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打歌”发展与传承(二):民间传播

2019-06-14 08:31罗文富
神州·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彝族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关于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云南彝族“打歌”的一些文献资料,再结合实地考察彝族地区“打歌”的发展、传承和传播。得出:打歌是云南彝族传统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演绎着彝族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传承着彝族文化精神和魅力,对云南彝族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现代化促进,改变着云南彝族地区人们的观念,在发展和传承上面临着外界和内部因素的种种困境,同时云南彝族打歌又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价值优势,这就使得我们在保护、发展和传承云南彝族打歌上要建立一套可靠、完整而富有生机的传承机制。本文就民间传播这一独特的传承模式进行梳理和说明,能为发展和传承云南彝族“打歌”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云南彝族;彝族“打歌”;发展与传承;民间傳播

1前言

我国民间传播的内容包罗万象,传播的渠道四通八达。显然,民间社会生活广阔繁杂的状况与此种传播类型的丰富多彩性是相得益彰的。考量民间社会较为典型的生活形态和传播情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自于民间,民间传播的方式是发展和延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好方式。

2 云南彝族打歌的民间传播方式

2.1口语传播

在诸多的传播语言中,口语以其特殊的地位成为人际间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民间传播的内容以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以及俗语典故为主,其主要的传播形式就是口语传播,这种社会性选择与民间社会群体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有关。例如彝族“打歌”的打歌调,它通常以谚语的形式出现,是打歌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表达的一种方式,说时经常有表情、动作的加入,以彰显情节的生动性、提升受众的注意力。听的群众即使没有阅读能力和过多的知识储备,也能听懂打歌调表达的意思。

2.2经验传播

这一形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民间传播中技艺传播的盛行。在我国民间,技艺传播通常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像铁匠、泥瓦匠、画匠、戏曲艺人等职业的师傅招收徒弟,就是让他们从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技艺。在这里,基于文化素质与表达能力的限制,“身教”更能贴切地说明技艺传播的途径。另外,在生活习俗方面,例如农事与节气、色彩的忌讳、交往的礼节、婚嫁和丧葬的办理、祭祖的仪式等,都是通过上一辈人的行为影响下一代人的,进而代代相传,有的甚至流传至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彝族“打歌”是彝族人民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或是区别与其他少数民族“打歌”的一种称谓;在我国民间音乐类中应属于歌舞类。它有着固定的步伐套路组成,还伴有着打歌调和打歌乐器的共同组成,要传承打歌就得从这些方面进行经验传播。

2.3仪式传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起源于宗教,有宗教就必然有仪式。巫术、宗教及其仪式在与民间风俗相融合或逐步转化为民间习俗以后,几乎渗透到了一切世俗生活的领域。这种信仰与仪式不仅能从诞生、成年、婚、寿、丧、葬等人生礼仪中见到,也可以从造房、耕地、狩猎、养蚕等生产领域中见到。巫师、道士、和尚、神父,这些仪式的传者利用人们的信仰,借助特定的场合,营造适当的气氛,向信徒们传播有关宗教内容的信息。各种仪式在受传者的耳闻目睹中,代代传承了下来。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二月八”节。巍山、景东、南涧、弥渡、祥云、永平、漾濞等县山区的彝族同胞,要举行朝山祭祀和打歌(跳脚)会。巍山、南涧、凤庆三县的每年农历“二月八”在巍山牛街乡漾濞江洗澡塘沙坝上举行的歌会。《顺宁县志》卷九则是这样记载的:“二月十五日,老君会,乡民有集会跳舞之举,殆中古年节之遗风。”农历每年二月十五这天都到打歌庙进行传统庙会活动,到此祭祀,求神灵保佑彝族人民生活过得安康,同时集会打歌,通过祭祀的方式进行仪式传播彝族“打歌”。

2.4艺术传播

所谓艺术传播,主要是指运用艺术语言,如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表达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一种传播形式。民间的杂耍游艺、脸谱、门神以及现在颇有影响的剪纸等都是艺术传播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多与民众的劳动结合在一起,同时与民间的土著生活密切关联。在这一层面上,一部分民间艺术保存着早期原始人类的心理痕迹,例如图腾观念和鬼神信仰;还有一部分民间艺术直接取材于神话传说。传说很古很古以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阿俗瑟,一个叫俗戏瑟。他们专吃新娘,给彝族青年男女带来灾难。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每逢青年男女结婚那晚上,就烧起柴火,围着新娘跳舞,边跳边唱“阿俗瑟瞧着,俗戏瑟甩着”,直到鸡叫日出。两个妖怪看见人多势众,听见鸡叫便逃之夭夭,最后人们胜利了。从此,彝族人民开始打歌。而这与今天流传下来每句打歌调中的衬词“阿俗瑟瞧着,俗戏瑟甩着”有一定的关联。

2.5“小报”传播

民间传播具体到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来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加之政治局势的日益动荡,我国北宋末年出现了超出朝廷传报范围并且私下流传的“小报”,但并不公开出售,唯有当时一度出现的“朝报”以民间经营的面貌出现并在汴梁街头公开出售。这样民间传播活动在信息层面的发展迈出了一步,人们开始有条件、有机会接触政治经济领域的政策信息。这在某一侧面亦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进入当今社会,现在的“小报”的介质逐渐演变成抖音小视频,快手小视频,微信小视频的传播,这种数字化的“小报”传播对云南彝族“打歌”发展和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

2.6民间节日传播

我国少数民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的民族,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和积淀凝聚的过程。通过每年各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邀请邻村邻寨的老乡们,利用节日来举办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通民间节日传播方式把彝族“打歌”展现给不认识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人们,借这种方式把“打歌”传承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延超,虞重干.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发展及其引发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46卷)第3期:139-144.

[2]左汝芬.浸透南诏古风的巍山彝族朝山打歌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

[3]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 (24):54-61.

作者简介:罗文富(1986-)男,彝族,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人,讲师,云南工商学院体育教师,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彝族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彝族传统摔跤赛事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耦合研究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楚雄 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
温浩东 彝族传统服饰的守护者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