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爱
【摘要】本文以特级教师刘松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为例,论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图示开展教学的途径,认为运用图示进行教学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真正理解“倍”的内涵及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倍的认识》 图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94-03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和表征。小学数学概念主要有: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概念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渗透在数学各知识领域中,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形成数学能力的前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
当前,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忽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理念,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名词解析,于是在课堂上直接出示概念并解释,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没有体验、感悟概念形成的经历;二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对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不能活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三是没能有效地设计练习,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趣味不浓。正如王永春教授所说的:概念不清、判断不明、推理不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形象性为主,这一突出矛盾使得数学概念教学成为一个难点,如何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笔者以刘松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对概念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它同时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实验版教材将倍的知识分散编排在二年级上、下册,修订后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倍的概念,把这部分内容从表内乘除法中移出,集中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进行教学。新修订的教材突出了两个量的比较,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一份和几份之间的关系,把乘法和除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活动用圈一圈代替摆的过程,更重视合理利用画图表征,强调通过图形直观,让学生亲身经历“倍”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表象。
一、概念形成过程直观图式化,建立“倍”的概念模型
概念建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倍”这个概念以“概念形成”的形式建立。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感知具体事物(直观感知)、发现其数学特征(在归类的基础上建立表象)、抽象出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用语言或符号表征(在判断和应用的过程中明确概念的外延)、强化此概念与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这一项要求,如何在概念的形成上重视过程?这就必须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片段一】读图引入,建立直观模型
1.联系旧知,引出“倍
师(贴出3个△,即△△△):三角形有3个,是多还是少?
生:不知道跟谁比较。
师(再贴出3个○,即○○○):这两个量能比较了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同样多。
师(揭示课题):还有别的说法吗?其实,它们的关系还有另一种說法——圆形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1倍。
2.突出几个几,强化认识“倍”
师:为什么说圆形的个数是三角形个数的1倍?看!三角形有几个?我们可以把3个看作1份,圆形有这样的几份?(教师圈出来,完成板书如图1)
师(在3个圆形的基础上,再分别添加1个、2个、3个圆形):现在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今天学的“倍”来说下它们的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看出是2倍?把你的想法圈一圈好吗?(完成板书如图2)
师(在6个圆形的基础上,再继续分别添加1个、2个、3个圆形):现在呢?9个圆形的时候,你是怎么看出是3倍的?请上来圈一圈。(板书如图3)
师:三角形看作1份,圆形有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1倍,有这样的2份就是它的2倍,有这样的3份就是它的3倍。
师:圆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9里面有几个3?(9÷3=3)
刘老师先从实物入手,借助实物的直观与数量的叠加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在“倍”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将所比较的事物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即每3个三角形为一组圈出来作为标准,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就是“几倍”,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把“倍”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思维可视化,感受“倍”是一份一份地比,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倍”的模型。
二、注重多元表征,理解概念
有研究表明,对数学概念的表征水平与数学成绩呈正相关。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多元表征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建立“倍”的概念环节,即教学片段一中,刘老师通过让学生用眼看图、用手圈图、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征、图形表征、算式表征等多种方式表征“倍”这个概念。同时,还要回归数学本质,也就是沟通除法与“倍”的关系,如“9里面有几个3?(9÷3=3)”,让学生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倍”,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量在相互比较,即一个量里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它的几倍,建立起完整的“倍”的概念。
三、变式练习图式化,强化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在《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一)》一文中指出:“一般地,练习具有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功能。这是泛学科的共识。”可见,练习是课堂永远无法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练习并非是反复地做题,“习题”应逐步被“练习活动”所替代。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参与性、研究性、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练习活动”。刘老师在《倍的认识》一课中增加变式练习,通过设计开放题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