火,想投火天口中。……小杓三投蜜酪乳及木,乃至香花等”[8]918。金刚杵、金刚铃这些密教中常见的法器在修护摩中,也常用作加持。
另外,修持护摩,对用作燃烧的柴木的材质也有具体要求:
复次护摩所用柴,其柴须湿润。……又优昙钵罗木、菩提树木、尼俱陀木、钵罗叉木,舍弥木、乳木、白檀木,如上诸木为息灾法用。[9]551
护摩有着增益法、息灾法、降服法等具体的区别,而其所用的柴木也有着材质上的区别。护摩需要火烧供物,而柴木则更是点火燃烧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
按照护摩仪轨,修持护摩需要护摩炉、护摩杓、铃杵、柴木等物,但笔者在国师像(图1)中并没有发现相关内容。
2.手印的问题
密教修行,注重身语意三密相应。修持护摩时亦是如此,在燃烧供物的同时,需要诵真言、结手印。
以《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为例,修持护摩时,需要结金刚缚印、洒净印、羯磨印、火天印、金刚拳印等诸多复杂的手印。而国师像中的国师,右手前举似拈一花,左手置于腹前,并未结印。另外,如果国师是在主持护摩仪式,那么绘于国师前方的十身比丘,也应是护摩仪式的参与者。但这十身比丘像(图2)并没有结手印,最左侧一身双手持供物站立,最右侧一身合掌侍立,其余均结跏趺坐,双手合掌。
3.榆林窟第29窟国师像与黑水城艺术品中的上师形象
密教除了其特有的修行方式之外,也注重对主尊的供养,而且密教供养法相当复杂,需要涂香、净水、烧香、献食、花供、燃灯等诸多程序。在供养主尊时,对供器也有着要求:
既奉请以后,当依法供养。盛阏伽器,当用金或用铜,或以石作,或以土木,或取螺作,或用束底,或用荷叶,以缀作器,或乳树叶,如上所说。阏伽器等,当用之时,须知次第。若扇底迦,当用白器。补瑟征迦,当用黄器。阿毘遮卢迦,当用黑器。[10]614
另外,笔者发现,榆林窟第29窟国师像与黑水城艺术品中的一些上师形象十分相似,如:X-2374(图3)、X-2386(图4)、X-2578(图5),而国师像中关于供物的内容很可能与供养有关。
尽管这三幅唐卡的主尊各不相同,但却均在画面的最下部绘有上师像,而且上师身旁均绘有供案,其上布置了诸多供物,应是在供养主尊。唐卡的这些细节与榆林窟第29窟南壁门东国师像中的内容很接近。因此笔者推断榆林窟第29窟南壁门东国师像供案上放置的五种物品应是作供养之用,很可能是涂香、烧香、花鬘、饭食、燃灯五种供养。
1.显教图像与护摩
榆林窟第29窟壁画的显教图像有说法图、水月观音、净土变、文殊、普贤。
护摩多需要依某一主尊进行修持。唐代及宋初译出的密典中,常在其中附有护摩品,具体说明如何依主尊修持护摩。但是石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在榆林窟第29窟内修持护摩,显教图像较难与之关联,可能会影响到洞窟的整体性。
2.洞窟的空间因素
榆林窟第29窟是一覆斗顶洞窟,中心筑有佛坛。洞窟宽5.9米,进深5.8米,四壁高2.5米,中央顶高4米[11]53。洞窟主室的面积并不大,再考虑到中心佛坛的因素,则并不能满足修持护摩的空间需求。
修持护摩需要依据护摩仪轨开展,仪轨中对修持护摩的道场亦有诸多要求,需要在道场中安置护摩炉,还需布置诸多供养,装饰道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可能会有多人参与修持护摩。从《北斗七星护摩秘要》、《北斗七星护摩法》等护摩仪轨中可以发现,“施主某甲”一词在仪轨中常有出现。密教重视实践,而又长于祝祷,因此常有信众出资供养,以求获得庇佑。而护摩仪轨中的“施主某甲”则直接说明了一些护摩仪式是由功德主出资而举行的,而功德主很有可能携家人在阿阇梨(上师)的主持下,一同参与护摩仪式。这样看来,修持护摩需要一定的空间,榆林窟第29窟则略显狭小,不适合用作护摩道场。
综上,笔者初步认为榆林窟第29窟国师像中的国师可能不是在主持烧施仪式,洞窟应该不具备修持护摩的功能。
榆林窟第29窟南壁门西绘有一高僧,圆形头光,面相饱满,着红色袈裟,双手交叠于袖中,结跏趺坐。左右各侍立一比丘,合掌恭敬状。高僧前有一供案。画面下方绘三人,最右侧一身,着世俗装,合掌恭敬状;中间一身,为一比丘,俯身作恭敬状,手持一木条;最左侧一身,亦是一位比丘,合掌侍立。笔者发现,画面中有两个重要细节,值得注意。
高僧前的供案上有三个法器(图6),从右至左分别为:金刚铃、金刚杵、净瓶。
金刚铃、金刚杵是密教重要的法器,密教法事活动中多用此二者作加持。在进行密教灌顶仪式时,也常常使用金刚杵。阿阇梨(上师)常执金刚杵,引弟子入密乘。“其阿阇梨执金刚杵,处坛地心面东安立,问诸弟子:‘汝等决定求学诸佛秘密法藏不?生疑不?’时诸弟子一时答言:‘我某甲等志学诸佛甚深法藏,定诚信不生疑心。’如是三问三答竟已。是时,阿阇梨重复咒印香炉而执持之。”[12]246
净瓶是灌顶所需最为重要的法器,按照灌顶仪轨的要求,需持宝瓶中的香水为弟子灌顶,上师与其弟子头上淋一宝瓶的水量,水中已经体现了一尊佛的要义[13]211。
因此笔者推断,榆林窟第29窟南壁门西高僧像中同时出现金刚杵、金刚铃、净瓶,应是与密教灌顶仪式有关。
高僧下方绘一比丘俯身恭敬状,双手似持一木条(图7)。从尺寸和形状上看,此比丘所持木条很可能是齿木。齿木本作清洁之用,而在密教中,齿木与灌顶有着密切关系。入坛灌顶时,由阿阇梨亲授弟子齿木。齿木又有着长短之分,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14]208。根据密教经轨的记载,金刚铃、金刚杵、净瓶正是阿阇梨为弟子灌顶所用的法器,而齿木则是灌顶仪式后由阿阇梨授予弟子的器物:
时阿阇梨先用结界法,依法仪则拥护己身,及用一切庄严之具,严饰其身然后作忿怒。顾视本身忿怒明王,右手掷金刚杵,左手执金刚铃振动。作金刚步旋绕而行曼拏罗地。口诵吽字,然后告言:“我今发遣一切诸魔乃至天人阿修罗等。”言已,复想本身如忿怒明王。时阿阇梨诵此真言三遍已,于曼拏罗地中间,以涂香作圆相曼拏罗。作此曼拏罗时,当诵大轮明王真言,然后请召诸佛贤圣。献大种种殊妙供养,祈求诸佛而作欢喜。时阿阇梨出曼拏罗外于十方出生,然后弟子经宿入于曼拏罗中,依法作拥护,以香水灌顶。复用涂香,涂于心中。想已心中羯磨杵,右手系拥护线,与齿木揩牙,地铺吉祥草,加持已安座而坐。[15]560-561
在灌顶道场中,阿阇梨先洒净结界,而后观想忿怒明王,二手分别持金刚杵、金刚铃,诵持真言,作曼荼罗,引弟子入坛,以瓶中香水灌顶,授予弟子拥护线与齿木,由此法成,加持安坐。榆林窟第29窟主室南壁门西的高僧像描绘的画面应是弟子受灌顶后,持齿木礼拜阿阇梨,阿阇梨(即画面中的高僧)安坐于道场中。
笔者在对洞窟进行考察后,认为榆林窟第29窟具备灌顶功能,应是一所密教灌顶道场。
灌顶是密教的入门仪式,是修习密法必经的程序。无论汉传密教还是藏传密教都非常重视灌顶。唐开元年间,金刚智来华,开坛灌顶,“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16]4。不空年少时,侍师于金刚智,后受五部灌顶。而后,不空还为皇帝和近侍大臣灌顶,“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16]9。在藏传佛教中,灌顶也是非常殊胜的仪式。玛尔巴就曾为米拉日巴建立胜乐金刚曼荼罗,并传授灌顶[17]74-75。西夏天庆七年,智广等人所作的《密咒圆因往生集》中,辑录有毘卢遮那佛大灌顶光咒。西夏密教盛行,灌顶作为密教入门的重要仪式,应仍在流行。
1.窟门两侧的国师像与高僧——宗教领袖、密教大德
主室南壁门东的国师像和南壁门西的高僧像,可以作为众弟子入坛灌顶时礼敬的对象。密教在灌顶或修法等法事活动中,非常重视阿阇梨(上师)的引导:“欲修如是法,智者先从师。受三昧耶戒。发大菩提心。得持明灌顶,阿阇梨印可。”[18]20在这里特别强调密法修行,需受三昧耶戒,师从阿阇梨,受灌顶。而阿阇梨便成为了密教弟子礼敬的对象。弟子需要对上师怀着满腔的忠诚,并对他表现出高度的虔诚,以便虔诚地和坚决地在他的指导下致力于仪轨修习,这样以来他便“通过大师的圣思”而即将获得由诸佛弘扬的无上真谛[13]141。
另外,密教重视法脉传承,“昔者婆伽梵毘卢遮那,以金刚顶瑜伽秘密教王真言法印,付嘱金刚手菩萨。垂近千载,传龙猛菩萨。数百年后,龙猛传龙智阿遮梨耶。后数百年,龙智传金刚智阿遮利耶。金刚智传今之大师”[19]292。这也从侧面说明密教的祖师崇拜。国师像已有明确的西夏文榜题,指明了国师身份。国师在西夏有着崇高的地位。笔者认为国师在此处具有两个身份,第一是西夏国师,第二是密教大德。前文已经对南壁门西的高僧像进行考释,认为画面中的高僧正在为僧俗二众授灌顶。这位高僧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位灌顶阿阇梨,与国师像一同绘于窟门两侧,作为灌顶弟子礼敬的对象。
2.供养人像——求受灌顶、发心皈依
窟门门东、西两侧,除国师像和高僧像外,还绘有多身供养人,门东绘男性供养人,门西绘女性供养人,题记内容均为:“……一心皈依。”[7]383-384
灌顶,是密教入门的重要仪式,而灌顶与皈依亦有着密切关联。“时阿阇梨与弟子受三归依,忏悔罪障回向发愿,乃至弟子以身命布施发大菩提心,即说三归伽陀曰:‘我今归敬于三宝,我佛旷劫超三有。妙法能除烦恼根,获成圣众离欲尊。我昔所作诸罪业,今对三宝至诚忏。回施功德利群生,誓愿求证菩提果。’”[15]561按照密教仪轨,灌顶仪式结束后,由阿阇梨亲自为弟子授三皈依。因此,笔者推断男女供养人可能是来此参加灌顶仪式的俗弟子。
3.金刚手与不动明王——示现忿怒相、召入灌顶坛
榆林窟第29窟东壁南绘金刚手。舟型头光,金黄色发髻上扬,佩有金色耳珰,上身袒露,璎珞庄严,腰系虎皮下裳。右手高举持金刚杵,左手前举,结期克印。左腿微蜷,右腿舒展,双脚似共踏一蛇,立于巨大的莲花日轮之上,安住于烈焰之中。金刚手在密教中,地位崇高,以忿怒相示现众生的金刚手菩萨威仪具足,既可降服诸魔外道,又可灭除业障烦恼,其忿怒相更是可以使灌顶弟子从业障烦恼中解脱,将其召入大曼荼罗,为之灌顶:
尔时金刚手菩萨,闻佛说此真实理法门已,即现颦眉利牙喜怒之相,于莲花上立,如张弩势,结降三界印而说心明。曰:“吽。”说此心明时,三界诸天主及三界主,乃至大自在天,悉皆钩召入于曼拏罗中,以调伏法皆令调伏,与作安慰,令住三昧。
复现大忿怒相,于是大自在天及三界天主并诸眷属,见金刚手菩萨作大忿怒相降伏三界,皆悉惊怖发声告言:“金刚手菩萨!救护我等。我等归依于佛,受佛圣旨安住三昧。”所有诸摩怛哩等,见菩萨现忿怒相,皆大惊怖。苦恼迷闷、彼邪明邪印咸皆破坏,乃至宿曜执持及诸病苦、一切毒药皆令销除。是时,诸摩怛哩等,亦发声告言:“金刚手菩萨!救护我等。从今已后,归依于佛,愿赐加被。”
尔时金刚手菩萨现微笑相,引诸天等入曼拏罗,令住三昧,以宝部法授与灌顶;复以金刚部法授其灌顶,令尽众生界作大饶益事,安外金刚部中。[20]790
可见,忿怒相的金刚手菩萨与密教灌顶有着密切关系。金刚手菩萨作大忿怒相降服三界,诸天人见此忿怒相,皆大惊恐,业障烦恼悉灭除,发菩提心,一心皈依。而后,金刚手菩萨引诸天入大曼荼罗,为之灌顶。在灌顶道场内绘制金刚手菩萨,可以起到护法和加持的双重作用。
榆林窟第29窟西壁南绘不动明王,舟型头光,头戴宝冠,发髻上扬,一面三目,上身袒露,璎珞庄严其身,右手高举持一宝剑,左手当胸持罥索,着一虎皮下裳,右腿微曲,左腿舒展,立于莲花日轮之上。不动明王是密教五大明王上首,更是大日如来教令轮身的化现,“毘卢遮那初成正觉,请转法轮以表示故。又以法轮化导有情,令无数无量至彼岸故。依教令轮现作威怒不动金刚,摧伏一切鬼魅惑乱,诸障恼者令调伏故”[21]515。
不动明王右手持剑,左手持罥索,降诸魔外道及违逆难伏者。而不动明王亦可以使信众发菩提心,入坛灌顶,“无动使者即大日如来……能令真言行者亲见佛故,发广大心灌顶位中为佛长子”[22]15。
因此,在洞窟绘制不动明王,既可以护持灌顶道场,能够摧伏外道鬼魅,调伏诸障烦恼;又能以教令轮身象征密教大日如来。
4.窟顶法曼荼罗图像——资力不足者的选择
窟顶是一个洞窟重要的组成部分,常与洞窟的整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榆林窟第29窟窟顶中央图案(图8)残损,从现存的状况看,窟顶绘有一莲花,中心及莲瓣内写有梵文种子字。
西夏时期,六字真言较为流行。但从残存的图像和梵文字母上看,榆林窟第29窟窟顶图像应该不是六字真言。笔者推断榆林窟第29窟窟顶中央,以莲花搭配种子字的图案,应是一铺法曼荼罗。《理趣释》云:“此密言十七字,则为十七菩萨种子,即成法曼荼罗。若画一一菩萨本形,即成大曼荼罗。若画本圣者所执持幖帜,即成三昧耶曼荼罗。如前种子字各书本位,即名法曼荼罗。各铸本形安于本位,即成羯磨曼荼罗。”[23]610曼荼罗共有四种: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和羯磨曼荼罗。法曼荼罗就是将诸尊种子字各书本位而制成。与绘出诸尊形象的大曼荼罗相比,法曼荼罗并不多见,“然资力不办者,听作字曼荼罗”[24]712。灌顶是修习密法的入门仪式,灌顶弟子初学密教,恰好符合“资力不足”这一标准。尽管法曼荼罗是针对初受灌顶、资力不足之人而设,虽不示现诸尊法相,但诸尊种子字也完全可以彰显密教法理。
5.文殊普贤变——智德、行德之加持
榆林窟第29窟东壁中绘文殊变,主尊文殊菩萨绘于中央,圆形头光、背光。头戴宝冠,着天衣,手持如意,游戏坐于青狮背上的莲座。眷属共十身,围绕于主尊两侧。画面上部以线条勾勒出山峦,应是表现五台山文殊道场。
西壁中绘普贤变,画面中部残损,仅存六牙白象和十一身眷属,其后绘有山峦树木。文殊变和普贤变从题材上看,似无特别之处,但笔者在细节上发现了这两铺文殊变和普贤变受到了藏传绘画的影响。在文殊变中,主尊文殊菩萨左侧绘有一身菩萨(图9),圆形头光,戴宝冠,着天衣,合掌侍立。在与之相对的普贤变中,主尊普贤菩萨左侧绘有一身菩萨(图10),圆形头光,戴宝冠,袒露右臂,合掌侍立。
这两身菩萨的耳珰和臂钏这一细节,与黑水城唐卡X-2345、X-2577中的菩萨十分相似。笔者推断,这一细节应是西夏时期的文殊普贤变受到了藏传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是汉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文殊变和普贤变是敦煌石窟常见的造像题材,二者常常组合出现。西夏时期,《华严经》和华严思想较为流行,而文殊普贤是《华严经》中的两位上首菩萨。文殊菩萨表智德,在大乘佛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25]305。普贤菩萨表行德,亦有着极高的地位,“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26]32。同时,《普贤菩萨行愿品》在西夏时期十分流行,西夏统治者曾在佛事活动中大量散施《普贤菩萨行愿品》:
散施番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十万卷,汉《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经》、《观音经》等各五万卷。[27]315
尽管文殊普贤变是传统的显教图像,但其仍与洞窟的灌顶功能有着一定联系。宋初法贤译《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在详细叙述了灌顶仪轨之后,附有密教诸真言,其中就有妙吉祥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真言:“妙吉祥菩萨真言曰:唵(引)蒙。普贤菩萨真言曰:唵(引)三满多跋捺啰(二合)吽(引)。”[15]563
文殊普贤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很高,分别彰显智慧、行践。密教虽与显教有着诸多不同,但重视实践修行。榆林窟第29窟绘制的文殊变、普贤变,应是考虑以文殊、普贤两位大菩萨的智德和行德加持灌顶弟子,使其在日后能够得到二位菩萨的护佑,在日后的修习中证得十地阶位。另外,从洞窟造像组合上看,文殊普贤彰显了华严思想的圆教内涵,可以为洞窟的显密图像组合提供显密圆融的理论基础。
6.释迦说法图——礼敬的对象
主室北壁中绘说法图。主尊舟型头光,肉髻低矮,着袒右袈裟,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座,身后绘有背龛,与黑水城出土的释迦牟尼佛唐卡相似。主尊两侧和下部绘有菩萨和弟子共21身,均绘有头光,合掌趺坐。主尊上部绘有山峦风景。
笔者认为这铺说法图的主尊应是释迦牟尼佛。首先,主尊结说法印,说法印是释迦牟尼造像中常见的手印。其次,主尊上部绘有岩石山峦,这便更能说明主尊应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常在山中修行讲法,《妙法莲华经》、《大般若经》等重要大乘经典,亦是佛陀在山中为众宣讲。而窟内的文殊变、普贤变又能与北壁中的释迦说法图相联系,共同构成释迦三尊。
释迦牟尼佛在西夏是备受尊崇的对象。根据谢继胜先生的研究,黑水城出土的一百多件藏传风格的唐卡中,描绘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的作品占很大比例[28]30。而在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中,有一些以释迦为主尊的唐卡(X-2322、X-2326),在释迦前绘有很小的金刚杵。金刚杵是密教重要的法器,常为密教神祇所持。而在这两幅唐卡中,金刚杵却被绘在释迦牟尼佛前。此外,X-2322画面上部绘五方佛,将释迦牟尼和密教五方佛进行搭配组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密教崇奉大日如来、阿閦佛、阿弥陀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五方佛体系,但也接受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教的地位。
7.净土主题——方便法门
榆林窟第29窟主室北壁东、西各绘一铺水月观音。两铺水月观音的构图基本相似,北壁西的水月观音头戴宝冠,头光、背光呈圆形,左手抚膝,右手自然下垂,身体斜靠于岩石之上。主尊水月观音两侧绘有翠竹草木和岩山。值得注意的是,这铺水月观音的岩山造型较为独特,不似其他水月观音图中的山水,而是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元素构成的岩山,这与黑水城唐卡中的岩山造型较为接近。
主室北壁东亦有一铺水月观音图,主尊水月观音戴化佛冠,圆形头光、背光,游戏坐于山石之上。主尊顶部升起一团云气,化现一物,由于图像漫漶,无法识别。
水月观音这一题材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简劲,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29]163。西夏时期,水月观音是流行的造像题材,榆林窟第3窟、榆林窟第29窟、东千佛洞第2窟、肃北五个庙第1窟均绘有水月观音。黑水城艺术品中亦发现了水月观音图像。水月观音在西夏的流行,应与其造像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翟奉达曾为亡妻抄写《水月观音经》,在经文的最后,祈愿亡者往生净土[30]98。水月观音有着度亡的作用,起到了接引亡人进入净土世界的功能,本质上是彰显了净土思想。
榆林窟第29窟主室西壁北、东壁北各绘一铺净土变。西壁北的净土变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绘有平台,主尊着红色袒右袈裟,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主尊左右各绘五身眷属,均绘有红色头光,双手合掌。画面下部绘有弟子、菩萨、天王等眷属和一水池,池内绘有莲花和两身化生童子。从主尊的特征和莲花化生来看,这铺净土变应为西方净土变,主尊为阿弥陀佛。东壁北净土变的构图与西壁北的净土变构图基本相似。画面上部绘有平台,主尊居正中平台,着袒右袈裟,主尊两侧的平台上各绘一身大菩萨,戴宝冠,着天衣,饰有耳珰、臂钏。这两身大菩萨两侧均各绘六身眷属。画面下部绘有眷属和水池,存三身化生童子。
西夏时期,净土思想盛行,净土变亦是流行的造像题材。由于政治、社会环境因素,净土经典中的“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等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夏民众的心理需求。从西夏佛经的发愿文中可知,上至统治者,下至民众,心中都对净土世界充满了向往。榆林窟第29窟主室的水月观音与净土变共同彰显了净土主题。
密教虽强调“即身成佛”,但不排斥净土思想,并且对净土思想有所吸收。金刚智译《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多次出现“往生净土”,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更是直言“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入菩萨正位。不以少福无慧方便得生彼刹,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决定生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获得初地。若在家、出家愿生净土者,应先入曼荼罗得灌顶已”[31]67。修习三密,可以得生净土,祈求临终往生净土的僧俗人士,也应先得灌顶。
在窟内绘制净土图像,为灌顶活动提供了图像依据。净土变中描绘的极乐世界,可以使灌顶弟子更具信心,也为密教的修习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32]1。密教的修行中,可以权宜融通,可以通过三密相应,即身成佛,亦可以往生净土。
从榆林窟第29窟的崖面位置上看,也符合举行密教仪式的要求。密教与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一些特点是其独有的。密教所举行的仪轨、修行活动均秘密地进行,不向一般人公开。密教的修行道场和圣迹大都设在隐秘的地方[33]6。而榆林窟第29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上层,崖面位置高,在窟内进行灌顶活动不会被外界干扰,也符合密教的秘密性。
榆林窟第29窟营建于西夏时期,从绘画风格和具体细节上看,窟内造像明显受到了藏传绘画风格的影响。在笔者结合经典仪轨进行考释之后发现,洞窟主室壁画的诸多细节,表明洞窟与密教灌顶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洞窟应该具备灌顶的功能,很可能是一所密教灌顶道场。同时,从崖面位置上看,在榆林窟第29窟举行灌顶仪式,不易受外界影响,足以保障“秘密性”。另外,以洞窟的功能为切入点,对洞窟进行的个案研究,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敦煌石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说明:文中榆林窟第29窟图版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注释:
①学界目前对榆林窟第29窟的方位有着不同观点,为行文规范,在后文的论述中,笔者将以《敦煌石窟总录》的内容为准,即榆林窟第29窟的窟门为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