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金李 睿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7)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大量农业机械被投入到农业作业环境中去,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和增加了经济效益,但在农业机械普及应用过程中,农机事故常有发生。有研究者将农机事故定义为“农业机械在运输作业、田间作固定作业、农产品初加工作业等动态活动中,因驾驶、操作人员的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1]。人来操纵农业机器,处于中心和主动的地位,因此成为农机事故原因分析的重点。为此,农机部门组织用户操作培训,强化安全监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机事故问题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人为失误,第二是农业机械设计存在人机不协调的缺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告诉我们,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在设计时尽量降低发生差错的可能性以及减轻差错所造成的不良后果[2]。因此,农机事故的发生与机具的设计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应该从农机设计中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综上,本文将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和分析农业机械化的安全问题,其安全问题主要是人的自身因素和农机设计问题。
农机作业事故中的人因素包括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人的生理条件是有限度的。如果机具设计时没有考虑人的生理因素,就会导致操作不便引发事故的可能。相关的生理因素包括人体尺寸、知觉和疲劳等。人体尺寸的大小决定了机具的设计尺度和操作感觉。比如,农机操纵手把的开度和高度在选材上应该牢靠,这样就不易脱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综合与解释[3]。假如信息传达有误,接收理解存在偏差,就会有出错的可能。比如,在使用农机过程中出现漏油现象,如果人闻不到机具中的汽油味,接收不到漏油的信息,就有可能发生事故。人在疲劳时,操作易产生失误而引发事故,这是因为疲劳会导致生理不适、反应迟缓、操作动作不协调和操作动作不准确。
除了生理因素外,人的心理因素也与事故有密切关系。不良的心理活动往往产生不安全行为。不良的心理活动一般有麻痹、侥幸、从众和冒险等心理状态。有麻痹心态的人,明知安全重要,却不重视安全。这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习以为常,并不认为有危险。存侥幸思想的人,他们也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但是明知有危险,却害怕麻烦而不愿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企图侥幸过关。人们往往具有从众心理,因此很容易模仿不安全的行为和动作。如果有农机作业人员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未发生事故,那么其他作业人员也就会跟着不按操作规程做。有冒险行为的人,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管客观效果,因此盲目行动、蛮干而不听劝告,把冒险当作是英雄行为,其表现是争强好胜和喜欢逞能等。人们在使用机具时,与人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研究引发事故发生的安全问题时,必须分析人们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人和机器的关系非常复杂,这就决定了农机安全问题不是人单方面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生产特点也决定了环境因素会影响农机的安全性,即农机的安全性是人、机具和环境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在机具设计时,跟农机事故的关联性一般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产品设计缺陷会造成安全隐患。如果农机的防护装置、操作装置、形态、色彩和标识等在设计时存在缺陷,将会成为安全事故的隐患。在农机设计中,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必须是设计者关心的问题,不过仅从机械性能的角度关注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人的误操作表面上看,是人的疏忽,但是实际上却是由于农机设计的缺陷导致。所以,要提升农业机械的安全性,必然要对人、机具和环境的三个因素进行研究。
综上,在机具设计时,要全方位考虑人、机具、环境三方面因素,因为这三者彼此交织和互相影响。考虑到农机操作者不易改变的特点和无法选择的作业环境,要解决人、机具和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就必须要实现机具的安全设计,让机具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局限性,弥补环境的不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