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商学院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差距在哪里

2019-06-19 09:02朱冬
中外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汪涛商学院管理者

朱冬

在中美贸易战这样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不确定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管理者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技能?中国商学院又是否真的能做到实至名归?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说:“管理是一种工作,因此管理有其技能、有其工具,也有其技术。”

如今,在中美贸易战这样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不确定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技能?管理的能力能否被培养而成?旨在培养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的MBA商学院是否真的实至名归?

带着这些问题,《中外管理》专访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汪涛。

国内商学院的“硬指标”强过“软实力”

《中外管理》:欧美商学院有百年历史,哈佛商学院更是被比喻成“王冠上的宝珠”。我们国家的商学院起步较晚,在您看来,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商学院相比,目前国内的商学院目前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汪涛:经过了近一二十年的追赶,国内商学院整体水平与国际上一流商学院差距已大幅缩小。在硬件环境上,大学的商学院大楼都是非常雄伟的;在人才引进上,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外学者加盟。但即使这样,和国际一流商学院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别。

首先,国内商学院在国际视野和发展愿景上,还需要进步和成长,大量的商学院其实对此并不清晰。尽管能够应对各种国际、国内商学院办学资质认证的考核,但在实际的教学细节上,还有很多不足。

其次,国际视野并不仅仅意味着多开了几门课、多引进了一些外教师资,而是有没有国际化的眼光,能够把国外好的办学成果结合我们本土的优势,并反映在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运用的方方面面,绝不仅仅只是几个“硬指标”的过关。

管理者和商学院应是“无边界组织”关系

《中外管理》:既然管理能力是一门综合实践能力,那么通过商学院的培养,可以提升管理者哪方面的能力?

汪涛:商学院是从管理的视野、管理的基本素质和管理的技能方面,全方面培养管理人才。国内商学院具备广泛的全球性师资资源,教学人员本身也具备钻研治学的能力,这些教育实力使得学生(包括企业管理者)在进入商学院受教育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能够以更开放的眼光去观察和反思他们以前的管理行为,从而慢慢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另外,整个管理学体系对商学院学生、企业家的教育培养不仅在技能、工具、手段层面,也包括在领导力、管理思维,以及人文素质方面,这些都是管理者基本的素养。

当然在商学院里,我们一定要有落地、务实的学科,包括管理工具、管理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工具支撑。

《中外管理》:您曾经发表过一些外部消费者对企业内部产品创新影响的研究成果,在MBA的培养体系中,“外部”对“内部”产生着什么影响?

汪涛:今天,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无边界化的组织大量存在,意味着原本很多组织内部的职能活动,是由组织外部成员来承担的,或者说内部和外部互为承担和主宰,整个组织的职能活动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

比如:公司内部的很多活动,顾客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我们称之为“顾客参与”。

如果把学生看做是商学院的客户的话,今天商学院教育也是“顾客参与”的。比如,小到一些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开哪些课程,怎么来开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师资老师的评价;大到整个学院的愿景规划,都可以有“顾客参与”。

实际上商学院在整个愿景规划阶段需要了解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综合他们的意见,最后形成定位。学生对商学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力量和利益相关者,也已经和商学院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未来的中国管理者,首先应敬畏市场规则

《中外管理》:有很多对当下市场环境的描述,比如:“最复杂的时代”‘不确定时代”等,在如此的经济背景下,中国商界最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

汪涛: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管理者的短板在逐步补齐,比如: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方面。但差距不是在一些硬件方面,而是在一些软的方面。

首先,中国的管理者对市场规则的敬畏之心相对缺乏。应抛开以前过多的机会主义、投机思想,按照市场内在规律来做我们的商业决策,展开商业行动。这些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其次,是如何在与人为善,以以为本的前提下,更好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只有当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建立起来后,才能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这些是当代管理者应纳入到自己平常的视野之中,也应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的内容。

总之,国内管理者不仅要掌握硬的管理技能,还要在人文素养对市场规则的敬畏上进一步提升。

《中外管理》:具备如上特质的商业人才,现在人才市场上是什么狀态?

汪涛:毫无疑问,非常稀缺,难能可贵。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管理精英群体在慢慢出现,并且在逐步增加,这也是让我们对中国市场越来越有信心的地方。

曾经被忽视的品质,今天有很多企业家、经理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了,而且在亲力亲为,慢慢地用他们的行为推广人文素养的价值观,和重建信任机制,这是我们非常乐见其成的。

对优秀管理人才的三个层次要求

《中外管理》:综上看,如何去定义一个非常优秀的成功的管理人才?

汪涛: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应该具备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个层次,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开展管理活动时,不仅要知道怎么干,更应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只有这样才能从原来的用朴素经验来指导管理行为,慢慢地上升成为用专业知识来指导行为。

第二个层次,优秀的管理者还应该具备两个重要素质:纵深感和格局观。

所谓的纵深感,是一个管理者在看待任何市场现象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热闹,要看到真正的门道,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格局观,就是当他在分析解决任何问题时,脑中会有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有系统化思维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对一个真正有灵性的管理者来讲,还需具备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对市场的直觉,尤其对市场中那些异乎寻常的变化要非常的敏感,并且会为之兴奋,因为很多机会往往就在这些变化后面。

最终,我们需要回归到一点认识,那就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核心,是确保为客户创造出有差异的价值。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通过这些工具、手段、方式、方法,为你的客户创造出有差异的价值,这一点才是我们所有经营活动的根本,也是管理者应该谨记的原则。

武大的特色是经济、管理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

《中外管理》:立足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结合中国商业人才的外部性,您认为商学院的特色和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重心应该是什么?

汪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培养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别于很多高校把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列为两个独立学院的做法,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融合在一起,发挥了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这样的架构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我们的商学院特色,即不管是在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上,我们都会强调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我们也希望把这种交叉融合反映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

第二,武汉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胜的综合性高校,其传统的中文、历史、哲学、法学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厚的积淀。武大在人文社科传承的优势也能很好地贯穿在我们对商学院学生的培养上,我们希望商学院学生在掌握专精的管理学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情怀和素养。

这些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最重要的这两个特点,也是我们倾向和认可的,一般意义上的商学院培养应该具备的两个重要的特色。

猜你喜欢
汪涛商学院管理者
汪涛:到目前为止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都比之前想象的强,下半年将会怎样?
2021年高考数列经典问题聚焦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Impacts of bridge piers on water level during ice jammed period in bend channel–An experimental study *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