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文:用科技与人性的光芒守卫ICU战场

2019-06-18 07:10王霞
时代人物 2019年36期
关键词:附院分会河南省

□文|王霞

抢救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在重症监护室(ICU)。这儿像是患者在人间的最后一道门,离开这儿送到太平间走向死亡,还是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活下去,只在一瞬之间。这个瞬间是医生的机会,能不能把患者抢回来,就看这个瞬间。

“ICU的患者太脆弱,生死关头,我们看到过太多生死离别、人间冷暖”。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党支部书记、综合ICU科主任孙同文,长期从事急危重症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人师表的风范和探索不息的学者精神,在郑州大学一附院综合ICU(重症监护室)的前线默默奉献着。救治了大量重症患者;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取得了诸多医学成果。

生死之间 隔着一个ICU

真实的病例比电影还惊险,用九死一生也形容不了抢救时的惊险。

为此,郑州大学一附院成立了综合ICU。河医院区综合ICU成立于2011年9月,有重症监护床位46张(含负压病房2个)。郑东院区综合ICU成立于2016年9月16日,有重症监护床位27张。科室设施一流,技术先进。年收治重症患者2000例左右。在ICU病房,监测仪滴答作响,闪烁着红红绿绿的生命体征。一身青绿的医护人员在这些危重症患者之间走走停停,不时查看,一分钟都不敢松懈。

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这个我们似乎多有耳闻的科室,集结着郑州大学一附院的精锐,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这里的ICU团队便是先锋部队,他们技术精湛、作风优良,处理着各种棘手病例和突发情况。

无将不得行,这样的“部队”必然有一位优秀的大将指挥,他便是科主任孙同文。本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理念,孙同文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医术,在社会各界广受好评。

急诊科工作期间,孙同文成功救治14例群体铊中毒,重症病毒性脑炎并重症胰腺炎、MODS,重度百草枯中毒并MODS,九十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重症肺炎等患者。

2011年11月,孙同文任综合ICU主任,带领综合ICU医护人员,成功治愈昏迷40天的重症化脓性脑膜炎并MODS,晚期妊娠并自发膈疝,晚期妊娠并重症肺炎、MODS,93岁高龄盆腔肿瘤破裂并脓毒症、感染性休克、MODS,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昏迷,重症肌无力并昏迷、重症肺炎、MODS等患者。2013年底,澳大利亚一名患者因视力下降脱发,澳洲医生怀疑慢性铊中毒,但澳洲没有治疗铊中毒的经验。患者通过互联网检索,联系到孙同文教授,经过多次地邮件联系,患者于2014年春节后到郑州大学一附院诊治,经过半个月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孙同文不仅注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同时,注重医德、医风建设。本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服务理念,“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用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服务,挽救患者的生命,为病人解除痛苦。

执着科研 勇于创新

钱学森曾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国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医学的发展亦如此,需要具有创新、深钻细磨能力的医学家。孙同文正是这样一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医学家,他坚信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症监护室犹如瞬息万变的疆场,常遇到各种棘手难题,无论是医院还是临床医生,欲善其“临床技能”之事,必先利“科研技能”之器。没有坚实的科研基础,临床工作就是沙滩上的建筑,既不稳健,也没有发展的后劲。只有将科研与临床结合起来,使科研课题源于临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形成良性循环,朵朵医学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为使自己能够从容迅速地解决掉这些急救途中的“堡礁”,孙同文总会挤出时间从事科研探索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孙同文教授近年来相继主持了14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省部共建项目和河南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等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达 300余万元。作为临床科研工作的必要步骤,他相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Chest》《Critical Care、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20余篇。此外,还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等中华系列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同文辛勤地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以他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先后摘得三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先后荣获“2016健康中国传播大使”“2015年生命英雄-科技之星奖”“科学中国人(2016)年度人物”等荣誉;先后入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领军人才。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 22篇,中华系列文章36篇;授权专利三项;参编专著五部。教学上,积极普及和推广急危重症医学的指南和诊治规范,带领团队牵头举办多项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急诊医学》教学任务,带教硕博研究生多名。

以非凡之爱 将生命传递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孙同文从医20年余来,始终坚持医疗、科研、教学齐头并进,在病人面前,他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在医学问题面前,他是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在课堂上,他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始终不忘作为医生的责任与使命,才积石成山,光芒初绽。他将不遗余力,继续用自己的一片冰心,为医学事业增光添彩。

作为省级知名教授,孙同文承担着留学生、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在平日教授《急诊医学》《内科学(循环系统)》的过程中,甘愿红花护土的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给他的学生。

目前,他教导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工作于郑州大学一附院、二附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等医院。2012年起,先后举办多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马岳峰教授、孙承业研究员、严静教授、杜斌教授、唐熠达教授、荆志成教授、王雪教授、赵鸣雁教授等前来授课、指导,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

2017年11月23日,孙同文教授牵头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杜斌教授、朱曦教授、马岳峰教授、张西京教授、赵鸣雁教授、陈尔真教授、于湘友教授、张国俊教授等知名专家当选副主任委员,为危重医学的发展搭建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爱无疆。孙同文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教学工作,还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与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通讯编委、河南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河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急诊、复苏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卒中学会卒中重症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急症专委会理事等职务。兼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Heart Lung》等多家SCI杂志审稿人。

面对一次次死神的考验,孙同文说:“无数次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成功,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医生,要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抛弃,不放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患者从死神那里拉回来。”

从医多年,孙同文始终以“救死扶伤、廉洁奉公、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为行动准则,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医精诚、大爱希声的精神。从医多年,他始终勇往直前,在与死神对垒的激战中,一次次为病人驱散死亡的阴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孙同文默默地用满腔的赤诚和热血,谱写着一首首不平凡的生命之歌。

猜你喜欢
附院分会河南省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专家集体跳槽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分会风采
黑马会喜事不断上海、泉州地方分会,房地产行业分会成立
2014,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谱写新章
Making Cities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