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舒 杨静雅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媲美,成为我国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民营经济的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当下许多民营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和阻力,如何克服这些发展瓶颈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瓶颈;经营管理
201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连续5年超过60%,民营企业用近40%的资源,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民营经济还为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口的就业压力、社会的和谐稳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看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并成为最大的动力源泉。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达6500多万户,全国私营企业已有2700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已经占到市场主体总数的94.9%,他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
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年来也有了较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事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占总户数的比重超过了70%。随着商业、饮食业、教育、科技、房地产、广告、信息、中介服务、文艺和旅游等行业的民营企业迅速增加,第三产业已逐步取得领先地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并呈上升趋势。民营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从全国情况分析,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公企业的数量多少做顺序排列,再把各地的GDP总量的规模大小做顺序排列,结果发现二者呈现出直接正比例关系,即非公企业数量多的地区,GDP总量规模就大;非公企业数量少的地区,GDP总量规模就小。
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看,也是直接体现在非公经济发展的差距上,这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从区域结构上看,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呈现严重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发展总量、经营规模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东、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占全国的比重依次递减,民营企业户数最多的5个省市全部为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也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远远大于西部地区。从行业上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东部地区民营企业不仅遍布传统第三产业,而且在第二产业方面大展宏图,其经营领域扩大到电子、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开发等众多行业,且涉及教育、咨询、信息和法律事务及医疗等领域。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还有相当部分局限在小型加工业、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单一严重抑制了民营经济的活力,也加剧了东西部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
然而,在20世纪后十年,许多迅速成长起来的大型民营企业逐步消失了,民营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据有关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平均寿命大约是40年,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甚至还有人说更短。我国民营企业在大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并且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没有很好的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
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
2.1 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据相关资料显示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担保业所能提供的担保额之间约有亿元的资金缺口。
融资难的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几点尤其突出。一是金融机构机制不健全。目前市场上,銀行商业贷款是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融资方式。我国金融机构运作机制还不完善,如国有银行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政府,大量的资金被国家发展所牵制,从而失去了资金该有的灵活周转属性。二是企业自身管理存在信用安全危机及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导致融资渠道狭窄。很多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如股权结构单一、家长式的管理机制、经营手段和经营策略缺乏长远意识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2.2 创新技术能力不足
由于融资困难、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目前,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企、合资企业和外企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企业没有研发费用,多数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缺乏自主研发机构的建设。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使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运营方面只是从事一般性的初级加工型生产,从增加值上看,低层次的传统产品和初级产品占企业全部增加值的以上,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占企业增加值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降低了资本有机构成,降低了产品档次,进而削弱了我国民营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工艺设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且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能力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意愿不强,因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科研设施投资与建设进程缓慢,加之管理机制的不畅通以及不重视,使得企业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另外,企业科技人才的短缺又导致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如此的恶心循环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更加欠缺。
2.3 缺乏健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民营企业的初创者大都重视资金和市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对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有专门机构、有专门计划的企业在大中小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比例明显偏低而对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无专门机构、有专门计划或者既无专门机构又无专门计划的企业在大中小民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高。第二,人才流动率偏高。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流动比例偏高,而且流动人员中很多都是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高比例的员工流动不仅带走了技术机密和潜在客户,而且还会增加企业的人力重置成本,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虽然民营企业高比例的员工流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由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缺失。
2.4 管理体制不科学、产权不清晰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单一简单。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这些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民营企业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家族化的管理体制是导致我国民营企业产业产权问题不明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大部分企业至今沿袭着传统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管理规则和经济规范不同的是,家族与伦理观念贯穿着整个企业的管理,代替了企业应有的管理规则和规范。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产权结构单一化。这种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管理人员在管理上容易缺乏公正与客观,决策上倾向于独裁,任用人员易亲疏有别,员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等,这些都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更新交替,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
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产权问题,它将决定着中国民营企业能不能进一步做大、做久,实现可持续成长。民营企业刚刚起步面临生存问题,所有人的焦点关注的是企业如何生存下去,而随着企业的逐步發展,获利逐步稳定,矛盾的主要焦点又转向如何权衡利益,以何种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如果做得不够好,此时易引发矛盾冲突,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有很大影响甚至是阻碍作用。或许有人认为,合伙制民营企业实现了股份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产权应该是清晰的。但这也并不意味产权的解决,因为企业中如果没有一套与这种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激励与监督制度,也只是有形无实。所以,管理机制不科学以及企业产权不清晰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 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设立中介服务机构如信贷咨询、信贷评估、信贷保证和经营监管等能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信贷信息不灵、程序不清等问题,同时也能解决金融部口对企业不了解,融资成本高、操作困难的难题。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仅能保证供需双方业务的正常进行,还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活力,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干预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干预过多或者过少,而在于是否干预适当,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是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与民营企业的成长息息相关,所以要正确处理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既要对民营企业“放宽、放活”,又要做好服务工作。
然后,面对我国民营企业创新资源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的现状,通过向企业派驻科技人才和开展产学研发合作是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大向企业派莊科技人才的力度,同时鼓励企业有效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型及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扶持其技术创新活动。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里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已经加入到“高技术效率”企业行列。构建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体,有可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独自创新难的问题。联盟的建立可以通过政府,也可借助行业协会,通过利用国内外各种技术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最后,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引导家族式营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升企业主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一方面是大胆引进管理型人才。科学和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整体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积极为企业创新人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和发展平台;重视知识的价值,注重保护创新人员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加强知识和智力股权激励。
民营企业现存治理结构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实行现代企业的股权改造,建立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是市场需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形成科学决策和管理,高效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核也竞争力。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创新民营企业制度、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引进激励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培育新型职业经理人、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侯光明,邹锐.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3(11).
[2]陈永超.小企业发展模式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20).
[3]邓念武.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我国民营企业品牌战略研究——以广东东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8):64-67.
[4]桂花.广东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11(2):156-158.
[5]匡建国,招建贞.广东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