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何冰 靳晴
摘 要: 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我们必须适时进行方法论创新,批判性思维方法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具有独特优势。变革以往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效维护政治合法性,可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供新的理论视域和探索路径。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方法论创新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学子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高校处在各种思想、理论、观点融汇交锋的前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方法,强化认同教育的效果,培养高校青年学子的判断力、辨别力、思考力和政治定力,事关国家政治安全,事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法论创新的背景
1.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环境尤其是高等教育环境已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前的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单一,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上虚拟课堂,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在未来的应用,教育环境较过去更开放和多元。在追求公平教育、个性化教育、包容教育与终身教育背景下,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导,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面对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知识传授方式自然不能墨守成规,理应直面现实、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性、政治性极强的教育,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它是物质与精神、静态与动态、群体与个体、间接与直接、时间条件与空间场所等多种环境的有机统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一方面受主流舆论引导力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新的传播渠道、技术媒体、言论空间及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备性的深刻影响。网络借助大众化、匿名化、传播高速化等特点,人人成为新媒体,事事成为发生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各种思潮交锋的重要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这就给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带来挑战。
2.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对象的变化
一般而言,受教育主体的内在认知,一方面受个人兴趣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在网络化普及的新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是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追求个性的群体特质和诉求,认知旨趣呈现出自主化、多元化、图像化及批判性的特点。就思维能力而言,青年学子进入大学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批判意识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学生喜欢质疑、争论、追问、反思,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不再轻信,甚至批判。很显然,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接受特点,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教学模式造成了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和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浸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易产生选择不当的困惑。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是一种基本原则
“意识形态教育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它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意识形态传递到受教育群体,促使其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并进一步外化为行为”[1]。因此,任何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都努力通过有效方式灌输本阶级的思想,并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争取国民的高度认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正如美国政治家奥勒姆所说:“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然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护其制度的思想。”[2](365)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强调占领意识形态领域要实行“灌输论”,因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能自发产生、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真理性,但不能在人们头脑中自然主动地生成,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意识形态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
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未过时,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对国内外复杂局面,我们更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定力,坚定理想信念,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这关系到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命运,必须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因此,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教育突显了自主性、个性化、开放性、终身性、渗透性。
面对个性化学习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对教育的新期待和新需求。随着教育环境和对象的变化,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很显然,教育者单向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教学活动存在一些弱点:教师着重讲述理论和原理,未能合理运用有效方法解疑释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当代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很可能会在网络空间寻求答案,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进入他们的头脑。这就倒逼认同教育采用有效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三、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新方法——批判性思维方法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664)显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方法的学习,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一方面是对理论本身的认同,另一方面源于对方法的认同。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既要坚持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則,更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重视方法论的创新。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习者而言,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他人的思想,而是本人进行思考。学习必须是思考,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引导、刺激、培养学生参与知识的构造和创新之中。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高度认同?批判性思维方法具有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和产生知识的能力,将批判性思维方法运用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倡在理论分析和实践中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方法论的创新。
美国耶鲁大学前任校长理查德·莱文早在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上说:“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4]那么究竟何为批判性思维?可以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各有侧重。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iis)曾表述为:“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5](3)一些学者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有辨识的判断,从而对自己相信什么和做什么能够有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反思自己,寻找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法”也叫“助产术”,就是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第一个探究性质疑的批判性思维模型,目的是进行追问,促使人们不断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逐步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将批判性思维能力视为中小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所展现的与时俱进、富有创造力、有理有据的意识形态批判,正是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地位的有效方法。
那么,批判性思维方法有何优势?批判性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批判精神和勇气,善于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掌握基本的批判技能,从多个角度对某一事物或观点进行审慎研究和深入思考;批判性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分辨信息真假、充分推理和全面论证,避免轻信虚假信息,破除偏见、成规、误导、封闭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追寻知识产生的经验基础、方法和逻辑过程,使学生直接投入知识产生的过程中,从知识的接收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批判性思维方法对马克思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何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但其话语权不是天赋的,而是靠主动作为不断增强的。批判性思维以反思性、批驳性、深刻性、全面性的特点,能够鲜明抵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观点,对于事关重大原则是非问题能够旗帜鲜明地划界批驳。批判性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够继承和发扬批判精神,弘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化防御、进攻、辨析、澄清和创造的工作任务,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增强认同度。另一方面,可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若想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有效引导、直面问题。将错误认识和观点列出来,作为思政课的切入口,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以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和事实证明为主,以求正本清源、维护理论和原理的真理性,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功能价值,使大学生不仅要听得进,更要印象深,理解理论内涵和逻辑脉络,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内在的理性表达,学懂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从而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李鹏.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J].继续教育研究,2014(2).
[2]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美]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以批判眼光看中国本科教育[J].国际人才交流,2011(3).
[5][加]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解惑路径研究》(GJD1318024)、黑河学院人文社科项目《批判性思维方法: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法论创新的新视域》(SZZ201901)、黑河学院教改项目《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建设研究》(XJG20162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