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CSI模型的高校德育分制度满意度因子分析及其优化

2019-06-19 07:51程露
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优化建议因子分析

程露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工具化形成的德育分制度量化考核体系,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横亘在高校面前的一道亟待思考与破解的难题,亦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15所高校实证数据为样本,应用SPSS软件对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基于ACSI数学模型的大学生德育分制度满意度因子分析数学模型,进一步确定影响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分制度满意程度的四大影响因子,即德育认知前提、德育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及其相应的作用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提炼出其实施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的现实情状与模型结论的期望之间的偏差,从而为完善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提出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德育分制度;ACSI模型;因子分析;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9)01-0023-09

德育分制度是高校根据德育要求并结合大学生生活的阶段特点,集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为一体的高校学生德育量化管理制度[1]。国内学者在德育分制度的背景意义分析、利弊优劣探讨、发展趋势预测以及问题对策归整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是纵观目前关于德育分制度的文献成果,已有研究存在研究角度偏重宏观、不够微观具体,研究数量总体不多,注重理论的探索以及实践研究不足等缺陷。因此,本研究以德育分制度的直接受众即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切入点,致力于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微观层面对高校德育制度进行制度分析,在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德育制度的现状进行梳理,为德育制度的完善提供具有可行性、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实现德育多维度、立体化、模型化的研究分析。

1 德育分量化考核制度基本概念

德育教育契联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着渐臻完备的社会人,成为高校育人之本。当前,高校根据德育要求并结合大学生生活的阶段特点,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为一体的德育分量化考核制度,成为高校学生培养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实践。大学生德育分制度是以采用德育分量化考核作为实现的载体和工具,即以德育分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德育程度(包括道德素质、智体发展、实践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参照,属于量化管理范畴[2]。德育量化管理即是将量化管理与德育管理相结合,使德育像智育、体育一样有明确的内容、要求、计划、方法、考核方式,成为可操作的课程,实行量化考核,并建立德育量化管理系统,使德育教育可以更直观、清晰地管理评估。 基于量化管理原理的德育分制度,创新了高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考核方式,逐渐成为众多高校普遍接受和施行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2 基于ACSI模型的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满意度模型开发

2.1 数学模型开发

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高校德育分制度满意度评价模型,用以明确和定位提升满意度的关键要素。在众多满意度评价方法中,Fornell等人在瑞典顾客满意指数模式(SCSB)的基础上创建的ACSI满意度指数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认可,在此模型基础上,笔者将其应用于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的满意度因子评估,见图1。

本文綜合德育分制度实效性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结合高校大学生这一德育分制度对象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假设目标层大学生整体满意度受制度认知前提和评价体系保障2个准则层的影响,评价体系又细分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而组成4个方案层因素,在此基础上,每个方案层又各有相应的指标层来确定其影响权重,如表1[3,4]。

2.2 数据研究工具

针对ACSI满意度模型中4个维度18个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与考核》进行测定,各指标大多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5]来衡量和编制,题目选项从数字5到1,分别代表对问题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5个程度。例如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了解程度,5=完全了解,4=比较了解,3=一般了解,2=不太了解,1=完全不了解。笔者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量表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测算和明确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程度、大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德育分制度的实效成果3个因变量与制度认知前提、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形式4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试图构建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ACSI)模型的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满意度的因子分析模型[6]。

2.3 数据参与概况

笔者利用实证研究法,以华北地区高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长安大学)、华东地区高校(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为考察对象,进行有关高校德育分制度的真实现状、具体内容、实施效果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共收回945份问卷,有效问卷918份,有效回收率97%。调查对象以211、985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具有保证,对其进行关于德育分制度的调查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问卷数据覆盖范围广泛,包括15所高校的大学生,收集渠道多元,数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针对调查对象(大学生)的特性及本次研究的目的,笔者设计了3个人口学特征:性别、高校类别、所在高校是否实施德育分制度。有效问卷中男生493人占比53.7%,女生425人占46.3%,可看出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性别比例平衡,数据信息较为可信。96.95%的调查对象就读985、211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的人数仅占2.07%、0.98%,其中72.22%的学生所在高校实施德育分制度。由此可见,本次调查对象所在学校教育水平较高,可认为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能够接受较规范化和一般化水平的德育教育,或能对德育分制度形成主见性的认知和看法,调查数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见表2。

2.4 数据信度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主要针对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程度、对德育分制度体系中的评价主体、德育内容、评价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的认可程度等对大学生满意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选项设计基本为五级量表。为了使问卷数据的筛选结果更符合本次调研题目的出发点和立意点,问卷包含2道背景题,1道主观题,共设置了23道问题。本文运用Alpha系数对问卷设计中评价量表质量的信度进行分析。Alpha信度系数公式为:

式中K为测验的題项数,除去背景题和主观题为20项,Si为第i题的分数的方差,(i=1,2,…,K),为n个被测者测验总分的方差[7]。在一般情况下,系数是正向的,并且其大小在闭区间\[0,1\]内,根据Alpha信度系数的经验解释,系数值越大,表明问卷数据的可信度越高。本次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

表3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Alpha系数为0.869,基于标准化项目的Alpha系数为0.892,两个系数均接近于0.9,说明该问卷量表有比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可靠性较强。

2.5 数据效度分析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是对采样充足度的测度,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程度,Bartlett球形检验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从而表明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次问卷调查评价指标较多,相关分析矩阵较大,多个问题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

由表4可见,KMO=0.829,显著性(Sig.)=0.000。表明问卷调查结果信度较好,适合做因子分析。

2.6 影响因子分析

假设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满意程度的影响因子分为4类:制度认知因素、评价主体因素、评价内容因素以及评价方法因素。并根据相应的问题设置,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多次公因子提取后,发现提取4个公因子时,不同类的问题区分良好,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均>1,从而确定提取4个公因子,由表5可知4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78.679%,已包含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将20个维度降为4类进行研究。

结合因子分析矩阵和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的意义,对影响主因子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8],从而计算出每个主因子及其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满意度目标的影响权重分布(表6),具体做法是根据表5中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其在所有因子贡献率中所占的比重,并依据这些数据将指标对学生满意度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

再通过因子主成份提取法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对主因子的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析,得到如表7所示旋转因子矩阵,以便深度挖掘每一个指标对大学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为改进和完善德育分制度提供依据和思路。

结合表6和表7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制度认知前提和评价体系保障2个准则层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37和0.663,评价体系又细分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3个方案层因素,权重分配分别为0.270,0.219和0.175,将上述四个大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制度认知>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3 基于大学生满意度因子分析的德育分制度问题分析

基于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满意度因子分析数学模型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状况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状况成为其满意程度的首要决定条件,这也充分反映了德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的本质。高校德育内容在影响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满意程度的因素中占第2位,这进一步验证了大学生对无形、模糊、抽象的德育具体化结果的高质量、高水准要求。除此之外,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亦占据较高的比重,4个因子对德育分制度实施效果的影响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而笔者以上述4个影响因子为主要依据,对15所高校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和相关调查研究,挖掘和提炼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大学生德育分制度认知前提不足,德育目标导向存在偏差

通过构建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满意度的因子分析模型,数据分析结果从量化的角度确定了德育认知前提对德育分制度实施影响的重要程度,其影响程度权重为0.337,为4大因子中权重最高的因子,对比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认知的现状与模型结果所示德育制度认知前提的重要程度,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普遍认知不足,高校德育目标在迈进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有关对德育分制度的了解程度调查研究,其统计结果正如表8所示,大学生自我评价德育认知度上层(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比例总计36.06%,未达到一半比重。认知度中层,亦称模糊地带,一般了解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则较大,高达45.32%。认知度下层(不太了解、很不了解)群体比重亦不容小觑,合计18.62%。进一步地,虽然有约一半比重的调查对象对德育分制度持积极的认可态度,但是超過一半比例的人群对于德育分制度的态度偏向于消极的无感、无奈或更激进的反感。

从德育分制度的认知度与认可度类型划分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群体对德育分制度的主观认知还停留在模糊地带,主观态度主要还集中在较消极的无感和反感区域,对德育分制度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的认可程度较低。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一知半解的模糊认知状态,导致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时的盲目和随流,不能根据自我发展追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德育活动规划。德育认知的不足不仅成为大学生个性主体德育计划、接受德育培养过程中的巨大障碍,也为学生对后期分数评定工作的不满埋下隐患。因此,基于此研究结果可以初步推测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不够了解或是限制高校德育工作更有效开展和改进的原因之一。

3.2德育分制度评定内容质量不精,评价结果与应有价值匹配度不高

评价内容因子在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实施满意程度的影响因子中为第2大影响因子,然而当前高校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9],评价内容的现实发展状况与模型的差距甚大。

在高校德育分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德育分评价内容被具体为学生参与,包括文体活动、党团建设活动、学术竞赛活动等,并以“活动分”量化评价学生德育发展水平。具体如下:参加学生组织担任职务占63.08%,参加志愿活动占62.27%,参加文体活动占60.86%,参加学术竞赛占39.84%,聆听学术讲座占36.33%,参加党团支部建设活动占30.14%,注重文明礼仪占26.29%,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占23.95%,课堂缺勤情况占19.86%,注重环境保护占15.65%,其他占1.64%。思想道德修养是抽象、模糊的固有属性[10],硬生生要将其量化为具体可见的德育分数,其量化标准难以把控不说,其完全量化的方式本身就不科学。当前高校每年举办的活动多达上百场,德育分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表面活动因素,而不能深度挖掘德育的实质精髓,多而不精的德育活动为大学生所诟病。高校德育工作的评判标准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培养导向难以满足社会现实的要求[11],导致很多企业与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也是德育工作逐渐失去学生的认可和参与积极性的原因之一。德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忽视了“质”而仅凭“量”来评定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必然导致“豆腐渣”的形象工程。

3.3高校德育分制度评价主体构成不合理,德育评价操作缺失规范

评价主体作为影响德育分制度实施满意度的又一重要因子,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教育评价主体的认识及其进展从一元走向了多元”,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是合理的主张。其中,最受人们关注也最具争议的是学生作为教育评价主体的真实意义、主要特征和实际作用。但是,深入研究后笔者发现,当前高等院校的德育评价主体过于强调学生个人评价主体的地位,而逐渐偏离了德育主体多元化的本意。调查结果(表9)显示,现实中学校相关主体如教师、辅导员,家庭主体如家长亲友,社会相关主体如志愿组织、实习公司等的评价主体地位在学生评价主体(以班级同学为主)地位日益重要的过程中渐趋淡化,德育评价主体呈现出几乎完全由学生主导的局面,与大学生呼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意愿相违背,尤其可看出,学生对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评价主体的高度期盼。

德育分评价主体的构成单一,也直接造成德育评定操作过程的诸多不规范。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将导致评价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性,评价者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致使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等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存在评分不民主、不公开的问题。评价主体的单向性,使得评价视角不够立体全面,缺乏立体交互的评价理念。因为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他们的需求也必然不同,可从不同角度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12]。单以学生主体出发的德育评价,其视角未免会有些狭隘和片面。

3.4高校德育分制度评价方法缺乏全局观,德育评价复盘把控欠缺

在德育分制度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发展前进中,必须辅助以相适应的德育评价方法,从数学模型结果可知,其在大学生满意度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权重占0.175,与其他三大因子相比较小,但是影响作用亦不能忽视。

根据问卷和实地调查(表10),现阶段高校德育量化评价的方法主要为总结性评价,即在德育活动发生后,以现在的德育评分结果对学生的德育状况做出结论和判断的评价方式。当前,高校的德育评分更多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学校活动次数多少的反映。学生在参与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在情感、信念、意志、能力上的表现则无法得出结论,从而总结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缺乏实质性的反馈。其次,当前德育分评价方法缺乏整体性的过程评价,学生德育水平的追踪把控不足,于学生的德育评价结果,只对综合测评成绩优异的部分同学给予奖励,而对于多数的德育分数排名中间部分以及较落后的学生则较少地给予关注。对于这些学生,其德育评分为何稍低,哪一项德育内容有待提高,以及后期德育发展是否有所进步或退步等,测评系统均没有给出任何反馈。最后,当前高校的德育评价仅局限于学校而没有考虑社会的人才需求,德育工作评价缺乏发展性[13],德育评价的结果难以得到社会相关方面的认可。

4 基于大学生满意度因子分析的德育分制度优化途径

基于前述分析,笔者将进一步地从优化大学生满意度的4大影响因子角度出发,为完善当前高校德育分制度提出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4.1打造德育分制度立体化环境,深化大学生德育分制度认知

德育分制度立体化环境的塑造需要利用成熟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营造“芝兰之大学”,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之中感知和感染德育。德育分制度立体化环境的塑造还需要德育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成长,是互相感染和互相影响的精神创造过程[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是德育的最好手段,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15]。

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对深化大学生对德育制度的认知,形成基于良好认知层面上的制度认可的作用不言而喻。德育认知是德育分量化制度有效、持续和进一步深化开展的前提。因而,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制度内容、制度规范、制度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情况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对德育制度的认知和了解,加强学生对德育理念和德育制度的认同[16],避免学校因为德育制度示知工作的不到位,导致德育分制度的隐晦,引起学生间、学生和学校间不必要的纠纷。

4.2精益德育分制度评定内容,丰富创新德育分评定活动

高等院校需要坚持习近平主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中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分评定活动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活动内容的质量和内涵,使评价活动拥有实施的现实价值。不能一味地追求活动的数量而忽视了活动开展本身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创新以文育人、立德树人、实践炼人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德育分制度评价内容。同时,高校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德育分评价活动活起来,推动德育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此外,德育分评定内容要紧贴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社会岗位的人才标准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样的德育评定才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瞻性前景,亦能增加学生对德育分评定作用和必要性的认可。

4.3构建德育分多元评定主体结构,重视相关评定主体地位

近年来,随着学生主体论趋势的发展,教育评价趋于一味地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高校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主体,跳出传统的校园范围,重视学生主体的评价地位和作用,不是只承认学生的合理评价权利。目前,一些高校德育陷入了“非黑即白”的误区。构建德育分制度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是指社会公众、教育专家、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企业、家庭社区等都应成为德育评价主体。因为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员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他们的需求也必然不同,要结合实际事实及相应主体的评价地位和重要性,灵活分配相应的权利比重,实现从不同角度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不断地将德育评价的视野拓展到岗位、企业、社区以及社会。全方位、有层次、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新型社会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孕育[11]。

4.4拓展德育分制度评价形式,全面全程把控德育评价工作

当下高校德育分制度评价的着眼点只落在总结性评价上,德育评价只会流于形式主义,要兼顾协调、统筹并进、拓展落实德育分制度评价形式。笔者认为应建立如图2所示评价方法体系:首先是由德育专家、课程专家主导的,通过诊断德育方案或计划、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学生的实际反馈对德育工作本身进行的诊断性评价活动,它为德育活动提供诊断性的信息,以优化德育效果;其次,是由德育评价主体主导的,包括德育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阶段德育工作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德育评定后的跟踪性评价,以及促进德育进一步提升的发展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参与德育教学过程的表现进行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分析判断,它能够为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提供及时、真实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德育过程的自我完善发展。总结性评价是对阶段成果,即前面所述量化评分结果的评价。跟踪性评价是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动态信息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变化和问题,根据档案数据划分类别,根据分类结果开展深度辅导工作[17]。如对德育评价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对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學生给予积极性指导,引导其更好的发展而避免下滑,对于发展较滞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它能够为全面把控每个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保障。发展性评价是在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与具体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众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社会的态度、精神与能力等德育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走向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纵向延伸,注重社会公众评价是对学生、学校整体的综合评价,是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笔者的模型假设,通过对包括15所高校当前德育分制度实施现状的实证分析研究,在进一步的数学模型开发和定量分析后,验证了影响德育分制度实效性的4大因子:制度认知前提以及构成制度保障体系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及其各自的权重。研究结果揭示了高校德育分制度实施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4个影响因子通过影响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可程度作用于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并进而影响德育分制度的实施效果。其中,制度认知前提和评价内容是影响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实施效果认可和满意的最主要因素,其影响作用权重为0.337。构成制度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因子,评价主体因子与评价方法因子则分别占0.270、0.219和0.175,其在德育分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差异但差别不大,在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满意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均应受到重视。

在實践中,基于本研究的结论,结合德育分制度现状分析和问题提炼,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对德育分制度的认知,加强德育分制度的宣传工作,秉正德育理念,正确德育导向,树立德育形象,改善当前大学生德育分制度认知度普遍不高的局面,保证德育分制度的有效实施。此外,按照数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德育分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由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构成的权重占比66.3%的德育分制度评价体系的保障。其中,评价内容的高质要求和创新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关注和保证大学生德育评价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期望活动数量的增长,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发展。制度完善过程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不可有失偏颇,要协调并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主体,不论是过去偏重“学校单一评价主体地位”,还是现在过于重视“学生单一评价主体地位”都偏向极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结构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最后,德育分制度评价方法需要拓展和搭建全面的德育评价形式,全方位地把控大学生德育发展的全过程,及时更新动态、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只有这样多管齐下、统筹兼顾,才能把大学生的满意度和德育分制度的实施效果之间的锁链打开,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流动,使得整个高校德育培养体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柳.基于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德育分制度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6):186-187.

【2】 曾阅.大学生“德育量化管理”及其利弊[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74.

【3】 孙威武.评价因素权重向量的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2(7):17-18.

【4】 孙威武.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的一种实用方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1):112-115.

【5】 陈红普.基于ACSI的博客服务网站用户满意度测评研究[J].福建电脑,2012(6):8-11.

【6】 沈磊.基于ACSI的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7】 潘文皓.基于SPSS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分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9):90-92.

【8】 严炜炜.用户满意度视角下微博客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8):53-56.

【9】 周预分.高校德育学分制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 李西顺.规定即否定:德育量化与人的现代性[J].教育学术月刊,2011(3):44-46.

【11】 黄金标,张志刚.试论独立学院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15):70-71.

【12】 钟家华,彭宝如,江晴,等.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探析[J].网络财富,2009(4):49-50.

【13】 赵玉琴.高职院校构建全员德育新体系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4):134-136.

【14】 潘磊.德育自觉:德育去量化考核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3(6):33-36.

【15】 王丽霞,辛焕焕.推行德育答辩制度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7(7):170-171.

【16】 陈雄飞.大学生对德育课程认同感的调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7】 唐润华,胡雪峰.浅析高校学生德育的量化测评[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80-83.

ACSI-based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moral education

Cheng Lu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from 1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long with applyin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this article centers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urrent actualit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After excavating and extracting its urgent problems,this article aims to build a mathematical analysis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atisfaction factors with mor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al situation based on ACSI model, to further define the factors of satisfac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Ultimately,the paper proposes some more scientific, effective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institution;ACSI model; factor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猜你喜欢
优化建议因子分析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研究
关于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我国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浅谈金华EMS网运能力优化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吕梁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