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
近日看到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的报道。忽然发现,一个着力需求侧,以拼团购买商品,提高议价能力的手机购物APP,正在做供给端的好事:通过“多多农园”,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供给端)“最初一公里”的直连,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如果如拼多多所言,未来5年内,将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项目,进而推动专业化、组织化的互联网+农产品,将为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做成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世界各国的农业,按单个主体的经营规模,可分为大规模农业和小规模农业。中国和许多东南亚国家一样,是小规模农业国家。农业是受自然条件限制、流通环节制约最严重的行业,但对于大规模农业的经营单位,这些限制和制约相对较轻;小规模农业的农户或农场,则要受到较大的影响。
“多多农园”的模式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农协以建设美好社区为目的,在生产和生活中,本着互相帮助的精神,将组合团体中的农户联系在一起。为了这个目的,农协除了对协会成员的农业经营、生产技术和生活方面进行指导外,还进行生产、生活资料的共同购入,农产品共同销售,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共同设置和利用。此外,还吸纳储蓄和融资进行信用事业,以及保险业等活动。近年来,还开展支援老年人福利和小学生农场的活动,并致力于加强农民商场等与社区的对接活动。所有这些,都将缓解农户所受到的上述限制和制约。对于农民的收益而言,流通环节的连接和整合至关重要,尤其对小规模农业的农户更是如此。
在农业的产业链中,土地、人力和产品的增加值并不高。所以,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是农户能否成为利益主体。从目前的情况看,具有拼供给特征的“拼农货”体系,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并且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就是因为他们注意并顾及到了农民这个利益主体。在大规模农业的条件下,农民、农场的利益比较能够得到保障,而在小规模农业的条件下,农民势单力薄,利益往往受到影响,甚至侵害。所以,在小规模农业国家,需要特别强调和关注农户的利益主体地位,并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加以维护,使社会群体中弱势一方的利益得到保证。
拼多多和农协在组织性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营利性组织,后者是非营利性组织。不过,拼多多正在做的这件事,与“农协”所做的是相似的。拼多多在云南保山的扶贫行动中,从一两个点做起,致力于通过改造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既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又从长远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确保整个行动可落地见实效。作为营利性组织的拼多多,如何能够将这件好事持续地做下去,并能够把好的经验和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关键是得到各级政府、慈善机构、社会企业和有识之士的广泛支持。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让这些支持具体化,或政策到位,或资金到位,抑或实物和人力到位。
拼多多“多多农园”模式正在起步阶段,这场源头变革的直接目标,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对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让农户成为利益主体,并使相关各方都获得价值。由此,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之中,进而助力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