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佩云
【摘要】本文基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论述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生活和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使得幼儿园课程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从中获得更生动有趣、更有效的新经验。
【关键词】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15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思想,并着重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得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得到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为此展开深入研讨和探究。如何将游戏融入课程中,让教学活动中的幼儿成为主体,并让课程目标融入、渗透其中,成为我们的关注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应作为辅助存在,直接教学依旧占据主体地位。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一)幼儿发展的需要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因素,幼儿爱玩、好动,幼儿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发展幼儿主动性的重要形式,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幼儿对许多活动都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玩起游戏来却能够集中注意力,时常发现许多新的玩法并深入地探索。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对教师单纯的说教没有兴趣,但是活动中如果有游戏环节,幼儿马上提起兴趣立刻投入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说明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和渴望,激发了孩子的自主性,并能迅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幼儿忘我、尽情且不会疲倦,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我园的教育理念
我园坚持发展“根文化”,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着重强调了建造生命根基,发展出幼儿的美好品格。由此可见,品格教育是我园的根基之一。要发展幼儿的美好品格不是靠说教,而是需要孩子亲身体验。根基品格教育注重幼儿在品格活动中的参与,并加入了许多游戏,游戏的自主性和趣味性使得幼儿能够以热烈的情感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游戏过程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在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更能让他们从中学习品格精神并进行发展。
二、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一)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活,玩具是儿童的伴侣。”一板一眼的教学并不能让孩子习得知识,还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知识的兴趣,厌倦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在大班“神奇的种子”主题活动中,“寻找种子”的活动就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和种子图片,不仅仅是市场中售卖的种子,孩子们在外出玩耍、品尝美食时,都会发现各式各样的种子。在幼儿园玩耍时,孩子们自发观察身边的小种子,把各种各样的种子布置在活动室和植物角,教室俨然成为一个种子的小世界,孩子们可以随时观察、记录、讨论:种子在什么样的土壤中能够更好成长呢?浇不浇水对种子有没有影响?一颗颗小种子就是一个个神奇的小秘密,等着幼儿去打开神秘的大门。
体验性的游戏使得孩子们感受颇丰,小班“护蛋行动”让幼儿带着小小的、脆弱的鸡蛋进行一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鸡蛋,安全地度过一天;有的孩子因为鸡蛋破碎,伤心地哭泣。在活动总结环节,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感受。大班的“体验怀孕”是让孩子们将一个大气球绑在肚子上,带着大气球活动一整天,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妈妈怀胎十月的艰辛。
(二)教師队伍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不仅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推动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的发展,最终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活动过程的重重困难,使得教师加快理念学习的步伐,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多年传统教学方式使得许多教师难以适应游戏化带来的改变,在旧经验的影响下,教师的“指导”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过度干涉,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受到影响。如何合理进行指导是许多教师进行课程游戏化遇到的难题之一。提出问题,必然就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将认知融入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平时也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再将理论反复消化磨合,形成自己的知识。
三、发展课程游戏化的对策
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不是简单的修改教案,也不是在教案里多加几个游戏关键词和一些游戏内容。真正的课程游戏化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以儿童为主体,加上课程理念的更新,逐渐将游戏化精神渗透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宜,挖掘更多的课程资源。同时,课程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课程的评价也要有多方面的转变,评价方式也应随着课程游戏化而变化。将教学重点集中到如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上来,重视幼儿感官的多样化活动。游戏化的重点在于过程和习惯,而不是文字和资料的变化。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当在尊重幼儿园课程实践传统的同时,珍视过去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在游戏化过程中,时刻反思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并进行总结与反思,重视活动中是否体现自由和自主,是否有创造精神和愉快的游戏体验,有没有真正让孩子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理解游戏、活动、生活和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神奇的种子”过程中,教师时常遇到一些“难题”。如孩子自主探索时常不在“点”上、指导孩子的时候容易过度干涉、孩子的兴趣点出现变化等容易让年轻教师不知所措。经过综合反馈后,年级组决定不再定期开展年级教研活动,而是让教师在活动开展中讨论存在的问题。在如何引导孩子的问题上,教师先倾听孩子的讨论、观察孩子的活动,发现他们在活动中的亮点,然后适时引导,不要成为孩子主题活动的主导者。当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发生了变化,可根据孩子的兴趣转变为调整活动主题方向。在后续活动中,笔者放手让孩子体验,如对种子生长情况的记录,孩子们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和同伴分享,进而发现自己和同伴记录内容是否有所不同,再逐渐完善自己的记录内容。而教师在其中并不过多干涉,也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记录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探究、分享。在自主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也会提出疑问,此时教师不要着急告诉孩子,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寻找答案。活动结束时,教师再对活动进行总结,巩固孩子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得到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能够自主游戏、自主探究,教师同样也得到了成长。
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学习他园课程游戏化经验的同时,重视幼儿园的条件和拥有的资源,在立足根本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在活动组织的形式和所利用的资源上进行创新,生搬硬套并不适用。
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实践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程的游戏化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教师要重新认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生活的关系,打破这三者的界限,在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宋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