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天津故事

2019-06-18 19:06周进
对外传播 2019年1期
关键词:天津文化

周进

天津,面向东北亚和亚太经济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陆丝路”东端与“海丝路”北端的交汇点。这座从远古走来的城市,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曾在近代中国留下了浓重一笔。在600余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天津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篇。如今,这座城市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万丈豪情向世界书写和讲述着新时代的天津故事。如何讲好天津故事,笔者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梳理和思考。

一、理清“山海两河天津卫”的城市文化底色及特点

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与社会变革相伴而生的。天津文化形态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生长过程,是自然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结果,具有地理和文化双重多样性的特点。搞清楚天津“山海两河天津卫”的文化底色,知过去,才能晓未来,做好底色与远景的结合,才能建构好故事的现实意义。

1.所谓“山”,指的是蓟州山区,体现的是古老与年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说到古老,蓟州中上元古界地层距今有11亿年之久,根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晚期,在蓟州山区已经生活着人类先祖。蓟州青池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年;蓟州围坊、张家园、宝坻区牛道口、歇马台等地均发现早期青铜文化遗存。中国历史中黄帝大战蚩尤、共工氏窜为北狄等传说皆与天津有关。自周朝灭商起,天津这个地方已经进入中原王朝版图。说到年轻,天津设卫建城不过600余年,至近代已经成为北方沿海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商埠。

2.所谓“海”,指的是渤海。体现的是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文化。天津“地当九河要津”,清代开放海禁后,海上运输发展成为天津的一项重要产业。闽粤江浙商船纷纷北航到天津贩运,“九州万国贡赋之艘……莫不栖泊于其境”,港口文化、妈祖文化渐兴,中西方文化进入并与其他文化交融共生。

3.所谓“两河”,指的是海河水系和南北运河。体现的是码头文化、漕运文化和盐商文化。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也是天津文化最原始的底色。海河干流上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城市发祥地,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就坐落在此地;南运河左岸三条石大街是天津机器铸造工业的发祥地,南运河北侧的估衣街则是津沽商业第一街,还有清末兴起于杨柳青的“赶大营”,一代名园水西庄;北运河畔有老龙头火车站等。可以把两河比喻为天津文化的传送带,南来北往的贸易活动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落地生根,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4.所谓“天津卫”,指的是天津城市的由来。体现了天津“自然发展+行政建卫”的独特城市文化内涵。卫,是军事建置。天津城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军事元素,既是海防前线,又是京畿门户,由寨、镇、城逐步发展而来。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的移民潮,一是明初建卫后军事目的强制移民,二是清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移民。这样的人口来源,代表着文化来源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天津话”的语言孤岛现象。

二、要建构好故事主题

站在丰厚的历史资源之上,抚今追昔,坚持“故事”与“新事”相结合的原则,既讲过去的事,也讲现在和未来的事。积极配合国家外宣战略,精准规划和布局,深入挖掘整理有价值的天津故事资源,精心挑选,细心打磨,提炼出具有天津特色、中国元素的精彩故事,着力讲好六大主题。

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纲,以有深度有温度的全景式传播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的思想、风范和魅力。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并提出“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以来,天津不负时代机遇之惠顾所取得的成就。

二是地理天津的故事。“山海两河天津卫”既是天津独有的地理优势,也是天津城市发展和文化多元开放的自然基础。从世界版图和地理坐标的视野出发,深度挖掘历史与现实结合点上的故事。比如,海河是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命脉,讲好海河的故事也就是讲好天津近代经济发展的故事;讲好解放北路金融街的故事,也就是讲好天津近代城市与经济大发展的故事。

三是“一带一路”对外援助与合作共赢的故事。天津对外卫生援助已经坚持了55年,“和平方舟”医疗活动将和平与友谊带给了非洲人民,天津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投资、职业教育、科技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蕴含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四是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故事。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奋斗圆梦的历程和成果;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天津奋斗圆梦的故事,让世界倾听天津行走的足音。

五是近代百年的故事。近代天津在博物馆、城市建筑、对外贸易、金融、影视、文化等诸多领域曾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特别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线上曾起到了重要节点作用。可以说,近代百年就是天津与世界的故事。深度挖掘整理犹太人在天津的故事,桑志华、德日进与北疆博物院的故事。此外,近代天津曾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要讲好张彭春在世界人权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故事。

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天津共有33项国家级和250多项省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不乏具有本土特色,并兼具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传统文化项目。探索海外人士看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及文化形态,推动独具特色的天津文化元素、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进入海外上层社会和主流市场,影响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提高天津国际知名度。

三、要研究故事传播规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研究对象国文化,研究对外传播方式,研究话语体系和接受心理,才能达到双向互动、精准有效传播的效果。在对外讲故事前,一定要在内容、价值、意义和效果上做足功课。

一是故事内容。一个融通中外、引人入胜、拨动心弦的故事才是好故事。通过寻找中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话题,在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上讲故事,在内容与价值两个方面下功夫。比如,天津近代建筑文化、新中国成立70年与天津友好城市的故事等,相比于活动丰富、种类繁多的“活动周”“活动日”这样热热闹闹的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故事传播的内容更深入,更能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

二是叙事范式。叙事是讲好一个故事最好的范式。好的故事不仅要有真实可信的內容,还要有理性的表述方式,在内容真实客观理性的前提下,让故事更生动,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探索用对方听得懂、乐于听的叙述交流的方式讲故事。应避免空洞的渲染和灌输的形式,尊重传播对象的主体性,坚持以对话的形式平等交流。

三是效果预期。得到认同是对外讲好故事的最终目的。预期的设定应基于对传播对象国和海外人士认知倾向的全面了解、认知与研判,努力在有效度上寻求新突破。

四、铺设对外讲故事的平台渠道

在用好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拓展新渠道,用好新媒体,合力深化海外故事传播,让精彩天津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一是利用境外社交媒体,开展立体化传播。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特点是见人见事,可信度高。以2018年9月在天津举办夏季新领军者年会期间在脸书和推特上开通的“感知天津”账号为例,短短一个季度的时间已经分别圈粉近4万人。在发布内容中,原飞虎队机长在天津去世和风筝魏等帖文阅读量较大,网友纷纷留言:“让我们共同纪念在二战中为了正义而战的战士们”,“我也想要一个这么漂亮的风筝,真是太棒了”。

二是依托中外人文交流活动,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天津故事。在“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文化活动中,邀请境外媒体参与,报道“眼见为实”的一手信息,增强“带入感”,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天津故事。比如,“欢乐春节”活动已经持续举办了几届,仍存在着文化符号简单推介的现象,在节目设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讲故事空间。可以考虑逐步上升到思想文化等更深领域的交流互动。

三是与境外媒体合作,借船出海。在境外友好媒体开辟专版或专栏,避开意识形态的鸿沟,组织部分学者和评论家,从各自专业领域撰写与天津有关的文章和评论,持续软性传播天津故事。围绕一个主题,请在天津投资、工作或旅居的海外人士和留学生拍摄微视频、访谈、纪录片、纪实摄影等,引导他们成为天津故事的讲述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18年拍摄的“Tianjin Outlook”系列短片,以访谈的形式,讲述在天津的外籍人士创业发展的故事,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天津城市发展、文化底蕴和投资环境。该系列短片在境外社交媒体播放后受到了很大关注。

猜你喜欢
天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谁远谁近?
《天津之眼》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天津宝成博物苑
初次在外过夜
大雾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