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06-14 08:19范周祁吟墨
出版广角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供给高质量

范周 祁吟墨

【摘要】  文化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供需关系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仍然凸显。进入新时期,欲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在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现代与传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个性创新与协同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等几对重要关系,在文化引领、业态升级、文化供给、人才建设和环境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关  键  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

【作者单位】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祁吟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9.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领域发展做出重要论述,围绕文化立法、文化金融、文化科技、文化贸易等领域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新战略。在此背景之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呈现 “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正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4.29%;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已增至6万家,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同比增长8.2%[1],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难题尚未破解。在我国经济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时,文化产业也亟须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从经济学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发展[2],意味着产品供给更有效,产业结构更合理,经济增长效率更高、更可持续。而文化产业除了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这决定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具有更深含义和更广范畴。因此,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是明确当下和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的基本前提。

1.文化导向更鲜明

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产业形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早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诞生之初,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就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他们认为“一切的大众意识都来自制造商的意识”[3],虽然这种观点可能略显偏激,但文化产品在价值判断、审美选择、道德塑造等方面对人的影响的确不可否认。2018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开展专项查处工作,严查含有低俗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哔哩哔哩”“快看漫画”等11家相关网络动漫经营单位共下线涉嫌违规动漫视频977个、漫画167部;18家主要网络音乐平台通过自查清理,下线涉嫌违规网络音乐产品4664首、视频10万余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更要注重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

2.发展动力更强劲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显示,2018年,中国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7位,首次跻身世界前20强,而且研究人员、专利和科技出版物数量等具体指标的排名居于首位,这说明我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动力仍显不足,集中表现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创新意识缺乏,影响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也表现为运用现代科技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不强,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出,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创意时代。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支撑发展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创意则是引领发展的软实力。未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应成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3.产业结构更合理

文化产业结构关注的是文化经济资源的存量构成和其各部分之间的比重关系[4],直接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2012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尤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业类型不断涌现。从行业类别来看,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连年增长,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47%增长至2017年的55.6%;从产业类型来看,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文化创意设计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营业收入连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产业结构要向高附加值、高关联度、高技术化转变,配置和利用文化资源的效率更高,更能满足文化建设和文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4.产品供给更优质

文化产业本质上也是内容产业,优质的内容生产始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以电视剧产业为例,2018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数量为323部13726集[5],然而,每年能播出的仅有约8000集,产播失衡现象严重;单部电视剧的平均集数持续增长,动不动就七八十集,刻意拉长剧情的“注水”现象也普遍存在。消费是文化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核心环节,而这种价值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文化消费主体的需求程度。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意愿持续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产业为市场提供足量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刺激文化消费。

5.空間布局更完善

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态反映了不同区域文化生产力的水平。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现代性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先进性、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力的同构关系[6]。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应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即东部实力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省份中,前五名均位于东部地区;从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8)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较中西部优势明显,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除了四川、湖北、河南,均位于东部地区。区域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考评因素,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关乎产业自身,还关乎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各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既要秉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理念,也要强化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荣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在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文化产业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方面。无论是萨特提出的“供給创造其自身需求”,还是凯恩斯强调的“有效需求”对供给的拉动作用,都是在其所处的特定经济运行背景下得出的结论。着眼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供需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有效供给短缺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1万亿元,存在高达3.7万亿元的缺口。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的水平和方式决定的,因此,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创新升级,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应对文化消费主体的代际转移以及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更新;同时,还要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文化产品出口质量,着力改善文化产业在需求侧存在的问题。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不再重要,而要将需求侧升级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实现两端协同发力。

2.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是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的两个范畴。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主要是指在文化产品创作、传播过程中,要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化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博物馆资源开发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国博物馆共4721个[7],而从收入情况来看,除故宫博物院以15亿元的文创产品收入遥遥领先以外,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或其他文物单位的文创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尚未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传统文化具有特殊性,现代科技则具有普适性。因此,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始终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创作源泉,借以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还要善用现代科技,加强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方面的融合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拥有双重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经济效益是生存基础,而实现社会效益则是发展目标。从《战狼》《湄公河行动》到《人民的名义》《流浪地球》,近年来,国内文化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突破了以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商业困境,既取得了票房和收视率的极佳成绩,也因其传递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评价。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兼顾,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在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双效统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激励和调节作用,探索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尤其是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条件和规律,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庸俗文化、落后文化充斥市场,也能为长期实现社会效益提供经济动力。

4.个性特色与协同发展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和业态选择都与其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资源禀赋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但地缘相近、文脉相亲的城市和区域往往具备协同发展的要素条件,更容易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竞争关系,因此,各地文化产业往往实施差异化战略,以避免同质竞争。以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35个城市为例,其文化产业发展既以大运河文化为底色,又各自依托京津、燕赵、齐鲁、淮阳等沿线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地方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因此,为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各区域应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文化产业;在发展方式上,各区域间既要保持个性,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也需注重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整合,建立区域间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共赢。

5.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即与别国相比,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程度、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要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提升应齐头并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持续增长,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925.3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9%,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72.9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8.2%[8]。未来,在积极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我们还要放眼国际市场旺盛的文化需求;在推动国内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们还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并搭建海外传播平台。同时,我们也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指引进行全球布局,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增加面向世界的优质文化内容供给。

三、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形成布局优化、协同发展、多元主体、融合创新、社会效益凸显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不仅需要政府优化体制环境,还需要市场优化要素配置,更需要激发文化产业从业者乃至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即为着力点。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成果的享有者,文化产业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

首先,文化产业要充分了解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优质化、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数据显示,90后消费群体已占据中国人口总量的16%,到2030年,他们将为中国消费增长贡献20%以上[9],成为真正的消费主力军。如今,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数字文化产品已成为年青一代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青年群体文化消费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对其文化消费偏好的预测来指导文化产品的开发。

其次,由于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和生产必须强化底线思维,保证正确价值取向。文化产业从业者应当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流价值和正能量,创作出满足时代需求、群众喜闻乐见、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文化精品;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效力,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10]。

2.优化存量产能结构,加速新兴业态培育壮大

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要想更好地发挥其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为社会转型注入文化活力,既要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创新转型,又要加速新兴业态的培育壮大。

一方面,盘活存量资源,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老旧厂房是文化空间拓展的宝贵资源,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已有798、751、郎园vintage、莱锦、E9区创新工场等60余家老旧工业厂房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国家顶层设计应着力解决土地性质、消防施工等问题,出台可落地的老旧厂房利用政策;园区经营开发主体不仅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将内容运营和模式输出作为主攻方向。

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业态,提升文化科技支撑能力。一是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科技激发新的产业活力,要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的无边界性和强融合性,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打造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二是要引导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配置,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经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经济时代的文化产品若转换为数字信号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原创能力建设,发挥高新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等环节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等新型商业模式和文化业态。

3.扩大产品有效供给,唤醒大众“文化内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总体供给水平仍呈现不平衡现象,市场上存在大量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2013到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11]。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拉动文化消费的关键就在于有效供给。

一方面,要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网络及相关产品的优质供给。有调查显示,在高达72%的累计用户付费比例下,仍有超过70%的读者期望网络文学质量得到提升[12],由此可见,优质的内容供给仍显不足。这就需要在内容创作上下功夫。一是要更新創作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王者荣耀》《天涯明月刀》《绘真·妙笔千山》等国风游戏就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连接,目前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亿。二是要创新供给方式,充分适应近10亿名网民的网络文化消费偏好,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投送和个性营销。

另一方面,要去泡沫、去库存、降低无效供给。无效供给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无效供给也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去除“数字泡沫”,打击虚假繁荣。电影票房造假、网络文学打榜、微信公众号刷流量等问题屡屡发生,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专业功能,纠正文化市场主体“唯数字论”的错误导向,引导其回归对文化内容的关注。二是降低存量库存,清理僵尸供给。以网剧为例,每年都有上千集网剧制作后未能通过审核播出,加上不少电视“积压剧”都为降低损失而选择由网络播出,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库存积压。对此,相关部门可通过二次创作等方式合理消化僵尸库存,争取在去库存的同时实现有效供给增长。

4.强化学科建设,挖掘文化产业人才“富矿”

创新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灵魂,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未来,跨界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这使得文化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精、能策划、会经营管理、掌握高科技、有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向国际的从业者。一是要推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应该充分调研、论证,达成共识,使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尽快成为国家教学管理机构的一级学科;要尽快启动教材建设工程,形成一整套能够适应不同学历、不同类型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教材体系。二是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在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社会保证人才供应规模和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发挥企业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孵化作用;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从而凝聚人才合力。三是要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2018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上海、天津、成都、西安等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在此背景下,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应当从重视薪酬待遇转向重视引进待遇与后续配套待遇并重。国家和地方要根据现有行业和新型业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文化产业人才认定的统计标准,出台真正“引得进”也能“留得住”人才的扶持政策。

5.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构建创新型生态体系

打造公平有序、监管有力、政策落地见效、创新氛围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快建立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通过软环境的改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一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国有和民营资本准入门槛,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二要强化财税扶持,根据不同的文化产品生产情况,制定不同标准。真正落实针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政策,优化营商环境。三要优化管理服务,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文化企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具体环节的指导。

另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双创”环境。一要打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步培育出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意性社会结构”。二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落实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机制,依托“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创新工程,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为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法制环境保障。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调结构、补短板、转方式,以人民为中心,以内容为根本,以融合促转型,以创新促升级,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使文化产业不仅为我国经济动能培育、产业结构转型发挥引领作用,更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2%[EB/OL]. (2019-01-31)[2019-03-2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31_1647735.html.

[2]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J]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1-8.

[3][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 启蒙辩证法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2.

[4]王林生. 当前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突破口和政策着力点 [J] . 学术探索,2017(8):11-16.

[5]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总局关于2018年第四季度暨全年全国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情况的通告 [EB/OL]. (2019-01-28)[2019-03-29]. http://www. nrta. gov. cn/art/2019/1/28/art_113_40356. html.

[6]胡惠林.关于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J]. 山东社会科学,2006(2):5-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7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R]. 2018-05-31.

[8] 2018,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步履不停[N]. 中国文化报,2019-01-10.

[9]麦肯锡2017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EB/OL]. (2017-12-21)[2019-04-03]. https://www. mckinsey. com. cn/.

[10]范周. 关于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J]. 人文天下,2016(6).

[11]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EB/OL]. (2018-05-24)[2019-04-03]. http://www. ndrc. gov. cn/fzgggz/hgjj/201805/t20180524_887071. html.

[12]腾讯研究院. 2017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络文学渐成燎原之势 [EB/OL]. (2018-10-25)[2019-04-03]. http://www. sohu. com/a/271264400_455313.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供给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