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娟 林慧
摘 要: 目前高校致力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体验式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分离、知识考核与行为评价脱离、日常教学与就业指导脱节等问题,将体验式教育纳入系统教育,能有效指导学生反思体悟,提升内在素质,增强专业技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教育实效。这就需要完善学生的行为评价反馈机制,培养教师体验式教育思维,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体验式教育 就业能力 培养路径
体验式强调以行为先导而后知,强调体验、实践、经历,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形成自我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深刻理解、意义生成与心智建设。目前学生存在自身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问题,将体验式教育融入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育的灵活性,是解决就业难的一个关键点。
一、体验式教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第一,专业实践技能。是指对本专业技能的理论掌握程度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并且技能水平越高,越受职场青睐,这也成为企业选择用人的重要方面。第二,可迁移能力。一个大学生应具备学习能力、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团结协作、人际交往、抗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企业考量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三,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当前处于生理成熟、心理半成熟的状态,人格可塑造。大学生人格素养会经历暴露、反馈、修正、形成等阶段,这是大学生活良好适应的重要基础,乐观、自信、诚信、勤奋、吃苦、敬业、责任心凝练而成的职业素养是检验大学生职场生存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分离。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学生缺乏体验实践,就难以形成理论与实践在自我能力体系中的交融,出现专业课程学习在知与行上的断层,部分课程的学习流于应付考试而非将来就业。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课程内容包含课程实践,但在实际操作中,实践环节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未有效发挥实际效果。目前部分课程改革的进度滞后于市场变革的速度,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二,知识考核与行为评价的脱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学校的考核标准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论掌握程度为标准,缺乏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及实践效果的检验,学生疏于对自己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机制,“人们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伦理道德是需要习得的。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在就业能力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应当被学习、被评价、被反馈,最终得以改善,学生要坚定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当前,高校这样的评价、改善机制是不完善的,导致部分学业优异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由于从未认知到自我人格素养的短板而被企业淘汰。
第三,日常教学与就业指导的脱节。目前就业单位與学校学工处分管就业的部门联系紧密,对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学工教师收到较多反馈,但在日常学生教育中,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处于分割的状态,各自施教,学工老师与教学老师缺乏长效互通机制,难以保持信息畅通,导致用人单位的反馈难以常态化地传递给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不能实现社会对学生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的全面指导,影响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影响与作用
(一)指导学生反思体悟,提升内在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3]反思体悟是体验的重要阶段,工作情境的体验会使学生认知到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尝试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感受在人与物、人与人互动中自身的价值感、意义感与是非感,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更加适应工作环境,也可以愉悦身心,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适应市场需求。
“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4]。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不断实践、不断体验,因为学习不仅是被动吸收和不断记忆的过程,学习需要体验者的积极参与,通过不断尝试、不断经历,不断思考,获得新知。体验式学习的过程分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是一个系统整合、不断循环提高的学习过程[5]。这就需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模拟情景,斟酌方案,运用技能,反复体验,获得提升,同时高校也可将学生寒暑假专业实习纳入成绩考核,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参加专业岗位实习,了解行业动态、岗位需求、专业要求,切实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挖掘各类社会力量,增强教育实效。
体验式教育的实施与普及需要教师、企业、社会等各方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搞好做好教师培训、各方协调等工作,确保各方资源有效落实到位,积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充分利用与促进政府对于在校生回原籍实习制度,毕业未就业学生回原籍见习制度等就业政策,积极搭建沟通桥梁,确保信息畅通,为广大学子筑建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广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储备实践与就业基地。积极邀请企业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讲座,或进行职场经验介绍等。高校作为中坚力量,要积极打通就业渠道,确保各方联动,助力学生成才。
三、体验式教育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行为评价反馈机制,促进个性发展。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成熟、心理不成熟的阶段,个性发展尚不完善,目前学校的考核机制更倾向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这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课程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把控,针对考试、作业较差的学生进行思想与学习的及时反馈与指导。其次,辅导员做到与学生“一对一”沟通全覆盖。辅导员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积极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指出问题,督促修正。最后,实习单位形成切实有针对性的个性反馈意见。鼓励用人单位形成对学生本人技能、个性等多方面的客观评价,指导学生认清不足,全面发展。
(二)培养教师体验式教育思维,优化能力结构。
高校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培养体验式教育思维,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分析、自己思考、自己评价,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课后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了解工作内容与流程,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专业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了解自我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制作简历、参与模拟招聘、生涯访谈、职场一日行等过程进行自我探索与职位认知,全方位了解自己、了解就业,完成合理匹配。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组织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信心与责任感等,在活动中提高沟通交往、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增强实践能力。
高校应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邀请企业人员担任各专业指导老师,将优秀的企业工作者邀请到学校、课堂,给学生们进行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对学生提出更加契合专业需求和发展的建议与成才思路。深化有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真正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配“师傅”,广泛研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要求学生假期里与专业对口的企业進行实习,并形成实习报告,回校后开展相关讨论会,促进交流,加深体会,不断增强就业能力。
四、结语
体验式教育理念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这就要求从学生到教室,从学校到社会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领会与执行。这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各方主体的齐心协力。教师要不断开发与研究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学校要建立与完善全面的就业能力考核体系,企业要为人才发展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要为学生进行更多的职业体验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真正让学生在体验式的理念中体悟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内在关系,在体验式的教育环境中深化理论认知,提高实践能力和核心就业竞争力,适应职场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6-29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17.
[5]辛世霞,甘英.隐形素质教育提升持续就业能力可行性研究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5(6):311-313.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体验式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批准号为2017SJBFDY3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