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闪罐联合加味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

2019-06-15 03:12郑玉珍
中医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鼻唇面瘫电针

郑玉珍

(社旗县人民医院,河南 社旗 4733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学名面神经麻痹,常被称为“吊线风”“歪嘴巴”。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6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常发生于一侧面部,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多为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数小时或3~5 d达到高峰,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016年6月—2018年6月,笔者采用电针、闪罐联合加味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38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社旗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病程1~50 d。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4~55岁;病程3~45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神经病学》[1]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迅速,一部分患者因吹风受凉发病。②患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数小时或3~5 d达到高峰,发病前有同侧耳部的轻微疼痛。③病侧面部表情动作: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目,患侧鼻唇沟平坦,鼓腮或吹口哨漏气等。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针灸学》[2]相关诊断标准。①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自愿选择中医药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外科及五官科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病等所致继发性神经麻痹者;②带状疱疹、糖尿病、腮腺炎等疾病所致面神经麻痹者[3]。

4 治疗方法

两组均避免吹风,可戴口罩、眼罩,避免感染,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不熬夜,清淡饮食,每日可用温热毛巾敷面部15~20 min。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20598,头孢哌酮0.5 g与舒巴坦0.5 g) 4 g加入9 g/L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乙酰谷酰胺注射液(由必康制药江苏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20055292,5 mL:250 mg)500 m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注射液(由上海现代哈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41021924,1 mL:5 mg)10 mg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甲巯咪唑片(由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2048632,5 mg/片),10 mg/次,3次/d,口服;维生素B1片(由安阳市华安药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1020300,10 mg/片),200 mg/次,3次/d,口服;甲钴胺片(由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I-20031126,0.5 mg/片),0.5 mg/次,3次/d,口服。

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①电针。取穴:阳白、鱼腰、颧髎、地仓、颊车、太阳、下关、翳风、牵正、合谷。加减: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面部腧穴采用平刺、斜刺,或透刺法,颊车透地仓,下关透颊车,阳白透鱼腰。以上操作均施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6805脉冲电刺激20 min,发病1周内面部的刺激量不宜过强,以浅刺为主,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强电流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准,每日1次。②闪罐。方法:拔针后,医者采用内径3 cm玻璃罐,亦可用竹罐,用体积分数为95%乙醇浸润的棉球消毒镊子、打火机或酒精灯等,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在面部快速闪拔,即拔即起,反复操作至面部潮红即可。闪罐时应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入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果感觉罐体温度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③中药内服。在电针、闪罐外治的基础上加服加味牵正散,药物组成:全蝎10 g,蜈蚣2条,白附子8 g,僵蚕10 g,黄芪30 g,防风10 g,荆芥10 g,鸡血藤30 g,赤芍15 g,川芎10 g。加减:湿热者,加龙腥草20 g、黄芩10 g;虚寒之象明显者,加附子10~15 g;瘀阻之象明显者,加穿山甲10 g、丹参30 g、当归15 g;肝阳亢奋之象者,加钩藤15 g、天麻10 g;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加砂仁10 g、豆蔻10 g、神曲12 g、麦芽12 g。1 d 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

两组均以10~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4]拟订。治愈:前额皱纹恢复,眼裂两侧等同大小,鼻唇口角两侧对称,能吹口哨,刷牙无漏水,进食正常。好转:前额纹变浅,眼裂稍有不等,鼻唇口角略有差异,能鼓腮,但漏气。有效:前额皱纹略变浅,眼裂稍有不等,刷牙轻微漏水,鼓腮仍有漏气。无效:症状同前,无改善。

6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4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对比

7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西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一部分患者因局部受到风吹着凉而发病,一部分也可因病毒、细菌感染,神经轴突变性或髓鞘膜炎,也有因炎症粘连、骨质增生、肿瘤压迫等引起。西医常采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抗感染、抗病毒,营养神经药,如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等。西药不但副作用大、疗程长,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患者痛苦较大,不被广大患者接受。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风邪侵犯经络所致,若一侧阳经脉络空虚,加之感受风邪即可发为面瘫。发病初期,病位表浅,治疗方法不外祛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治疗早期应避免电针、火罐等过强、过多刺激,同时应避免外出风吹;后期注意饮食调理,多休息,勿过劳。临床上一般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及分型分别施治,大部分患者能基本痊愈。另有少部分由带状疱疹所致面瘫者,病侧乳突部以及外耳道或鼓膜中出现疱疹,预后稍差。

手足阳经皆在头面部汇合,且手阳明经循行“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遂取穴以阳明经为主。早期病在表面,适宜浅刺,取穴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局部取穴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患侧颧髎穴平刺;远道取穴为健侧合谷,以直刺为佳,取其“面口合谷收”之意。这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虚实更作,营养相移”“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的理论。针刺后配合闪罐,加强局部刺激,平衡阴阳,调和气血,驱邪外出,改善神经营养,促进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与再生。闪罐法克服了拔罐引起的皮肤出血、瘀血有碍美观这一缺点,在闪罐过程中产生的负压使毛细血管扩张,疏通浅表经络气血,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加快面神经炎症、水肿消散,吸收,使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加味牵正散,方中全蝎、蜈蚣搜风活络,祛风止痉;荆芥、防风疏散经络之风邪,驱邪外出;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经络,止痉挛,并长于治头面之风;赤芍、川芎活血祛瘀,行气通脉,缓经脉挛急,调和诸药;僵蚕息风止痉,化痰通络;黄芪补气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络、疏散风邪、行气活血、濡养经筋之效。中医中药的运用减少了西药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缩短了疗程,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运用。

猜你喜欢
鼻唇面瘫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透明质酸与自体脂肪对鼻唇沟凹陷填充效果的影响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超窄皮下蒂鼻唇沟皮瓣在鼻唇较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