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泓灏 周志军 刘徽
摘 要:发展湘西民族工艺文化产业是满足湘西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湘西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湘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轉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湘西民族工艺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培育湘西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湘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湘西;民族工艺;产业发展
一、湘西民族工艺案例
(一)湘西苗族银饰工艺
湘西苗族银饰工艺通常是世代相传的,银饰制作很多都是手工完成 ,所以一般都会具有非常精湛的工艺技术,有些银饰珍品甚至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高超的技艺,精美的造型,使得湘西凤凰苗族的银饰艺术在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西凤凰苗族银饰的主要工艺过程:
第一,铸炼。这一过程主要是将纹银放到“银窝”(坩埚)之中,将坩埚放在炉子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然后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将银子熔化成液体,然后把熔化的液体倒入长条形的糠槽内。约半小时等银子凝固后将其取出趁热捶打制成薄片、银条。
第二,压模。将捶打成薄片的银片剪成小块,放到模子里压成花纹轮廓,然后贴在松脂板上凿刻成细致的花纹。
第三,拉丝。粗丝单独成品,细丝用粗、细、方、圆不同眼孔的丝眼钢板,拉出如电光丝般的细丝。
第四,编结。在将各种零部组件合成的过程中,辅以焊接工艺,将不同的錾刻、镂空、花丝等组件固定在一起成型。
第五,洗涤。即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银饰上的氧化物,再放进紫铜锅里用明矾水烧煮,经清水洗净、铜刷刷洗如新。
湘西苗族银饰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拉丝眼板、凿子、坩埚、铜锅、花纹模型、松脂板等。这些工具基本上都是苗族人民自己制作而成的,很多都是银饰艺人自己制造,正因为有了自己的艺人,有了比较高水平的工艺技术作基础,所以苗族的银饰才得以保持鲜明的民族工艺。湘西苗族银饰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每逢节日之际,苗族姑娘的头、颈、胸、背都必须佩戴银饰品以展示其美的形态。
(二)花垣苗族服饰工艺特色
花垣苗装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了解苗族发展的历史,有助我们理解苗装变迁的文化背景。本书准确描述和记录了苗装的工艺流程,切要分析其文化背景,力求全面反映苗族服饰文化面貌。
花垣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花垣苗族服饰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湘西苗族工艺技艺丰富,各种的技艺从凤凰苗族锻制技艺可见一斑,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与保护。
二、湘西民族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一)准确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2017年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互联网+”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文化资源信息化运用和资本化开发利用成为当今知识经济重要方面,湘西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化研究,已成当代社会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1]
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指出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各省(区、市)要将本省份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项目列入本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支持各地文化部门组织高校、企业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整理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的材料、工艺、功能、样式、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类研究,丰富现有产品题材、样式、功能。支持已设立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开展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支持高校、企业或相关单位在条件成熟的贫困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升设计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2]
(二)湘西民族传统工艺的产业发展
政策的鼓励推行,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人们文化自觉的形成。以湘西苗族东部方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银饰、服饰为例,目前是各项保护工作相对来讲比较深入的,比如三年一度的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定期在凤凰县召开,不仅仅体现湘西苗族银饰服饰的地方性、典型性风格,还呈现出花垣、吉首、凤凰、三江、德榜村、保靖等湘西苗族聚居区的银饰服饰面貌与风格。湘西凤凰县有凤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贵州松桃县也同样设有黔东民族艺术文化园,有利于苗族银饰产品的形态转换保护。同时,还要调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保护苗族银饰服饰等湘西苗族工艺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升湘西苗族银饰服饰、刺绣等湘西民族工艺的价值利益。
强化湘西民族工艺产业化创新的管理工作,打造银饰、土家织锦等民族工艺品牌形象。旅游商品化开发虽然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引发了民众对于苗族银饰的关注,但是,这是从商业盈利的角度以及游客的好奇心理、求异心理结合在一起的,并非出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主动的保护,因此,旅游开发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化破坏作用。除引导银饰经营者不要一味纯粹追求利润行为外还要鼓励并支持积极稳妥的湘西苗族银饰、吊脚楼、刺绣、服饰、织锦等工艺项目开发,使湘西民族工艺在适应市场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避免曲解其审美造型、文化寓意或与传统文化相悖,不至于失去原生态工艺美术的本色。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民族部门除了进行正确的诠释外还需要还原湘西民族工艺文化的本来面目,满足人们的求知心理和求知欲。同时,利用“互联网+湘西民族工艺”相互交融,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3]
参考文献:
[1]产业司.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www.mcprc.gov.cn/whzx/ggtz/201704/t20170420_695671.htm,2017-04-20,16:11.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http://www.zwgk.mct.gov.cn/auto255/201807/t20180717_833855.html?keywords=.htm,2018-06-27.
[3]田爱华等.视觉传播与文化产业[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7: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