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

2019-06-17 01:26黄涛
中小学德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生态传统

黄涛

摘    要 生态体验观强调三重生态观、体验本体观、和谐价值观、魅力实践观。广东实验中学基于生态体验观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新,尝试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学科渗透教育为推动,以课程化发展建设为目标,以“厚德·传爱”为核心素养,培养初步具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公民,探索出了一条“学—思—践—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

关 键 词 生态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5-00-03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根本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冲击碰撞,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自觉维护文化的根,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基于此,广东实验中学从生态体验的视角,尝试在学校德育实践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学科渗透教育为推动,以课程化发展建设为目标,着力培养以“厚德·传爱”为核心素养,初步具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探索出了一条“学—思—践—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之路。

一、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

生态体验的三重生态观认为,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体验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是人生命的社会依托,类生态体验是对人与其族群之间的关系的领悟,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国家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内生态是人生命的心灵居所,内生态体验是对人与自我关系的领悟。“在生态体验过程中,三重生态因子遵循人的德性成长需要和特点,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科学匹配、有机耦合而形成效能德育场。”[1]因此,生态体验观特别强调环境育人、文化熏染的重要作用。

(一)以环境文化浸润人

在中小学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首先从形入手,营造具有传统文化风格与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文化。[2]所谓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学校作为专门培养和教育人的地方,从“以文化人”的角度来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校基于“整体性”“系统性”原则,筹划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从办学理念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两个核心系统展开。[3]因此,学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环境布置创设的时候,充分考虑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如建立校史馆、在校门口树立孔子像,用毛笔书法字体标识指示牌,以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词语命名地点等;“感恩”和“滴水涌泉”两块碑石,安放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成为校园育人的一道靓丽风景;“格物致知”的墙壁字,每一次的大型活动、参观合影、毕业留念、伙伴合影等都选择它作为背景,一次次地将学校的育人理念辐射、浸润到师生心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以环境育人,通过环境文化实现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二)以传统节日熏陶人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以传统文化节日为契机,围绕其精神内涵,开展一系列节庆活动。如三月份以传播爱心,乐于助人为主题的学雷锋日活动;四月份以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为主题的清明节活动;五月份以感恩、责任为主题的五四青年礼活动;六月份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等。这些活动,体现出传统文化节日的仪式感和庄重感,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这种仪式感和庄重感,正是生态体验观所强调的,通过创设情境体验场,带给学生一种心灵的冲击与震撼,经历生命成长的感动与精神升华。

(三)以文化经典感染人

充分挖掘文化经典书籍,营造校园书香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达致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学校图书馆定期购入并推荐文化经典书籍,积极开展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读书会等读书交流活动;同时,还组织学生利用晨读时间诵读《孟子》《论语》《弟子规》等文化经典书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化底蕴。

二、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阐发

生态体验强调和谐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创新和阐发,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有机融合,才能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学而不思则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思、行结合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新阐发

作为一种微观的文化型态,班级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为班级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规范、态度、信念与生活方式,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班级文化建设,并凝练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班训班规,使之成为班级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则和信奉的精神动力,是从最微观层面践行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路径。如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信条的弘毅五班,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信条的明德九班,都是通过独特的班级文化建设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上位的目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校本化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思考传统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二次加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如在校内开设书法、古诗词鉴赏、历史人物脸谱、汉服等课程,将中华武术引入体育课堂,将字理教学引入语文课堂,等等。

三、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

生态体验观倡导体验本体观,认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躬行方能达道。由此,学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创造实践的土壤,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一方面高度强调在做中学,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归纳、再实践,以体悟式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一)在社团活动中践行

学生社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大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的发展,无疑会对活跃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成立汉服社、书法社、锦绣堂、国学社、戏剧社等社团,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很好地传播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践行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研发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类活动,培植中华优秀道德品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比如,旨在宣扬汉语之美的“朗读者”活动,以筹集善款,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慈善庙会”等,学生们都会积极参与。开展活动时,始终把是否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助于培養高尚道德情操作为首要考量。如在体育节开幕式中加入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以培养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演讲比赛中加入“省实少年说家风”的主题,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今年三月份的精神文明月主题是“把爱传出去”,更是教育学生知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大爱精神!

(三)在研学旅行中践行

广东实验中学一直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多个研学项目,如触摸历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之行”,学习革命精神的“井冈山学生领袖训练营”等,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四、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外化

生态体验倡导生态智慧观,强调“在体验中领悟关系、澄明生活、开启道德智慧、去发现真理”[4]。我们常说,学是导构,思是内生,践是外化,悟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是为了让学生知情,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阐发是为了让学生知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是为了让学生知行。在行动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习得的经验与实践相结合,有所领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内化为人格修养,这个过程也是体悟式教育的过程,即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内化于心,是领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思想,而外化于行,则是将这种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精神与思想,很自然地表露在自己的日常言语与行为当中。所以悟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最终追求,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与智慧。如学校晨会“国旗下讲话”时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实践有感悟的同学成为了宣讲的主角,也启发了更多同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思践悟!

综而观之,每个学校都可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寻找适合本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人点。[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否真正地内化于孩子们的心灵,使其逐步领悟到为人做事的深刻道理,通过“学—思—践—悟”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外在的文化风尚变成内在的文化信仰,以践行为要,养成知行合一的文化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教育研究[J].2010(12):90-93.

[2]沈立.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5):24-27.

[3]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4):19-21.

[4]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5]沈立.浅论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4-27.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猜你喜欢
中华生态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