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影 许朵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大学生作为创新行为的实践主体存在分布式认知,其认知系统是以创新为导向,并促使多重主体参与情境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分布式认知理论相结合,利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科学认知方式探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制,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分布式认知;改革创新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高校创业课程流于形式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片面地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传授他们创业知识。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不能体现出高校教育在理念上应有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因此,在实际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均存在许多问题。课程内容的趋同性明显,制定的教学标准滞后,具备创新性思维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二)大学生创业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形式浮于表面,主要通过参加学校的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等方式,社会参与度不深、校企合作不够。大多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比较简单,主要为投资低、效益低的店铺,比如淘宝网店、培训机构等,技术含量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也不能体现出这些项目的市场潜力。
(三)实际创业过程缺乏有效指导
高校中不缺乏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又是少数,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指导最终实现成功创业的则是凤毛麟角。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概述
“分布式”一词并非源于教育学,最早出现于计算机领域,直至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哈钦斯(Hutchins)等人首次明确提出分布式认知的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分布式认知的分析单元区别于传统认知观,它充分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的所有要素,将个体和社会文化境脉作为分析的认知系统,从而形成全新的分析单元。第二,分布式认知高度重视社会物质境脉,改变了对于在头脑中进行认知的个人的关注,转向关注在社会和物质境脉中进行认知活动的个人。第三,分布式认知非常重视人工制品的作用,认为人工制品能够为分布式认知活动提供给养。由于人工制品的出现,人的职能得以拓展,在学习和实践中更高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认知的分布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认知伴随着实践过程而展开,沿时间轴分布在个体、学校情境以及社会情境中(如图1所示),这可以通过分布式认知理论进行分析。针对这一特征,各高校在组织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项目的时候可充分结合这样的认知分布在一个更宽泛的系统内进行设计。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无疑首先是分布于个体内的。对于复杂内容的学习吸收,左右脑的协同处理会更高效,这也对于在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中使用的认知工具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认知也必然是分布于整个学校情境中的,开展校内外活动都离不开教师、学生、课内外相关资源以及教学工具,这些都是学校情境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亚课程、成立创亚孵化基地、邀请校内外相关学者和创业的成功人士舉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形成浓郁氛围。认知同样分布于社会情境中,大学生的创业选择会受到社会的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比如是否创业、选择何种创业项目等,同时他们也能从社会情境下各主体以及社会资源中获得某些支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认知过程分布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轴上,而实践的各个阶段均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契机,需精心设计。
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路径研究
(一)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保障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同人才培养体系间的严重脱节,因此,必须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合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这少不了明确的目标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配套的师资体系、完善的组织体系以及可行的评价体系等。
大学生群里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有个体的差异,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也要体现出培养目标的整体性以及差异性。关于课程设置,要多角度改革,形式上,既要有理论课,也要有实践课;内容上,既要有普遍的、共性的内容,也要有地方特色。课程的设置也同时决定了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既要有理论课教师,也要有实践课教师,同时还应打造一支由政府、企业、社团等的相关人士组成的流动讲师团。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对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二)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确立创业阶段性指导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为保障实践的效果,高校必须搭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同时提供阶段性的指导。现在很多高校都提供了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比如创业之星评比、创业策划书大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这样的实践平台也是对各高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检验,也是对理论教育的补充。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也为有创业之心的广大大学生们提供了孵化创意的条件和机会。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大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认知也随着各创业阶段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指导和培训也要跟上,抓住大学生们认知发展的契机从创业教育到创业策划再到创业孵化。
(三)重视创新创业实践研究,创建创新创业正反案例库
案例库的创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自信。案例库中,既要有成功的创业实例,也要有失败的创业案例,对他们的创业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总结、反思。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们纷纷踏进了创业大潮,然而真正成功者为数不多。而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有很多不约而同地相似之处,对正反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对案例中的创业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是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四)加强校、政、企合作,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大化
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单一,以本校理论课教师为主,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教师在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但大多都缺乏创业的实际经历,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必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和社团创始人、管理者等,他们的优势在实践环节就凸显了出来。政府工作人员熟悉创业、经营等相关政策,由他们给大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必定效果很好。企业和社团的创始人和管理者们,亲身经历创业过程、了解管理模式,由他们来传授创业经历,有利于大学生们掌握创业的注意事项、坚定创业的决心。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一政一企”模式的完善,也能有助于大学生们获得社会情境下的相关主体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从而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知,并更好地培养创新意识,从而投入到创业过程中。
参考文献:
[1]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大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雅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J].创新驱动,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