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习近平的人民观

2019-06-15 04:54孙丹丹
青年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思想

孙丹丹

摘 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民观又有了新的概括。其人民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植根与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肥沃土壤,升华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火花,来源于人生阅历的深厚沉淀。习近平的人民观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思想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发展、新飞跃。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人民群众的讲话,其中关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其人民观的具体内涵和主要观点。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人民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形成和发展也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一、习近平的人民观的历史渊源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历史文化渊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华夏文明这一脉水源永不枯竭的泉眼,也是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宝贵财富。习近平的人民观扎根于历经五千年沧桑历史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中汲取营养,逐渐发展形成了其基本理念。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有着丰富而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它历经了无数王朝的更迭,而这王朝的更迭则呈现出一个历史经验,那就是:民本思想是国家荣辱兴衰的关键,对国家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无数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这无一不体现着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仍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获得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历次重要讲话中,都多次引用名言谚语,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习并且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借鉴和吸收了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形成了新的关于人民的观念。中华统民本思想让习近平的人民观有根可循、有本可依,与此同时,习近平的人民观也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换上了新装,登上了新时代的舞台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理论渊源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资料的承担者,才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貌,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既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开拓者。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的阐述,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无论是在什么时期,人民群众都对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我们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认为人民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实现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力量。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新时代的人民观由此产生。

(三)个人经历和政治成长生涯——实践基础

习近平15岁时就去陕北农村插队,在艰辛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与当地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放过羊,铡过草,打过坝,挑过粪,拉过煤,真真切切地体验并参与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说过:我觉得在我的一生中,对我的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时期的老前辈,一种就是我的陕北老乡。在陕北,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他的很多政治思想都是从那个时期萌芽的,那段知青岁月到现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在那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个地区担任过不同的职务,几乎在不同的行政级别都可以寻找到他的足迹,人生阅历不可谓不丰富。长期和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使习近平非常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同时心系群众,更加关心和关注人民群众。在各地任职主政时期,他亲自走访调查当地民众,掌握老百姓的真实情况,精心制定并切实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人民实际需要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几十年的政治成长生涯中,关心民众,积累经验,为其人民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的人民观继往开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时刻把人群众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核心理念和最鲜明特征。

二、习近平的人民观的主要观点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人民观的鲜明特点就是反复强调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也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历史观的主角是人民,英雄观的主角也是人民。习近平曾经在接受国外媒体专访时由衷地说:“我们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的立场被当做是全党的立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说道:“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项基本要求,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都是人民,人民的主体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容忽視。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发展的源泉是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而取得的,社会进步的一切成果归根结底应归功于人民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继续巩固,社会发展稳定局面的保持,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前景的实现,都要寄希望于人民,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耕耘和艰苦奋斗,都要求调动起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人民当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将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让人民真正享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人民观的根本宗旨,也是核心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习近平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的根本宗旨。全体共产党人都要牢记这一宗旨。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对人民而言,我们永远是小孩,自觉党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救,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各级干部的眼睛也不能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是不是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党员干部要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学生,多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没有限度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三)坚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缺少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就仅仅是空喊的口号。在现实中,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作风问题,其共同点都是脱离人民群众。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的现象,侵蚀了党的廉正,破坏了党的形象,损坏了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而脱离群众则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我们党中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个任务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员干部要俯下身来真诚地倾听大众的心声,切实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的新期待。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呼吁和号召共产党人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讲道,在新时期,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四)坚持做好民生工作,不断改善民生

习近平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疾苦,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他在担任总书记伊始就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他把改善民生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重要责任,全面回应了人民对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环境保护等重大民生问题的期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以人民为中心当作工作原则,在工作中时刻践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思想觉悟,做到清正廉洁,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是落实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社会保障工作。习近平要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切实地反映人民的诉求,有效地解决人民的问题,更要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主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几个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新突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结语

习近平的人民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创新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做好民生工作不斷改善民生指出了实践途径,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他的许多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执政思想,不只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宣言,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阐述。习近平的人民观有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助于营造清新党风政风,建设清明政治生态;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习近平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