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需要什么

2019-06-17 16:58潘晓红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潘晓红

时过一年,教育界对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的言论仍然争论不断、褒贬不一。于是,我又好好学习了一番。

温儒敏教授说:“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

…………

不难看出,溫教授十分重视课外阅读,简而言之,就是强调:会阅读者得高考,多阅读者得天下。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同时作为一名安排了多年课务的学校中层,尽管与温教授有同样的希望,希望孩子们能与书为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但又深感实现起来是多么不易。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在一个班级中,真正喜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一般不会超过10%。其他孩子就算看起来手里总拿着一本书,也不过是做做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孩子的阅读需要氛围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仔细地打扫家里的卫生,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为的就是营造出过年的喜庆氛围,让自己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享受这与家人团聚的时光。这就是氛围。阅读同样需要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

试想,如果每天吃过晚饭后,家里人都手里捧着一本书,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如果每节课下课以后,老师们都能静静地坐在讲台前,手持一本书认真阅读;如果走进商场,人们都能自觉地涌向书柜,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心仪的图书;如果走进公园,看到的是很多人坐在长椅上,专注地盯着手里的书;如果走进学校图书馆,随处可见聚精会神的阅读者或者兴致勃勃的借阅者……孩子们怎能不爱上书呢?

二、孩子的阅读需要引导

是的,孩子的阅读需要引导。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引导孩子恰当选择读书内容,引导孩子学会怎么阅读,引导孩子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

应该说,在引导孩子爱上读书这一点上,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就曾接触过这样一名家长。她看到自己的儿子不爱读书,非常着急,查阅了很多资料,寻找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方法。最后,她找到了,那就是陪伴。多少个白天和黑夜,她陪着儿子共读一本书。每天读完后,她都要和儿子一起交流书中有意思的内容……慢慢地,孩子感受到了阅读的趣味,一到读书时间,就会邀请妈妈和自己一起读书。再慢慢地,读书变成了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他会主动阅读,读完主动讲给妈妈听。这名家长说,这种陪读的日子她经历了整整两年,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不过获得的成果是令人欣慰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耐得住寂寞,可以这样的陪伴呢?

在引导孩子恰当选择读书内容、学会怎么阅读、如何提高阅读的效率这些方面,或许语文老师起的作用更大一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自己首先要清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什么书。我们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儿童阅读口味的书籍。最好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选择。我们没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突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茁壮。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具体地指导。就算开学初因为满怀激情而抽时间进行了一两次读书指导,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读书指导自然“流产”。当然,也有极少数老师能坚持下来,他们是值得所有教师佩服的“大师”,但这只是凤毛麟角。

三、孩子的阅读需要时间

要让孩子的阅读真正落到实处,除了上面讲到的,可能最需要的,还是时间的保证。因为在学校没有时间,所以很多老师把阅读当成了一项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可是,这样的作业布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因为这样的作业布置是没法检查的,即使老师要求学生以完成积累的方式作为检查的手段,往往换来的也只是虚假的抄袭。

我也每天布置学生阅读积累的作业,总想着只要有一大半孩子去读了,就算成功了。为了了解孩子们真实的读书情况,学期结束时,我在家长会上进行了一次读书情况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是令人寒心的:热爱读书,并且每天回家坚持阅读的同学全班只有12个,其他同学要么不爱读书,要么就是没有时间读书……总之有各种理由。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这也很正常。就像我们平时看书看电影一样,如果没有看进去,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只要看进去了,不管这本书写得怎么样,也不管这部电影拍得多糟糕,一般都会被里面的情节吸引,沉浸其中,看完为止,而且看完后还感觉挺好。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有一整段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静静地看一节课的书,让自己的心沉浸进去,回家后自然也会投入其中了。可没有这样的时间。尽管无数语文教育的专家曾呼吁,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读书课”,可终究不能实现。是啊,每年开学初排课务的时候,我都是绞尽脑汁。这个说“心理健康”课程很重要,必须进课表;那个说“劳动与技术”课程很重要,一定要进课表,还有健康、足球、书法校本课程……最终,“读书课”只能是空谈。

四、孩子的阅读需要检验

孩子读书了,但读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效果,这需要检验。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自我内化和提升的能力,往往一本书读完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在读完以后,教师能引导他们及时总结、交流,并学会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效果肯定不一样。

进行阅读检验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写读后感、查积累本、个别访谈等,但对于班级群体来说,进行读书交流会,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帕斯卡尔说人类是会思想的芦苇,然而个体的思想不全是最好的,经由思想的碰撞,或许能形成超越个人见解、启迪你我的新东西。进行读书交流,不仅能检查学生平时读书的效果和习惯,而且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书中的精华,获得更多的知识。

所以,对于温教授倡导读书的言论,我是支持的,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真切的。期待有关语文教育专家能正视存在的问题,让课外阅读真正得以实现,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