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雅馨
[摘要]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将学生赖以生存的、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文化转换为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家乡,爱上故土。洛阳素来有“千年古都”“牡丹花城”之称,历史遗迹、文学作品、才子名人数不胜数,教师将其搜集整理,转换为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洛阳现行初中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入手,分析其基本理念、目标预设及课程组织方式,以期能为其他学校、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洛阳;校本课程;基本理念;目标预设;课程组织
一、洛阳初中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都蕴含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发扬学校特色,发挥教师主动性,也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多方需要和各种需求,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在三级课程开发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调查发现,洛阳初中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基本秉持以下理念:
(一)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地方课程的统一性、集中性应运而生的,是其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缺一不可。校本课程开发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相互促进、协调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在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因此,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國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不能脱离国家的课程计划来谈校本课程开发。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国家规定的留给学校的时空里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与国家及地方课程一道成为育人的资源。
(二)以学校所在区域为基地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出贡献,要不断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办学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之中。洛阳九县六区,各地区各学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历史传统,例如涧西区的学校多数依托“一五”时期在此设立的各类工厂,所以这一区域的学校在建设语文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到在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时期,洛阳众多工厂的设立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三)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从学生身边生活人手,迎合了学生兴趣,激发其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参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成长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全体和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那么,校本课程则是为满足学校学生发展之需的基本资源。洛阳本土文化资源多样,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既要针对特定学校的实际,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善于搜集各种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并能够按照学校课时计划加以实施。只有最了解学校特色发展定位、学生多维发展需要、社区资源条件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结构,才能集中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形成特定的校本课程。因此,教师要摒弃旧时思想,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基础教育知识,转为自发、主动地开发校本课程。一线教师开发出的课程最能贴近现实,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此外,教师要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
二、洛阳初中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预设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对于“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来说,明确的课程目标不仅是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调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成效。该目标预设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以课程总目标为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希望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入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以这些课程总目标为基础,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状况和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目标的确立。
(二)以当地文化特色为依托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从多角度着眼,比如地理区位优势、民族文化优势、独特的民俗风情等,找到自己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就布有有可能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以《游古都,做导游》为例,课程目标设定如下。
1.使学生了解洛阳的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发展和弘扬本土文化。
2.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其教育的出发点远远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探索什么。在校本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做导游,讲解洛阳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参与实践,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做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学习的滋味。二外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是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探索优质教育途径、丰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推进特色化发展、打造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
三、洛阳初中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组织
一门课程,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还要将其“组织”起来,使之发挥最大教育效果。组织的方式不同,课程的结构不一,达到的育人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课程组织就是将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是“将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过程”。只有适当的课程组织才能将课程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秩序,提高整个课程的质量。林智中教授认为在组织课程时,要遵照“范畴、顺序性、继续性、统整性、均衡性、衔接性以及学习脉络”的原则,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体现学科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所在地区可利用的资源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等。
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分散、下放,有助于畅通沟通交流渠道,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愿和热情,使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调整角色,自觉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因此,学校要不断调整与修正校本课程组织,建立灵活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以洛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规定每周星期二下午第四节课统一开设校本课程,教学处、教科研室根据学校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及老师自荐安排授课,学生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教科研室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审定、评价。校本课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为学生全面而生动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结语
对每个个体来说,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原生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影响,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方言习俗等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本土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所追寻的,正是将这种“潜移默化”具象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学生在阅读洛阳古诗词中、感受洛阳历史文化氛围中,重新认识家乡,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虽然,当前本土文化校本课程仍不够完善,笔者希望能通过有关课程目标与组织方式的分析,为教师带来启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4.
[2]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林智中.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