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

2019-06-17 01:22胡雪萍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业经济河南

胡雪萍

摘 要: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业发展史,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民国时期,因天灾和人祸所致,农业经济损失惨重,灾荒不断,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乡村社会的改变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乡村社会;河南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民国时期农业经济与河南乡村社会研究”(项目编号:Yxm2018110)。

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长期属于我国政治、經济、军事、文化中心,地势平坦,平原广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近代以来,“河南可谓是一个净粹的农业经济社会”[1]。民国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经济基础,而乡村社会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又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 民国时期河南省农业发展情况

1.1 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自然条件的优劣差异,对农业生产拥有很大影响,有时候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农业发展要素中的外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诸如山川、河流、气候、土壤等。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辖境在黄河以南而得名。“河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方》及《尔雅·释地》,而作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则始于秦朝设置的“河南县”(治今洛阳)。自元朝开始,“河南”一词开始作为省级区划名称,并沿用至今。相传,在帝舜时代,划中国为九州,河南曰豫州,故河南省简称“豫”,居黄河流域之中部,又居九州之中央,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据民国《河南新志》记载,民国时期河南省面积为:“东西最广处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最长处一千二百九十里,面积约五十四万四千三百余方里。[2]”河南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地形上,西部是山区,东部是平原,地理和气候环境复杂。省内河网较多,黄河从中穿流而过,还有洛河、沁河、颍河等诸多细小水系;另外,黄河与淮河之间也有多条水道相连。“河南诸水,北以河为纲,南以淮为纲。[2]”水系发达,土壤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粮食大省,小农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对于乡村社会而言,土地就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勤劳朴实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技术与管理方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自身独特的方法例如,河南省适宜冬小麦的生长,在小麦的播种上,农民发明了行之有效的预防害虫的方法:先用砒霜搅拌小麦种子,之后再进行播种,可有效防治害虫的发生。“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3]这种小麦防虫保护种子的技术,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提高了小麦产量;另外,在田间管理上乡村人民也总结出了如何耕种、如何浇灌、如何防治蝗虫灾害等一系列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民国时期,河南劳动人民继承了先人的智慧与结晶,并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随着陇海铁路、平汉铁路的修建,交通便利,民国时期河南省经济作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社会的民生环境。

1.2 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其中,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则更为严重,自然灾害是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在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冰雹等恶劣灾害中,民国时期河南省灾害频率发生最高的则是水灾和旱灾。水旱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要灾害,也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水旱灾害接踵频发与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夏季,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大且较为集中,西部及南部山区泄洪较快,而东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极易形成内涝。河南历史上曾遭受过无数次水旱灾害的摧残。1931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受灾面积多达80多个县,1942-1943年河南又出现大旱,伴随旱灾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蝗虫,蝗灾泛滥。“纯粹的水旱灾害已经让中原人民疲于应付,而随之而来的瘟疫、蝗虫等灾害及震、风、雹、霜、雪等灾害更是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极大地加重了灾荒的严重性,使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遭到极大地破坏。”[4]

中国灾荒史研究先驱邓拓指出:“自然条件虽为构成灾荒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终极的惟一原因,最终所以能够造成严重的灾害,甚至达到及其严重的境地,实与社会内部条件有极大的关系。”[5]因河南地处中原,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天下无事则已,有事必先被兵”,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兵连祸结,直皖军阀战争、粤桂军阀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阎冯中原大战、北伐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河南优越的政治地理位置使许多战争都发生在这一片沃土上,致使许多人民家破人亡,乡村被毁。连年战争,加之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民国时期,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政治腐败,也是造成农业经济不振,乡村社会生活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农业经济对河南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国时期,连年的自然灾害和频繁的战乱,致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歉收,温饱问题难以解决,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乡村社会呈现一幅破败景象,河南灾民“衣食住三者一无所有,……即是普通灾民,家畜已卖尽矣,瘠地苦无买主,……所食衣食,有为畜类所不食者。”豫西的渑池等地,灾况奇重,根据1921年1月5日上海《民国日报》的记载,该地灾民所食的灾期食品主要有:“糠面,系无实之秕高粱皮,碾为细面所制者。麸馍,系无实之秕麦皮所制者。糠饼,系无实之秕苏皮所制者。野菜糠馍。槐叶糠馍。秕玉黍皮馍。柿叶糠馍。树皮野菜糠饼……榆皮面。杂树皮面。柿枝皮面。桐叶面。槐叶面。荆条子面……”这些食品,并不是很容易得到,家境贫寒的灾民很难得到这些食物,只有争取一些树叶野菜,作为稀汤。[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乎着乡村社会的建设问题。民国时期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这一时期的乡村民生环境也不容乐观,百姓生活凄苦,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大量流失;灾荒导致了乡村自然环境的恶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下降,劳动人民需要从土地中得到更多的索取,无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这也为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发展敲响了警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铭.从社会史上去观察河南的现阶段[J].河南政治月刊,1932年第12期。

[2]刘景向纂,鲁锦寰、萧鲁阳校勘.河南新志(上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

[4]刘杰:《浅析民国时期灾荒对河南乡村民生环境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1卷第9期。

[5]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6]转引自苏新留:《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农业经济河南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