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与社区关怀研究

2019-06-15 04:54沙文成涂昕晟陆皖笛孙禾恬杨一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沙文成 涂昕晟 陆皖笛 孙禾恬 杨一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也随着父母迁移到城市里学习和生活,由此便衍生出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新市民子女进入城市就学,不仅给N市政府及教育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关注和解决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是N市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加快N市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多视角进行分析,从家庭、社区等因素,提出切实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社区关怀

一、新市民子女概述

所谓新市民,简言之是指较长时期在城市工作与生活但未取得所在城市户籍、不能或部分享受城市社会保隐与服务、从事非农产业的居民。通常也可以 理解为城市常住人口中的非户籍人口”。 相对于原住民,城市中增加的人都属于新市民, 也即新市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进入城市中求学的大学生以及在城市中求职工作的毕业生,第二类是在城市中从事销售、建筑等行业的外来人员,第三类是在非城市人但在城市购房定居的人口,第四类是随着城市化从原来的郊区划入城市的人口。

二、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与社区关怀的现状

本研究从亲子关系和期望、家教关注的情况、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维度对N市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亲子关系和期望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关系,是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调查发现,N市新市民子女家庭家长和孩子对亲子交流的看法比较一致,有 32% 的家长和 27% 的学生认为家长经常与子女交流沟通,有 19% 的家长和 23% 的学生认为家长很少与子女交流沟通。当在学生在有烦恼时,有半数( 50% ) 学生会向同学倾诉,其次有 31% 的学生会选择同父母倾诉,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16% ) 从不跟别人说自己的烦恼,只有极少数( 1% ) 学生会向教师倾诉烦恼。这个结果说明,家长和教师需要同学生增进了解和信任。

对子女的在校期望。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学生眼中家长对自己的期望以及教师眼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三者的比较,有 64% 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有 10% 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好; 在学生眼中,有58% 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全面发展,有 21% 的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成绩好; 从教师角度分析,有 32% 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好就行,只有 25% 的教师认为家长希望子女全面发展。由此可以发现,在对子女的期望上,家长和学生的态度比较一致,而教师和家长的看法有较大差异。

(二)家教陪伴教育关注情况

家教关注的重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况示: 在家长看来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品德( 29% ) ,其次是身体健康( 25% ) ,学习排在第三位( 18% ) ;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 56% ) ,其次是身体健康( 19% ) 。学生与教师的认知倾向比较一致。在关注重点的选择上,三个群体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家长对子女学业辅导情况。从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辅导不够重视,认为家长非常重视孩子学业辅导的只有3% ; 而且,有 26% 的教师认为家长重视但无能为力,说明家长有辅导子女的愿望,但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

(三)教育子女的方法

子女犯错时的教育方法。大部分教师( 64% ) 认为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会以打骂的教育方式为主,有 20% 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为主,也有 1% 的教师认为家长会以纵容的方式为主,有 5% 的教师认为家长放任不管。

教育子女的困惑。教育子女最大的困惑時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许多家长认为最需要的帮助是教育方法的指导;也有的教师也认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的指导; 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父母教育方式能够得到改善。

由此可知,新市民家长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家教方面的缺陷,并且渴望得到家庭陪伴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社区关怀的的起效

N市社区营造一种接纳新市民子女的氛围,借助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增强宣传效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注重运用新型传播媒体对新市民子女融入城市社区进行引导。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市民子女活动,特别是寒暑假及传统节日,鼓励新市民子女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让大家在活动中沟通、交流、相融。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促进社区新市民子女由被动融入到主动融入的转变,提升融入社区的观念意识。

三、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对于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父母明显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清楚问题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在遇到问题时,孩子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是同学,其次才是自己的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市民家庭还需要重视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使孩子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同父母交流。

(二)对子女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

在教育期望上,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大学,获得全面发展。虽然家长期望较高,但是现实中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往往较为落后,常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子女。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如果子女成绩较好,父母会尽量供子女念书; 如果子女学习成绩较差,父母就会降低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对于经济比较好的家长来说,平时忙于工作,希望通过物质上的满足来缩小子女和城市子女之间的差距,以此来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三)缺少与子女主动沟通

当询问新市民家长是否经常陪伴孩子时,大部分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子女在一起聊天、谈心,而有的新市民则没有意识到和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当询问新市民子女其父母平时关心自己哪些方面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很少有父母会关心子女的心理烦恼。据访谈发现,部分新市民很少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很少顾及。=

四、新市民子女家庭陪伴教育与社区关怀的对策

(一)减少区域流动,提供稳定教育环境

为了尽快改善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当务之急应该对新市民家长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应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调动可以利用的一切社会力量,借助媒体,比如:手机、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社区宣传栏等,积极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家庭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后果、如何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等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着力宣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新市民聚集的社区张贴宣传栏和简报,或是发放宣传材料,来帮助新市民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新市民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克服原来的教育误区。

(二)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改善亲子关系,多与孩子交流,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因此,家长要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认真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求,对于合理的需求要进行满足。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一味责骂孩子,要针对事情提出建议,一起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均衡父母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在很多新市民家庭中,父亲角色有淡出家庭教育的倾向,父亲平时忙于工作,母亲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不同性别角色的教育示范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例如,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所以,新市民家长应当考虑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分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比如,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等。通过调查数据发现,新市民子女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呈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与孩子相处、谈心的主动意识和能力,从而增进子女对家庭生活的满意度,丰富和引导子女产生积极的生活体验,以适当弥补新市民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四)加大社区宣传引导

社区要营造一种接纳新市民子女的氛围,借助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增强宣传效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注重运用新型传播媒体对新市民子女融入城市社区进行引导。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市民子女活动,特别是寒暑假及传统节日,鼓励新市民子女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来,让大家在活动中沟通、交流、相融。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促进社区新市民子女由被动融入到主动融入的转变,提升融入社区的观念意识。

(五)強化专业社工指导

根据新市民子女特点,建立个人档案,梳理和掌握基础信息。由社区安排专业社工专职专管,推进新市民子女融入社区工作。对生活在本社区,特别是把因父母工作无暇顾的子女作为重点对象并做好个案调查。通过社区活动,让本地子女和新市民子女通过娱乐活动中的团队协作,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帮助其融入社区生活。同时开展针对性强的新市民家庭活动,提高新市民家庭的公众参与意识,从而帮助其子女树立“本土”意识。

参考文献:

[1]蔡禾,张应祥.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65-68.

[2]王毅杰,高燕.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8--35,147--150,200-217,230-290.

[3]蒋新红.论新市民城市融入中的社会工作介入[J].湖南社会科学. 2014(03).

[4]盖雅明,王洪宁.“新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策略探析[J].河北学刊. 2014(03).

[5]张琪.抓好四个环节,培养新市民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