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硕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082)
《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将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将校园足球作为国家足球发展的突破口。根据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青少年足球原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现转变为教育部主管、国家体育总局宏观指导。《中国足球改革方案》提出国家足球改革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就是要理顺足球管理体制,创新足球管理模式,提高青少年足球发展水平。2017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指出校园足球的2个突出问题是场地和师资不足;在部署2018年校园足球工作时,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奏响交响乐”,完善校园足球工作总体设计,加强多部门合作联动,共同推动校园足球健康发展。如何破解校园足球由于管理体制转变而带来的问题,并基于这种转变完善校园足球管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重点对国外校园足球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校园足球是发展足球的基础工程。欧洲的英国、德国、西班牙是传统足球强国,其国家队和职业俱乐部代表了世界足坛的顶尖水平,在世界杯和亚洲杯赛场上的优异表现。通过对这些国家校园足球管理特征的分析,探索其共性,可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借鉴。
欧洲的足球强国,发展校园足球的不以获得竞技成绩为最终目标。英国教育部门关注的是通过足球帮助青少年身心成长,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踢球,不失去任何一名足球天才是英国校园足球的培养理念。德国的校园足球以“快乐足球”和“生活化”为发展理念,足协明确提出青少年首先应该感受到足球的快乐,其次才是技战术能力的提升。西班牙培养球员的首要原则是“先学做人,后学踢球”。西班牙法律规定,16岁以下球员的训练要在下午4点之后进行,保障小球员的学习时间不被占用。从这些国家的培养理念可以发现,校园足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让学生享受足球的快乐,而非职业化的足球运动员培养。这也符合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基础教育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内在要求。
国外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体验足球乐趣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校园足球的开展大多数都由教育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对校内外的足球活动以及普及和提高训练有合理的分工。英国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以身体锻炼为主,课外的社区体育是真正进行足球训练的部分。英国足球总会为促进青少年足球发展于1997年推行特许标准计划,使职业足球、校园足球和社区足球共同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英国社区足球极大地减少了青少年学习足球的成本,使青少年参与足球活动没有金钱负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验足球的快乐。德国校园足球由教育局负责,通过体育课、校内足球比赛、校内足球俱乐部等方式实现。校园足球的高水平训练由各级足协负责,各部门间无从属关系。西班牙足协在校外的提高性训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全国开办了5所足球学院,保障学生进行常年系统专业化训练的同时,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为国家培养足球精英人才。
发展校园足球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足球教师是决定校园足球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英国、西班牙、德国通过完善多级别教练资格证体系、设置严格的考核标准、建立专业的教练学校等方式,确保有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教练。英国在过去10年里培训了40多万名教练,学生家长的比例超过了80%,解决了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英国足球教练分为6个等级,他们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成长,而不是提高青少年足球比赛成绩。德国设立了S、A、B、C、D 5个教练等级,其中B、C、D级教练只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德国目前共有教练8万人,其中B级以下教练的比例达到97%,足以见得德国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重视。此外,德国大学生和教练员经常到校内足球俱乐部提供志愿者服务,使校园足球师资数量得到保障。西班牙在各区建设了专门的教练学校,采用相同的足球理念,保证西班牙足球风格的一脉相承。西班牙青少年教练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对球员进行人生启蒙和足球指导,这种做法使许多球员受益终身。
校园足球仅依靠政府投资远远无法满足需求,英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资金得到了政府、志愿者、社区组织、企业及个人的全方位支持。英国足球基金会每年将由英超联赛提供的超过4 000万镑资金投入到学校足球设施发展中,从2000年英超建立开始,仅在学校足球就投入了超过8 400万镑,资助了1 391项校园足球项目。在英足总的宪章标准计划之下,还推出了由赞助商提供资金支持的项目,如特易购技术计划,由零售商特易购提供资金,为校园足球教练提供技术和战术培训。德国校园足球发展资金来自5个方面,分别是教育部门、足协、社会企业与个人、体育振兴基金与彩票和家庭支持。足协每年对校园足球的投入达到了3 000万欧元,校园足球经费仅次于国家队训练比赛经费。企业通过对校园足球的赞助,可以提高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德国法律规定学校和企业间不能有赞助行为,因此企业对校园足球赞助主要是通过比赛来完成。个人进行校园足球投资的原因很多,如回报母校、慈善捐款等。
国外校园足球彰显的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理念,在管理体制上多方协同,青少年足球教练多元化且多方利益主体共同筹措资金。这些管理举措对于促进我国校园足球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园足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或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足球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为体育强国梦和中国足球梦奠定人才基础。教育部建设2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5年任务提前3年完成,教学、培训、竞赛3大体系初步建立。然而,有的学校校园足球成了少数学生参加的竞技活动,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普遍参与足球活动,校园足球人口显著增加”背道而驰。校园足球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将校园足球作为育人的方式和载体,而非手段。短期内校园足球想要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足球后备人才难度较大,必须遵循 “先学做人、再学踢球”的培养观念,让学生在运动中成才,在运动中成人。
当前体育部门的“举国体制”和教育部门的“应试体制”都不利于校园足球开展,亟需根据《中国足球改革方案》的要求,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理顺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在培养理念、竞赛设置、球员注册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为了保障学校的升学率,青少年球员无法兼顾学习与训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的跨部门协同从本质上来说是高度依赖纵向权威的“人治”协同,跨部门协同机制的法治化要素缺失。探索中国政府的跨部门协同法治化路径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部门职责权限,以精细化的思路进行制度设计,建立整体性的法律制度协调机制。基于此,构建了我国校园足球管理体制示意图,见图1。
图1 中国校园足球管理示意图
在校园足球管理体系中,教育部门是校园足球的主管部门,负责校园足球的普及性工作,扩大足球人才储备,与体育部门共同进行高水平球员的培养。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是协作关系,负责校园足球的提高性工作,利用自身体育资源,对青少年球员培养进行专业方面的支持。足球俱乐部接受体育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与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合作,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提高工作。
师资数量不足是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难题。受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高水平足球教练大多从事竞技人才培训,许多高水平教练不愿意放弃高薪从事校园足球工作。我国足协目前的教练员培养体系缺少青少年基层教练的资格准入制度,社会人员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的途径较少。校园足球所要求的足球教师是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足球训练方法的专业足球教师,短时间内大量培养难度很大。以北京教育资源较为优质的海淀区为例,全区180所中小学只有25名专业足球教师,这与我国要求的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业足球教师相差巨大。解决校园足球师资短缺问题,可以在原有的教练员等级基础上增设青少年教练的专有等级,通过就可以执证上岗。学校可以与俱乐部和培训机构合作,聘请退役运动员、专业足球教练到学校兼职足球教练。或者让大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到中小学提供志愿者服务,弥补足球教师数量的不足。
资金不足是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地方投入了近200亿元,建设了5万多块足球场地。但是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未来潜在的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资金远远不够。根据国外经验,校园足球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政府,必须与社会联动。媒体要广泛参与,提高校园足球的社会认同度,使更多的普通民众关注。只有社会普遍形成了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观念,才会有社会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到校园足球中。关注度提升了,企业才会愿意赞助比赛和其他校园足球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加校园足球发展资金,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还可以调动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政府需要积极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社会对校园足球的投资。教育部门要与体育部门通力合作,着力将校园足球打造成为“校园体育”乃至“全国青少年”体育的品牌工程,增强校园足球的品牌价值,吸引电视转播和赞助商的加入,实现多元资金投入。
英国、德国、西班牙依靠完备的校园足球培养体系成为世界足球强国,我国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在未来形成足球活动广泛开展、校园联赛体系完善、优秀足球人才辈出、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与国家足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校园足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