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吃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很多人看完《沉迷于保健品的年轻人》后依然会询问我。换句话说,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然而事与愿违,当我真正开始了解保健品如何走进大众生活的时候,我发现想要解释清楚这类膳食补充剂的前世今生,远远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的。
去年年底,有朋友推薦我同时服用葡萄籽胶囊和维生素C。他告诉我,吃完后还要记得锻炼身体,促进补充剂吸收,一两个月后皮肤会渐渐变白。
他拿自己举例,一天吃七八种保健品,第二天换一批吃,即使熬夜写稿、社交或看剧,也不会感到力不从心。在他看来,保健品是维持体力和对抗衰老必需的养生补品,只有持续服用,才可延年益寿。
现在回忆起这些夸张的说法,我会忍不住笑,但当时真的信了。好朋友不带私心地向你推荐他认可的产品,而他又是媒体人,他的身份、经历和话语都增加了保健品功效的可信度。
后来我去日本旅游,看到药妆店里摆满了符合各类身体需求的保健品,花花绿绿,琳琅满目,让人顷刻间就产生了购物的欲望,我又没忍住买了几袋维生素。
丁香园曝出某保健品事件后,我每天早晚吞下维C和葡萄籽的时候都在想,“所以我到底是在交智商税还是真的会变白呢?”
药品上市前需要药厂或科研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研发、检验,以确保它的安全和有效。但保健品不是药品,不需要向公众提供其安全性和功效的科学依据,企业或科研单位自然不会在种类庞杂的保健品上投入经费,拿出证明。加上医生又没有提供服用标准的资质,导致消费者难以“遵从医嘱”,辨别真伪。
2019年第15期社会报道《 沉迷于保健品的年轻人》
更不能忽视的是,接受采访的加州大学教授林庆顺提醒我,因为医学院并不提供相关课程,绝大多数医生对营养学知识可谓知之甚少。那么,最合适或有资质给普通人提出科学服用保健品的建议的人,只剩下在医学上有深厚的功底又对营养学有广泛涉猎而沒有任何金钱利益瓜葛的医生、学者。
我联想到做题时向上海某医院营养科的医生请教保健品问题,她看到提纲立刻委婉表示回避,因为保健品公司与医院也常有往来,他们个人处理相互关系时必须格外谨慎。
我们还能找到有关保健品的正确答案么?正如《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一书中所言,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诸多限制,以及科学可能被企业和专业人员操控以实现其目的,且科学无法脱离商业,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成为商业牟利的战场”。
对健康和美的追求是人性使然,是人之常情,随之而来的需求便会绵延不绝,保健品的营销手段与护肤品、滋补品等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够长久畅销,在我看来,无非是人类需要某种安慰剂来满足自我,填补心理亏欠,实现自我麻痹,逃避真实问题。
确实,除了假冒伪劣产品,短期和小剂量地服用保健品也不会对身体产生明显和严重的伤害,但大部分人会忘记,保健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药效,例如,大蒜胶囊跟华法林共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叶酸和他汀类药物共用会增加肾衰竭的风险等等,这样的例子三天三夜也未必说得完,但这些知识,保健品说明书上恐怕不会告诉你。
讲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问我,你怎么还没回答“吃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其实,很多年前,网络就提供了一个可以“自我掌控,自我审查”的平台。事实是,保健品依然风靡世界,大多数人并不在乎科学,崇尚科学,所以吃保健品到底有没有用,对他们来说并不真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