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标准下的“新闻落地”教学策略探究

2019-06-19 11:08吕叶萍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区域素养课堂

吕叶萍

【摘 要】信息时代,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书本的固有知识,在课本案例的基础上,更应该结合新的案例或时事新闻等与时俱进,教师精心选择具有地理元素的新闻落实到地理课堂,落实到区域定位,落实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让“新闻落地”。

【关键词】新闻落地;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134-02

教育,不该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师生都应多学习,多留意身边的、外界的变化,最便捷和快速的途径应该就是通过新闻获悉。新闻,即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且多数新闻能传递出有价值的信息。2017年版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强化学生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1]。在当前我们的学生埋头于教室,缺乏时间和意愿关注时事新闻的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从新闻中发掘具有地理元素的事实消息,落实到地理课堂,使新闻素材和教学内容完美融合,就能在课堂碰撞出思维智慧的火花,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关注全球地理环境的意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新闻落地”,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点亮地理课堂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教学中,导入时宜、事宜的新闻材料,能点亮地理课堂,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例1,在高一新课标《自然灾害——寒潮》一节的教学中,以中国天气网上一幅动态地图“不是你妈觉得你冷,这次是真冷之棉裤预警地图(2018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导入新课,一是新闻时间也正好契合教学时间,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这几天的天气变化,二是有趣的地图、有趣的配文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三是从动态图中能清楚看出冷空气南下的过程及影响范围,既是作为后续介绍寒潮概念、源地、发生区域及时间的新闻素材,也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例2,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新闻《40年交通出行的巨变 从“用脚丈量”到日行千里》(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0日)导入新课《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透过“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幕幕新场景,人们回顾过往出行的点点滴滴,也感受着现代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学生虽然没有这种时代经历,但也可以体会到祖国繁荣强大和家国情怀,同时顺利承接到新课: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和区域发展有什么关系?

例3,必修地理2课标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提供的案例相对较少,也不够新颖。以新闻“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环境变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来源:南宁日报,2019年3月18日)导入新课,对比南宁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景观图片,结合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会对地理环境造成哪些影响?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探讨不合理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地域日益扩大的同时,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绿色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新闻落地”,可以以新闻为载体,落实区域定位

在区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总有学生会问:“老师,我就是记不住这个国家(地区、河流、山脉……)在哪,总是会混淆,怎么办?”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就是区域定位,而要让学生记住一整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一书中说到“每次教学生一点儿,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一个有点儿胖的人说,慢跑一条街要比加速跑上一公里容易得多。假如一条街太长,他可以先慢跑几百米。不管怎样,如果他每次都坚持跑一点儿,他最后就会冲破终点。也许,他不会赢得奖杯,但是他却战胜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的。”[2]教师可以尝试每节课精选一则具有地理元素、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新闻或者有趣的新闻,记住一个区域,以至于完成“区域定位拼图”。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是帮助学生准备空白地图,通过实事新闻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在地图上标记,每节课关注一个热点区域,日积月累,从而让区域认知素养“落地生根”。如央视网2018年11月27日新闻

“习近平离京对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和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从欧洲到南美洲,从西班牙到阿根廷,除去在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中作为载体落實区域定位,这则新闻还可以出现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地方时和时差、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农业地域类型……或许新闻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但是如果利用每节课的一分钟将此作为区域定位和认知的手段,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也许就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三、“新闻落地”,可以结合新闻素材,展开主题教学

新课程地理提倡用“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设定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综合的角度,系统地、全面地、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培养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素养。杜威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够准确地向别人说明应当怎样去思维,这正如他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应当怎样呼吸以及自己血液循环的情景一样[3]。以新闻为线索,展开主题式教学,是学生践行地理综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必修地理3《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节,可以以新闻“从‘白米到‘金米的‘品牌突击——吉林稻田‘种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样本(来源:新华网,2018年10月11日)为线索,选取相应的新闻材料,开展区域农业发展主题教学,同时补充新闻:从“埋头种好米”到“抬头创品牌”(来源:常州晚报,2018年11月14日),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比较,教学设计大致如表1。

当然,“新闻落地”关键不仅是素材的选择,还要有结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长期以往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习惯和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和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从而满足人们需要。充满地理元素的新闻就可以作为地理课堂中的“水、阳光、空气、肥料”,满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让“新闻落地”,在地理课堂开出智慧的花!

表1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比较表

从新闻中选取素材 设计思路

材料一:吉林省舒兰市曾以出产皇家贡米自豪,一条拉林河,将吉林舒兰与黑龙江五常连在一起。两地同山同水同气候,也同样出产优质稻米。 一、结合东北地区地形、气候等图,分析吉林舒兰出产优质稻米的地理条件。

材料二:地处上游的舒兰市所产大米远不及五常大米名气大,价格低很多。面对以大米闻名的邻县——黑龙江省五常市,既尴尬又羡慕。五常的品牌意识起步早,水稻品种研发做得好,行业协会带动作用强,当地政府也重视推广,很早就得到市场认可。” 二、探讨舒兰大米价低原因。→区域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

材料三:2014年,舒兰开始集全市之力进行品牌突击,在成功注册了“舒兰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2015年“舒兰大米”又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不仅如此,舒兰市还推出了地方水稻种植标准,从源头为水稻品质立下规矩。

材料四:舒兰市曾多次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的引进,下定决心发挥舒兰独有的生态、气候和土壤等多种优势,把大米作为主要产业来抓。 三、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措施。

材料五:海斌米业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别桥镇,拥有40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周边水稻种植面积1万余亩。今年这14000亩稻田预计总产量达到了8000吨,其中溧湖牌大米4000吨。这些大米主要销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最远甚至销售到新疆。

海斌米业依靠农机合作社起家,2011年成立了粮食作物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溧湖”大米品牌。他们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水稻品种筛选,精选省内主推的优质品种。在生产管理上,依靠农机合作社优势,一开始就实现了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此外,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海斌米业还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大米评比。2016年,在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好米”评比中,溧湖大米与“稻花香”等其他4个品牌并列获得了一等奖。 四、区域比较:

1.与吉林舒兰相比,别桥镇水稻种植的优势区位条件及劣势。

2.我为家乡献计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溧湖”大米走的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布鲁肖,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個方法: 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区域素养课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欢乐的课堂
分割区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擦桌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区域发展篇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