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颖
摘 要:随着社会大跨步发展,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生活质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但是文化环境也因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变得岌岌可危,面临着消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已有大量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笔者将在此基础上探讨现代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冲突是什么,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困境何在。
关键词:锡伯族刺绣;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刺绣
(一)锡伯族刺绣简介
锡伯族刺绣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聚居的八个牛录,是具有锡伯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技艺之一,清代,新疆锡伯族为屯垦戍边,万里西迁,融入了新疆生活,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故此时锡伯刺绣工艺又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的影响,形成新的具有地域色彩的锡伯族刺绣。
锡伯族刺绣与锡伯族的人民是深深融为一体的,刺绣在锡伯族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踏入锡伯族的生活聚居区,无不发现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刺绣,从服饰到门帘,幔帐等生活用品。
锡伯族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刺绣的内容丰富多彩,鲜活、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是他们活的素材来源。锡伯族人民多信仰萨满教,崇拜大自然,感谢自然所赋予他们的“财富”,所以山河、树木、花卉、飞鸟禽兽在锡伯族刺绣中随处可见,都包含着幸福吉祥的寓意,其中,寓意着自由、宁静、美丽、和平的锡伯族吉祥物蝴蝶和菊花更是在刺绣中随处可见。
(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刺绣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观念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锡伯族刺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锡伯族刺绣的生存困境,使它在2009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给予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加上当地政府加大对旅游的开发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生活及饰品刺绣的发展有所转变,但其他刺品仍然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境地,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对于占有重要地位的服饰刺绣发展停滞不前。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我们发现由于生活的改变,人们日常都穿着现代服装,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一般都束之高阁,只有在重大节庆才穿。
在察布查尔自治县掌握锡伯族刺绣的多为老年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老年人的刺绣方式多是沿袭的世代相传的刺绣,在当今时代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刺绣方式的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刺绣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有限,而青少年作为民族文化创新的新鲜血液和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对锡伯族刺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掌握锡伯族刺绣的多为老年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低,只有传没有承,使锡伯刺绣游离于消亡的边缘。
大机器取代手工刺绣。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的锡伯刺绣及手工制作合作社中可以看到除小物件外该社均进行机绣。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我们可以看到锡伯刺绣除上述困境外的其他种种发展衰弱的因素,以下,笔者将结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刺绣来对现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进行分析。
二、现代社会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困境分析
(一)民族文化與民族经济发展的“抗衡”
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资料匮乏、生活环境艰辛、生产工具相对落后,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贫困地区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国家借着全球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少数民族的长期生活地进行生态迁移、采用大机器代替传统的手工等。而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根,它与世世代代的少民生活离不开的,这就导致了来自生活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低迷。
城镇化与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其一,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少数民族来说以往他们的环境相对封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产生他们的特有的文化,城镇化的发展加速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汉族,民族地区的人民也逐渐开始进城务工、经商、学习等,这极大的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受到现代文化的极大影响,结果是少数民族人民尤为青少年对刺绣、陶制等工艺文化的逐步放弃。现代化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是方便与快捷,在与少数民族交流过程中这种方便、快捷被他们快速接受,现代科技在人们生活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人们平时的娱乐活动从传统的民族文化转移到了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民族传统越来越被边缘化。一方面,在少数民族地区,师傅带徒弟与口传心授的特有文化传承方式被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了。另一方面,现代工具的改变也影响了民族手工艺的制作方式,机械化代替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以便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式,对于机器的生产速率和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是毫无质疑的,但是在机器的大规模生产无疑也会使传统的手工艺品生产模式处于劣势,丧失竞争力,势必影响民族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其二,城镇化带来的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引起民族地区大量的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儿童增多。一方面家庭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和桥梁,儿童是文化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城镇化极大冲击了家庭传承方式,另一方面,留守老人增多,这些老人有一部分掌握着民族文化的手工技艺或者系统知识,但是青少年都在城市务工,出现没有下一代传承人的情况。
在城镇化进程中,利益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利益至上的观念尤在青少年中盛行,由于民族文化给他们带不来看得见的、可观的收入,所以他们会忽视或者说自愿放弃对文化的传承责任,一件事物“有用”亦或“无用”的衡量标准在他们心中日渐变得单一,在这种利益主义的冲击下,作为历史沉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影响了民族地区人民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人们对于民族艺术品的看法日益商业化,淡化了民族艺术品是民族历史的沉淀结果。民族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应有民族手工艺人所掌握,而全球化的发展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此外,西方的利益主义也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对待民族文化的眼光更多的是从利益角度来对待,而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保留一个民族的特有“味道”,文化是民族生活的不断积累,是历史的缩影,并不能简单的从利益的角度来考量少数民族的文化。此外,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要想在世界文化之林站稳脚跟,必经之路就是文化的创新,这对于数百年、数千年基本不变的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承老龄化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民族语言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当今,在少数民族地区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讲汉语的人在快速增加,能够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林耀华先生认为:“如果某个民族的语言确实发生了改变,其成员采用了其他某种语言,那就意味着该民族与其他民族密切接触的时间相当久远,而且随着语言的改变,该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必然发生不以人意志转移相应改变”。少数民族开始大量使用汉语,这说明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交流,接触的广泛与深入,象征着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态势。可是语言是身体的一种延伸物,它会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同样语言的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原乡的连带、是一个民族通往过去的桥梁。在民族交往日益紧密的今天,不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民是否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当今,我国29个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传承大多靠口传心授,而现在这一境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造成很大的抨击。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使用本民族语言仅仅是日常問候,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他们对于汉语言的应用能力也要普遍高于锡伯族语言应用能力。对于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由于历史上的封闭,他们文化的保存形式都为该民族的文字,那么对于掌握少数民族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以满语为例,现在存在的满语文字的资料、书籍等数以万千,而全国能讲满语的大约只有100人左右,而精通满语的人不足50人,而且这50人年龄均偏大,这对于满文文化的打击是很大的。
三、现代会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政策漏洞的补充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现状进行摸底,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面临的各种问题,针对各个民族的共同问题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针对不对省市民族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此外,文化的经济化使现在很多民族在大机器的条件下,使用大机器对例如刺绣的文化进行加工,进行销售,这种大机器的加工就会使手工文化面临困境,这就需要在国家上提高对于手工类文化的价值,提高其文化手工艺品的价格。
政府组织为该地区文化传承者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设备,设立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心,聘请熟知这些文化的人员,吸收当地群众尤其为青少年进行学习,第一阶段为:对于刚刚吸收的人员进行半年的专业学习与练习,第二个阶段规模化的生产,这些生产出来的手工艺品政府可以帮助销售,获得的利润可以发放给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心的这些人员,这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还可以很好的保护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化,挽救这些面临消失的文化。
加深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缺失精神文化的人们是不完整、不踏实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试想,一个民族“根”丢了还算一个完整意义的“民族”吗?然而青少年是本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希望,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青少年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如何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一个而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深青少年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价值观以及传统的肯定,因此,加深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是第一步,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谈如何传承与保护本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