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第一站芒市①芒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引用日期2018-04-20],作为德宏州的中心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芒市现居住着傣族、汉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东西南北各构成不同的经济发展区或贸易发展区,成为了德宏对外进出口的重要交通枢纽,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因当地特色自然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下热带水果销往世界各地。笔者与观察团成员一行前往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州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以下是在该校学习后的相关总结。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该校我们主要了解到傣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改革开放40 年之际当地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的改变。在学校学生处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该校的江应樑傣族博物馆和剪纸教室。该博物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以下内容:
该展厅中介绍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关于傣族清代前后人们使用的铜器、乐器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大多的铜器在样式的设计上大多是采用大象的形状进行采样制作和使用,介绍人和我们说明了原因是因在当地当时大象的地位仅此于佛。例如:馆内现存有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傣族砝码,芒市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郁,(例如:铜鼓、排铓、铜罄等乐器)在今仍作为一种民族元素活跃于各类节日、活动中。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在展厅的进门处又一段很抢眼的有关于江应樑先生的生平简介,讲述了江应樑先生一生致力于傣族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未后人研究傣族文学的发展史提供了学习资料。为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该馆主要介绍了德宏在早期实行的土司制度。由于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建立的,因此朝廷比较重视对司地上层人士进行封建文化灌输,每代土司及族官为了保住官位,也十分重视学习儒家思想、汉文化和王家礼仪。在宗教信仰方面,由于佛教是神教,迎合了封建领主的政治需要,于是土司大力倡导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由于土司信教重教,于是佛教文化在德宏地区占了统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和教育才开始分流。因而,在土司制度下,文化教育较为落后。解放前,德宏地区除有几所小学外,没有一所中学,这是德宏科学文化滞后的历史原因之一。解放后,根据党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对土司头人实行政治上在各级政府中安排职务,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使其生活上略高于解放前,并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团结、教育、改造”工作。
馆内呈放着江应樑先生在傣族文学中做出的贡献,其中包括其编写的一系列《傣族史》等著作及其毕生所使用过的生活物品。浏览了最原始的竹楼——杆栏式竹楼建筑,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服装和头饰,以及用于制糖、脱米谷的简易工具,都能形象的勾勒出人们当时的生活与劳作的模样。
在清代受当时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傣族妇女的服饰开始慢慢的发生的变化,人们的服饰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特色着装,从最初的传统的傣族裙式转变为学会用围脖等单品来增加时尚感,服装从传统、单一化转变到新潮、多元化。开始出现风衣、围脖等西洋物品。除此之外,由于当时在殖民统治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视不够,导致对于少数民族的分类并没有系统的分化,因而在各个地区间民族划分不突出、民族名称随意。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是以人种、地区的不同作为一个判别的依据。没有规范的划分标准,大多都是按地理位置或者自然环境来划分民族间的不同(摆夷,花摆夷,水百夷,旱百夷等等)。由于前期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所以到土司制的后期大家对佛教都是尊崇的心态。德宏当地的老人在晚年时期会每天学习并抄写经文,认为这是为自己积功德的表现。
剪纸艺术馆:在剪纸艺术馆的门上有着四个小字——传承善念。老师想要表达的目的、想要寄托的希望全都包含在这几个字上了。在馆内我们有幸见到了傣族剪纸传承人——樊勇老师,他作为傣族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师在我们讲解剪纸的历史时说到,他之所以一直执着于剪纸,目的在于:一是希望人们能够将剪纸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二是剪纸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所想要表达的一种寓意,是在于向大家传递真善美的信念。我们在馆内观看了用剪纸制作的微电影——《芒市的宣传片》、《泼水节的由来——地狱魔火》。短短4 分钟却耗费了上亿资金。在馆内我们也有幸观看到了剪纸版的一叶一菩提,以及世界吉尼斯记录最大的剪纸的缩小版,寓意皆在于向大家传递世间的真善美。老师也寄希望于我们,希望大家能多多尝试并参与其中共同传承善念,世界因“你”而美好。
第二站我们从芒市到了畹町,作为全国最小边境城市的国家级口岸,本地人口仅1万多人。20世纪40 年代末,畹町没有一所学校,1952 年畹町镇区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1954 年2 月中央政务院批准设立县级畹町镇人民政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镇,隶属德宏州。畹町是云南省首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是首批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县之一。
在畹町,我们去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所在地,并到纪念馆内观看了滇缅公路的筑路史。在馆内通过影像、图集、物品、事物简介,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那时大家的爱国之情。家慕名的募捐,出钱出力出人才共同只为守护自己的国家。
瑞丽①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东连芒市,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民族风俗、旅游景点、特色小吃及其丰富。,第三个我们调研的地方。参观了瑞丽口岸和民族特色村寨,并进行调研。我们国门看见了守卫边疆的边防战士,在一寨两国①一寨两国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https://baike.sogou.com/v53668082.htm?fromTitle=%E4%B8%80%E5%AF%A8%E4%B8%A4%E5%9B%BD中见到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一个寨子两种不同的服装、语言、装饰、生活习俗),在中缅国境线的地方,缅甸公民过境都必须接受检查后方可入境。
第四站我们去到了户撒乡,到了景颇族的特色村寨——广山村上寨小组,景颇族居民寨。一位景颇族阿奶亲切地带我们去到了她的家中,并向我们说起了这些年关于景颇族村寨。一进到阿奶家门口,大家便看到了大门左边的亭台水榭,令人赏心悦目。进入院落,楼阁台榭,一幢精致的小别墅映入眼帘,标准的两层小洋房,又因装修精致而显得富贵华丽。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明亮如镜子的瓷砖、,挑高大面窗的客厅,螺旋式的木质楼梯、浅色系的装修,文雅精巧不乏舒适,门廊、门厅向南北舒展,餐厅南北相通,室内室外情景交融。观察团成员都不由地发出了惊叹。大家生活方式的有所改善,无一不表明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坐下来与阿奶交谈的过程中说到:“这个寨子是新建的,在1945年左右,大家都还是住在山上,后面慢慢才搬下来的。住在山上的时候,因为水田很少,地质灾害严重,每户人家基本上就是靠种旱谷、甘蔗和挖山茅野菜来维持生计。谈及变化时说到以下几点变化:
1、对于寨子的总体变化来说,在国家帮扶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扶持政策好、政策帮扶力度大、政府帮忙修建房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建档立卡、城市低保户的扶持。因而也就有了寨子里每家每户的有大房子住、有活可做、有钱可赚、家中小孩有学可上的优质生活。
2、生活方式的有所保留,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因而小儿子在分家时分到的也会更多更好。
3、服饰方面阿奶讲到没什么特别的变化,男子喜裹白或黑包头,着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佩长刀,背挎包.妇女一般着黑色短上衣和枣红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裹毛织护腿,并佩戴各种银饰物,妇女戴银首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篾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但由于过去生活条件差、物质条件没办法满足生活所需,人们大多着单衣向火过冬,男女均赤足。
4、节日方面,最著名的当属目瑙节。“目瑙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瑙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瑙”。对于目瑙纵歌这种盛大的节日从以前没有专门的地点庆祝到现在族人们都会自发的去往节日举办地共同欢庆节日。
5、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当地加大对道路的建设,让寨子里从以前泥泞的土路到现在宽敞的水泥路,包括一些正在扩宽、新修的一些道路,都是为了大家能有更好的生活。
6、宗教信仰方面,景颇族信仰基督教,在以前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原因导致没有专门的教堂供人们进行祷告,但现在不一样了,阿奶开心地带我们去到正准备修建教堂的地方,满心欢喜的感叹终于有了专门的地方进行祷告祈福。但阿奶也向我们说了一个问题: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在更好的进行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征用了大多数村民的农用地。广山村作为一个依靠农作物为经济收入的地区,在没有的情况下后代该如何维持他们的生计?从个人方面阐述:大家正在面临这些问题,担忧、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的眼光要学会放长远,要坚信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肯定。政府的关注点在最基层,各种福利政策的不断出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文明进步的社会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家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都与国家变革历程紧紧相系,息息相关。从整体来说:国家统筹全局,路乃经济命脉,只有交通便捷后才能发展其他经济产业,为人们带去更多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无形中也是为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也被当地群众发展特色旅游业及农家乐打好了道路基础。40 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五站我们去到了梁河县阿昌族户撒乡的寨子中,梁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是中国葫芦丝的故乡。2006 年,云南省梁河县申报的“遮帕麻和遮咪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形增加了当地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到这种文化的根源。并于2018年进行演出梁河县阿露窝罗节与回龙茶文化节暨中华茶商德宏行《遮帕麻和遮咪麻》舞剧:文化方面:谈及梁河,更为人所知的是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及其发源地的保护和维护。梁河县也因此被评为“云南省文化先进县”,通过广播、电视的播放宣传增加了当地的知名度。打响本地区的品牌文化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加大当地旅游业的经济收入。梁河县作为葫芦丝之乡,依靠独有的艺术文化,在传承和发扬梁河文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极大程度上拓宽了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道路。民风习俗方面: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大的民族节日,也是阿昌族最大的民俗活动,还是与《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承关系最为密切的节日。阿露窝罗节由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窝罗节”和“阿露节”(又叫“赶会街”)合并而成。“阿露节”是信奉小乘佛教的阿昌人的一个传统节日。“窝罗”又称“蹬窝罗”,是阿昌族歌颂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繁衍子孙的一种传统舞蹈。经云南省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窝罗节和阿露节合并,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日时间为两天,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蘸着清清泉水,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跳起阿露窝罗舞,表示对祖先深深的谢意。这期间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丽和聪明智慧的时节,也是男青年追求恩爱伴侣的大好时光。还包括德昂浇花节、目瑙纵歌节等传统文化节日。
来到户早村民委员会后,户撒乡郭帅副乡①郭帅.陇川县户撒乡挂职副乡长、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省烟草公司职工.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办公室坐谈,并分别从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建设、民房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向我们进行了关于户早村近期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群众思想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民风的整改方面取得的进步,最初每家搬进新房便要大摆三天宴席的习俗改成三顿饭(一天半的三顿饭)。制定卫生整洁日,把每月的15号定为寨子里的环境卫生整洁日,目的在于,在这天要求全村出动进行卫生大清洁。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基层党员通过带头种植烤烟来让居民看见收益、看见希望,因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党员起带头作用,走到群众中,以身做示范,要求党员先行进行栽种示范,让居民能看到其中的收益并参与其中,共同发展。在问到为何是挂职副乡长时,郭帅副乡长便介绍到为什么来这、来这是为了做什么。原因是因为:云南省烟草公司2015年起实施的帮扶计划。云南省烟草公司就德宏州“两县三乡②两县三乡.两县:陇川县,梁河县.三乡:曩宋乡,九保乡,户撒乡.”,开展栽种烤烟活动,助力脱贫。
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户撒乡制定了短期、中期、长期的脱贫战略。短期战略是种植烤烟,当前户撒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烤烟,烤烟虽是个“短平快”产业,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期战略是种植猕猴桃,现在全乡已种植6000 多亩猕猴桃,寻找专业人员加大对猕猴桃的研发力度。目前猕猴桃的行情和价格都较好,市场需求大,通过网络、农家、道路运输等多方渠道进行销售。以此稳定增长居民的经济收入。长期战略是发展旅游产业,在种植烟草、猕猴桃和养殖稻田鱼的基础上,结合户撒阿昌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著名的阿昌刀、阿昌银器、过手米线等物品以及各种独特民族风情吸引游客,整合当地多方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但由于道路闭塞,导致无法接收外部最新动态,产业局限性大,因而要想发展就必须考虑解决交通问题。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依托阿昌族的自然资源(三绝一宝)借助省烟草公司的高达十亿资产的投入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再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带领阿昌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第六站我们来到了芒东镇。芒东镇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民间艺术文化之乡”之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小镇也是由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的。因而有着各色美丽而典雅的少数民族服饰、狂欢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等等、优美的歌舞,如傣族的象脚鼓舞、孔雀舞、景颇族的火刀舞、阿昌族的窝罗舞等;民族风俗独特,对于少男少女来说,又有傣族青年男女丢包、阿昌族鹊桥超“腊撒”,阿昌族红娘——“姻为媒”、傈僳族的兰花烟传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方式。但由于芒东镇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节日、文化众多,各族文化又有所差异,政府为了响应“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政策,要求大家在每年的10 月欢聚一堂,共同构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间情感的交流、增强民族间的友谊、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芒东镇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山区村,一部分还过着人背马驮的生活,项目资金缺乏、信息闭塞、雨季来临时,坝区洪水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芒东民族小学是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校内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寄宿在学校,父母在外务工、父母文化程度低、没有足够的学识去培养和教育孩子,以及家距学校太远都是孩子们寄宿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学校让孩子接受的是双语教学(汉语为主,傣语为翻译)。在跟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天真灿烂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在她们的年龄段仿佛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但在了解中发现,大多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陪伴,父母外出务工,因而“留守儿童”成了当地普遍现象,父母为了给到孩子们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
关于医疗方面的了解情况:从过去到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技术条件的不断进步和政治体制的改变,看病方式、医疗设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一位在德宏从医近50年的老爷爷告诉我们,谈及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设备的改变,他说他有很大的感触,以脖子上的听诊器为例。“刚工作时,听诊器的橡皮管材质和输液管一样,夏天带在脖子上,磨久了就会融化。”作为医生的诊断设备,听诊器在他的手中,已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如今的听诊器“皮糙肉厚”,两个较粗壮的橡皮管,紧紧连接的圆圆的金属探头。“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仪器和化验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使患者能快速确诊医治,减少了因不知病情、耽误治疗所死亡的人数,真正的让大家受惠。”就拿“一种急性病来说,在医疗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突发心肌梗塞,医生常束手无策。”现在,只要发现及时,立刻实施急诊介入手术,使血管恢复通畅,一个星期就能出院。
在过去,人们看病通过中医,中医则总是背着自己的小药箱,去到各家各户,或者人们自己渠道中医小药铺进行看病检查,没有系统的检查疗程,没有完整详细的病例。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随着西医遍及、医疗设备的健全和完善,病人们通常去医院挂号,之后去到各科室门口进行候诊,通过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对身体进行检查,从而得到病因,对症下药,使用西药、手术等治疗手段,使人重新恢复健康。
在过去,医疗设备仅仅有针灸的针,拔罐的火罐,煮中药的药罐等等,设备简单甚至简陋,中医出行就诊所带的工具仅仅是自己的小药箱,经常去到别人家里为其就诊。而现在,医院里不仅有各种各样检查身体各个病灶相对应的仪器,还有做手术时各种各样的精细的电子工具,小至专门的医用消毒纱布,大至呼吸机、手术显微镜等各种精密的电子仪器依托时代的进步为大家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与好处。有了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大大的增加了对于一些困难疑症的手术成功机率,为人们的幸福生活做到保驾护航。
关于医保方面,看病开销大、没钱医治的情况,在改革开放的40 年里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前人们看病要么需要花很多钱,要么就是没钱看病、看不起病。现在好了,随着医保政策的落地,看病花钱,报的多,花的少。人们就不会因开销大而不来医院诊治。目前,分级诊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国家都为大家“看病难”做出了最大力度的医疗改善,竭尽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报销医药费更省事更便捷。老百姓“看得起病”的愿望渐渐变成现实。从过去到现在,一次一次医疗技术的进步,一次一次医疗机构的改革,为百姓提供了许多便利,也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证,而将来的趋势即是中西医结合,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治疗。
改革开放4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实力的增强,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方式、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德宏州的人民生活从政治、经济、教育、民族文化、医疗方面都切身的感受到了变化的快速。
政治方面:政府办事快、政策实施力度大、监管力度到位、起到先锋带头作用,走在群众的前面,切实从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变革制度。
经济方面:各州各乡镇在国家政策帮扶、政府的监察下,逐步制定并完善符合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从当地特有产业中开拓创新增加新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打出品牌效应,增加收入。人民生活从医、食、住、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方面:提升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教育方面的相关建设,提升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受教育的情况,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程度。
民族文化方面: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让各地区文化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到多民族的不同文化。
医疗方面:在就医看病的方式、选择上有所提前,选择性多。就医检查的设备精良,就医开销政策报销力度大,让群众能看病、安心看病。能在以往就医的情况下更大程度的增加治愈率,为更多家庭带去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40 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凝聚,还是教育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都是源于国家实力的增强,源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的中国,正以更大胸怀、更广视野的全新姿态,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