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其健康发展,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制约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健康发展。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就像是名曲中的旋律,余音在耳,袅袅不绝。
【关键词】教师 言语 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19-02
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音乐教师的语言不单单只是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也要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审美性。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必然是优美的音乐旋律与精美的教学语言的有机结合,是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交织组合的复调艺术。
一、导入语——简明扼要。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语言也不例外。教师亲切、巧妙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成功的学习作好铺垫。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亲切自然的声音把学生带入音乐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为之动情,感受其美。
二、提问语——启迪智慧。
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而是事先精心安排设计好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较强的针对性,要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求。
三、评价语——增强信心。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称赞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别小看一句评价语,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逐渐树立自信心。
四、结束语——意犹未尽。
精彩的开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一节课的结尾,同样也应媚语摄魂,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不绝于脑的思索。
笔者在十年的音乐教学任教生涯中,尝试、摸索,对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表述有了些许观点:
一、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语言规范学生行为。
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教师要规范他们的行为光靠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例如,我在教授《法国号》这首歌曲时需要学生轻声演唱,于是设计了一个轻声背唱的环节,要求学生用悄悄话的方法唱给对方听。可是效果并不理想。一再用语言进行提示后,他们显得很不耐烦。我轻轻地抱住了一位学生,双手凑在他耳边轻轻地唱了两句,其他学生被吸引了,好奇又羡慕地追问“张老师说什么呢?”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听见我跟好朋友说什么呢?”“没有。”其他学生答。我又转射对那位学生说:“你呢?”他说:“张老师唱歌给我听呢!”我笑着对孩子们说:“老师这种只有好朋友听见的声音就是悄悄话呀!”接着学生纷纷效仿。课堂内的歌声变得轻巧而纤细。这完全得归功于那一抱,没有它,课堂的常规就会受到影响。
二、利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加强情感体验。
音乐教师应该像一个表演艺术家,需要对作品中蕴藏的情感进行二度创作,将音乐真实、细致、感人地诠释给学生,为学生所接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解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欣赏音乐作品时,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完整的音乐,教师若时时解说,有可能会破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注意力。我在引导学生听赏《思乡曲》时,为了不打断音乐,又对学生理解音乐情绪做出提示,我使用面部表情,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给学生一种情境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情感内涵,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利用动静结合的教学语言直观传授新知。
听和写是知识教学常用模式的一种。但它并不适用于音乐教学,可知识点的传授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在语言不能完全清晰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候,不妨利用一下肢体语言。在聆听《对鸟》这首乐曲时,学生不是很能理解“对”字。于是,我请学生分成两组,面对面,进行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同学们自然而然的也就知道了,这是什么形式的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运用了对唱的方式进行了演唱。
當你的语言生动传神,一举手、一投足都具有启迪性、鼓动性和审美性时,我想,你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振村著.教师的体态语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张妤,女,一级教师,1987年5月生,浙江余姚人,浙江省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