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 (辽宁大连 116300)
内容提要:目的:探究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n=40)和行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实验组(n=40),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属于肘关节严重损伤症状,一般是由直接或间接外力引起,多为粉碎性骨折,青壮年是主要的发病人群[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压痛广泛、肿胀明显、皮下淤血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可导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甚至致残。当前临床上,对该症状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采取双钢板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80例分别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和行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和行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实验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5~74岁,平均(50.58±3.50)岁;开放性骨折22例,闭合性骨折18例;实验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6~75岁,平均(52.58±3.88)岁;开放性骨折24例,闭合性骨折16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患者未见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均属于正常状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均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满意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切口,将血管和骨膜分离开,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行常规复位处理,消除患者血肿。然后,对照组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选择2块合适长度的钢板平行放置于肱骨两侧,通过克氏针定位,X射线效果满意后,用螺纹钉进行内固定,最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患处。实验组行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从患者患处肱三头肌插入,将钢板重建塑性后置于患处内侧嵴上,双钢板取90˚,最后通过克氏针定位,X射线效果满意后,用螺纹钉进行内固定,再进行包扎处理[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以百分制计,评分越高说明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40,±s)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40,±s)
组别 时间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 前臂旋转活动度(˚)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治疗前 42.35±13.56 81.69±12.25 52.48±4.26治疗后 100.42±18.66 168.47±16.34 92.77±4.86 t 15.9220 26.8752 39.4284 P 0.0000 0.0000 0.0000对照组治疗前 41.78±13.68 82.55±11.88 53.48±5.45治疗后 98.33±22.40 169.72±15.28 91.78±6.39 t 13.6265 28.4843 28.8422 P 0.0000 0.0000 0.0000实验组
表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n=40,±s)
表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n=40,±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 75.48±12.69 166.37±43.55 21.65±5.22实验组 73.25±11.50 164.20±42.44 22.10±4.95 t 0.8235 0.2257 0.3956 P 0.4127 0.8220 0.6935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19.0系统中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经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属于肘关节严重损伤骨折,一般是受较大的外力导致关节结构破坏,严重者会致肱骨下端横泾变宽或致使上臂短缩畸形,还会表现出肘关节呈半伸位,肘后三角形股性结构紊乱的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现象,很大程度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对其生理、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3]。当前,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较多,临床上一般采取双钢板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双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存在差异,又将其分为垂直双钢板内固定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是将钢板置放于患者患处尺骨内侧和桡骨外侧,角度呈90˚,以达到稳定骨头的目的,同时,该治疗方法不会使患者产生疲劳感,从而缩短了治疗时间,利于患者骨折处恢复[4]。然而虽然该治疗方法对骨折愈合有不错的疗效,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患者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或骨缺损症状,该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会减弱,容易导致固定失败,同时肱骨部位的骨皮质厚度与骨密度均较低,治疗中置入的螺纹钉会随着关节承受力的加大而导致螺钉脱落。平行双钢板内固定通过与钢板加锁、钉入螺钉等治疗手段增强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提升了踝间骨折的把持力,同时平行的钢板能为骨折远端的重建提供更好地平台。但是该治疗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在螺钉需要从患处双侧置入,可能会影响滑车冠状面及肱骨小头的固定[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表明,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稳定性强,均对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