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桢浩
摘 要:民国《河阴县志》不同于同时期荥阳地区的方志,其修纂者群体在修志时秉承章学诚修志理论,在方志体例上积极实践,去除了一些《文史通义》所抨击的方志积弊,使得民国《河阴县志》成为一代名志。同时其主要修纂者蔣藩、陈云路初步形成了一套修志理论,并因其入通志局而影响了《河南通志》的修纂。
关键词:民国《河阴县志》;章氏修志理论;蒋藩;陈云路
1 民国《河阴县志》的修纂背景与其特殊性
历史时期荥阳地区因区划原因曾分为四块:荥阳、汜水、河阴、荥泽。期间省并分立不断。民国元年八月,河阴县复置。这是河阴县在清乾隆年间废置后的再一次设置。首任县知事高廷璋有志于修志,然“荏苒经年,有志未逮”[1],仅做成书稿。后在民国三年第二任知事镇海胡荃延请杞县蒋藩董修志事,更易旧稿,用两个月“规划方略,区分门类,商榷义例,为编纂总则细则数十事”[2],将方志的体例做了较好的划分,为方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修志时,博观已有的康熙本《河阴县志》、同光年间邑人苏子羽《河阴志稿》、《荥河志略》和清《河南通志》以做参考。后因胡荃调任柘城,而“邑绅咸恳以书局自随”,故蒋藩最终随胡荃于柘城完稿。
民国《河阴县志》修纂者亦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荥阳地区其他修志群体来说,他们不同的个人经历使得其修志理论有所不同。主持修志的县知事胡荃,生卒不详,浙江镇海人。[3]以其家乡与章氏故乡甚近,恐不免受其修志理论影响,故为修志特请与自己意旨相投的蒋藩来河阴修志。撰志人蒋藩(1871-1944),字恢吾,杞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举人,一生好古勤学,文学诗词造诣颇深。清末民初,人称豫省学人“南有张仲孚,北有李敏修,中有蒋恢吾”。[4]同时他积极参与修志活动,曾参与民国《河阴县志》、《杞县志》和《河南通志》的撰修。有着自己的修志理论,如《河阴志稿编纂细则》、《方志浅说》等。陈云路(1880-1945),字子恰(子翼),河阴人。长于金石图书之学,曾任《河阴县志》分修,河南通志馆协修,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西安西京筹备委员会考古专员,著有《河阴金石考》、《校正〈两京新记〉》等书。[5]而汜水、荥阳两地,修志者或如汜水赵东阶为前清翰林院编修,曾入职国史馆,感叹修史质量大不如前,故坚持“今论者皆曰革新,吾不知所谓革新者若何?存旧而已。”[6]将新志作为对旧志的修补,除了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的门类如星野、祥异等,加入教育、交通、实业等新门类外,大体仍依托旧志;或如荥阳张炘,其人力倡新政,其书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清末兴学堂开民气之风,如学校志、自治志,然其书过于简略,且修志因时局动荡时修时停以至体例不严谨是其弊病。三本志书相比,民国《河阴县志》在质量上比其他两本要更胜一筹。
2 民国《河阴县志》修纂者对章氏思想的实践
民国《河阴县志》共十七卷,分为《舆图》、《沿革考》、《疆域考》、《山川考》、《建置考》、《古迹考》、《民赋考》、《风俗物产考》、《学校考》、《兵事考》、《艺文考》、《职官表》、《选举表》、《宦绩传》、《人物传》两卷、《列女传》两卷、《杂记》,另附《河阴文征》三卷,《河阴金石考》两卷。此种设置即是对章氏“三书说”的选择式借鉴,河阴撤县已久,典章流散,故不设“仿律令典例之体”[7]的掌故而留志与文征。作为对“三书”的补充,蒋藩在《河阴县志序》中云:“(河南邑县)有志者十之七八,而惟武虚谷所修者为善,其余固未可一例观也。”[8]武虚谷,即武亿,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方志学家,曾参修《安阳县志》的《安阳县金石录》部分。而金石也正符合另一位修纂者陈云路的嗜好,故“仿安阳《金石录》做两卷”[9],可谓是珠联璧合,对方志内容做了极大补充。
就每卷体例内容安排而论,《河阴县志》也同样体现章氏修志思想。章学诚视旧时修志舆图卷中置名胜图为陋习,认为其“命名庸陋,构意勉强,无所取材”[10]附会支离之感尤甚,且将名胜图列于舆图之中“实无当于古人图谱之学”[11],故在修志时删去。蒋藩在修志时认为“方志例载八景,率无事实,贻讥大雅。”[12]不同于民国《汜水县志》在开篇即列十景照片,蒋藩认为苏氏志稿所述名胜半属牵和,所以从章氏说悉从淘汰。章学诚重视舆图,认为“开方计里,推表山川,舆图之体例。”[13]而蒋藩适应时代变化,请北京测绘学堂毕业的董家麟以新法制图,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开方计里之法,但在表明位置上使用了经纬度,是对时代新技术的一种应用,亦是对章氏思想的发展。
在处理《艺文考》与《文征》的关系上,章学诚主张《艺文》“当仿《三通》《七略》之意,取是邦学士著选书籍,分其部汇,首标目录,次序颠末,删芜撷秀,掇取大旨,论其得失,比类成编。”[14]而将地方杂文按照其有关方面而分入相应卷目。蒋藩在修志时明确指出,“艺文一门,仿《汉书·艺文志》例,另列书名,标举姓氏,一切诗文杂著概不收入。其有可存者,用章实斋文征例另行辑录,以备参稽。”[15]《艺文考》录地方明清两代图书目录及其存佚。作《河阴文征》三卷以录诗词文章。将关于滩田的所有碑铭奏文全部收入《民赋考·滩田》中,在《文征》中不再重出。同时不录无益劝惩的“月露风云之作”和半非事实的“明德记功之文”。[16]《河阴文征》完全依照章氏思想而行,避免了“艺文不载书目,滥入诗文杂体”[17]的弊端。其简明清晰的风格与后出汜水、荥阳县志艺文卷帙浩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职官表》与《宦绩传》在方志的修纂中同样易出现重出之过,康熙申氏《河阴县志》“名宦皆自有传,凡未祀明宦者入职官,详略错杂,颇病其芜。”[18]正是章学诚所批评的“复见叠出,扰而不精”[19]的弊病。故蒋藩在修志时以职官表为本,对于官员姓名“不论贤否,一一记载,古人谏院题名,忠诈并举,正此意。”[20]而宦绩传主要记录为政有清名者,有详有略
对于《选举表》,章学诚批评以前的修志者“不解年经事纬之法,率以进士、举人、贡生、武举,各分门类,又以进士冠首,而举贡以次编于后……于事为倒置,而文岂非复沓乎?”[21]河阴县志在修志方面弥补了这一缺点。同时蒋藩主张修志应分阶段进行,首先对于旧志进行整理,该芟者芟,需补者补,条条都要考证清楚;其次,将各府州县最后一次修志至清代灭亡,应查阅档案,依旧志类目顺序增补,以便保持资料的连续性;再次,民国以后,则按照新的情况,进行编纂。[22]故其《选举表》分为四部分,前两部分主记明清时期,以年份时间为横轴,而以进士、举人、贡生为纵轴,一目了然,又增补了苏氏志稿中所遗漏错讹之处。而后两部分记录新学优秀和省议会议员,体现了蒋藩“沟通新旧,拥护共和”[23]之意,将新旧两部分和谐的联系起来。
3 民国《河阴县志》修纂理论的影响
从民国《河阴县志》修纂者的实践来看,其修志理论很明显的受到了章学诚修志思想理论的影响,但是与章氏相比,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首先,蒋藩不拘泥于章氏理论,有选择的运用其理论,根据时代的变化适时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在《河阴文征》内因文献残缺,体裁未备而不用章氏对文征的细目分类,只用诗、词、文进行简单归类和对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同时他重视采访考证,在修志时,他“病事实之疏略也,订采访条例,遴邦人士分其职”。[24]在采访时事必躬亲,自行采访,以保证所采访事实无误。而另一修纂者陈云路为收集金石资料“尝只身徒步数十里,旁求博访,以冀幸一遇,不得则怅怅若失,得之则欣然忘食”。[25]并在收集金石材料之后与蒋藩共同考订内容。在考证之时,蒋藩坚持“详稽旧本,细注原书,一秉雅裁”[26]的原则,务必修成信史。这使得方志内容极其严谨。同时,在内容叙述方面两位修纂者力图简要,言之有物,反对“博而寡要,多而不精”[27]之弊病。在文章后或表后常见作者按语,一部分是作者考证后的结果,另一部分则是编纂者对于历史事件和民生疾苦所发之感想。但在加按语时十分谨慎,不妄发议论。当然,民国《河阴县志》是蒋藩、陈云路两位编纂者的早期实践。在此之后,他们先后进入河南通志局担任采访纂修工作。陈云路发挥了自己在古迹考证上的兴趣,著《河南通志·古迹志·京都宫殿》[28]二册。蒋藩在重修河南通志的过程中,对志书体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河南通志局修校日程》[29]一书,对河南通志局修志工作进行了记录。他晚年形成总结性的《方志浅说》一文,将自己的方志学理论进行阐述。两位主要修纂者的修志理念对近代河南方志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页。
[2]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2页。
[3]余考胡荃其人,虽不知其生卒年,然在河阴柘城两县间,兴农重教,为民多有创立,因之得北洋奖章两枚嘉奖。
[4]肖凤桂:《蒋藩及其〈方志浅说〉》,《中州今古》1984年第2期。
[5]陈万卿:《陈云路先生年譜》,《河南图书馆学刊》1992年第1期。
[6]赵东阶主修:《民国汜水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页。
[7]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63页。
[8]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2页。
[9]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15页。
[10]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855页。
[11]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737页。
[12]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292页。
[13]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738页。
[14]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954页。
[15]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14页。
[16]申克勤:《蒋恢吾〈河阴志稿编纂细则〉校点》,《河南图书馆学刊》1985年01期。
[17]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916页。
[18]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237页。
[19]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834页。
[20]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15页。
[21]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第833页。
[22]李古寅主编:《河南省图书馆古籍研究论文选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4页。
[23]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195页。
[24]高廷璋修,蒋藩撰:《民国河阴县志》,第2页。
[25]胡荃编纂:《河阴金石考》,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26]申克勤:《蒋恢吾〈河阴志稿编纂细则〉校点》,《河南图书馆学刊》1985年01期。
[27]申克勤:《蒋恢吾〈河阴志稿编纂细则〉校点》,《河南图书馆学刊》1985年01期。
[28]桢浩按:此书未刊,现藏于河南省图书馆。
[29]桢浩按:此书收于蒋藩《梧阴堂日记》,然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