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雨欣
摘 要: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时代,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相互接触和互动,产生了概念意义上的移借和文化、情感意义的移借这两种“旧词新义”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因素、语言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旧词新义” “英漢移借”
一、引言
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8亿人。网络的普及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随着社交网络软件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网络用语。汉语和英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丰富了各自语言的词汇,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一些汉语网络流行语是受到英语词汇的影响,汉语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朱一凡认为,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旧词新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相当普遍。从新义的移借方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汉语的词汇在外语的影响下增加了新的义项,即概念意义的移借;另一种是汉语的词汇在外语的影响下文化、色彩意义发生了改变[1]。本文侧重从英汉语言接触和中英文化互动的视角分析分析汉英两种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中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2]。本文讨论的网络流行语,特指大众广泛认可并在短时间内高频率使用的网络流行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日新月异,大批的网络流行语语应运而生。网民为了提高聊天效率或者是为了调节聊天氛围,会偏向于采用更诙谐幽默的词汇,在这种情形下,更容易赋予原有词汇新的含义。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网络流行语传播和更迭速度十分迅猛,每年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这些曾经的网络流行语恰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部分风貌,折射一个时代大众文化的精粹。现如今,大批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使用,这既是丰富原有的汉语文字的机遇,又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这种情形下,汉语显示了强大的包容力和吸收力,很多网络流行语都陆续被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使他们成了汉语中的新成员,并且有了新的演绎。本文选取的网络流行语涵盖2000年—2018年,主要来自社交软件、游戏领域、娱乐行业等,例如:腾讯QQ、百度贴吧、英雄联盟、综艺节目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具有交际性,还具备以下三大特点:诙谐性、变化性与社会性。
三、网络流行语中汉英的“旧词新义”和“英汉移借”现象剖析
人类共同的生活基础令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使语言之间的翻译和沟通成为可能[1]。汉语和其他语种接触时,将外语翻译成汉语时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汉语中有完全对等词;二是汉语中有部分对等词;三是汉语中没有相关的对等词。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即在原汉语词汇范围内无法找到与外来词完全匹配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旧词新义”的现象,即在上文中提及的概念意义的移借和文化、情感意义的移借。
(一)概念意义的移借
其中,以英语外来词为例,概念意义的移借与翻译英语外来词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音译、意译、音意结合。
在比较流行且被大众广泛使用的网络词语中,音译词语有:talk show—脱口秀,fans—粉丝等。以“粉丝”一词为例,它最初的含义为“用绿豆等的淀粉制成的线状的食品”。后来因为英文“fans”一词中有“狂热者、爱好者”的意思,受其影响,现在“粉丝”一词还可用来表示某个人或者某种事物的崇拜者,例如,“爱丽丝”是青年女演员迪丽热巴的粉丝名称,“纲丝”是相声演员郭德纲的粉丝名称。
意译的词语有:phenomenal—现象级,grass roots—草根,toxic—有毒等。以“有毒”一词为例,该词在2018年风靡网络,成为当年的年度网络流行词之一。一般认为,该词最早出自游戏英雄联盟。最初,它的表达方式类似于另一个网络词“魔性”,用来形容某种事物带来的特殊魅力和快感,使人对某物像中毒般的上瘾。除此以外,人们还会在运气不佳时,用该词进行自我嘲讽或者抱怨他人。2018年11月15日,英语世界最权威的《牛津词典》通过官方平台向外界公布,“有毒”(toxic)作为其2018年的年度关键词。
音意结合的词语有:wallflower—壁花(舞会中无人邀请的女孩),friendship—友谊小船等。以“友谊小船”一词为例,由其派生出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列入2016年年度中国网络十大用语之中。“友谊小船”最早的说法来自英文友谊一词friendship,friend是“朋友”的意思,ship是“船”的意思,friendship读起来就像“翻的ship”。经过网友的创作和改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不仅在互联网上成了热词,而且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幽默诙谐的一句口头禅。
(二)文化、情感意义的移借
以“草根”一词为例,它是由英文单词“grass roots”直接音译而来的。它产生于十九世纪美国淘金热期间,原义为有草根的地方就有可能蕴藏黄金。后传入中国后,它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中,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3]。如今,它既可以表示民间的、大众的,又可以表示相对的弱势群体。由此还派生出了其他相关词语,例如“草根文化”“草根英雄”“草根明星”等。
可见汉英两种语言在接触时,会因不同的时代与文化的背景,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和阐释上,产生一定的移借,这是两种语言和文化接触时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四、网络背景下产生汉英语言“旧词新义”和移借现象的动因
英国语言学家简·爱切生(Jean Aitchison)认为:“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的刺激、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和人的心理作用,这三者水乳交融的混合物。”[4]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言接触下产生的“旧词新义”和移借现象无外乎以下三个动因:社会因素、语言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社会因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5]。词义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的制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来词被引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之一,适用范围广泛,因此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更深远。我国网络环境中的事物、概念、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义随之变化。例如,“燃烧我的卡路里—burn my calories”“C位—Center position”“打call—为某人呼喊(引申为支持某人或某物)”,等等。以“为某人或某物打call—为某人或某物呼喊(引申为支持某人或某物)”为例,它是一個中英文组合的词语,与日本演唱会的应援文化相关,此处的“应援”一词为网络流行语,指支持某明星。英文单词call除了打电话的含义外,还有呼喊、喊叫的意思。因此,“打call”不可以单纯翻译成“打电话”,而应理解为某明星呼喊,具体表现为:观众在演唱会上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自发互动。2017年,该词在网上迅速蹿红,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现在该词的使用范围更宽泛,还可表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赞同和支持。
(二)语言因素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为探讨语音变化原则曾提出过“语言的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的假说,即在交流中,力求用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准确的表达效果。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言的“旧词新义”不仅可以省去创造新词的步骤,还可以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意义,达到以最小的认知获得最大化的信息目的。以“show—秀”一词为例,现在还有炫耀、显摆、招摇等意思。因此,网络流行语“这也太秀了”,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他人做出了一件吸引人眼球的壮举时,该词可以表示赞许和钦佩,意思与“这太厉害了”相近。在他人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时,该词又可表示轻微的嘲讽,意思与“这太自恋了”相近。
(三)心理因素
人是使用语言的主体,人的心理自然是产生“旧词新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如今是上网的主力军。他们想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其中的主要表现行为就会体现在网络的表达方式上,因此他们更容易创造出新的词语或者是赋予旧词新的含义。人们的从众心理也是一大原因,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并模仿他人的表达形式。一旦某个词语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大众对这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和认可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以“cool—酷”一词为例,“cool”有冷的意思,最早为美国青少年的街头流行语,初期是指一种冷峻的、冷酷而个性化的行为或态度,后来泛指可赞美的一切人和物,意思是“潇洒中带点冷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该词传入我国后,迅速取代了与其意思相近的“潇洒”一词,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最流行的网络流行语,“酷”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有独特性和时代性。在网络背景下,汉英两种语言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不仅增添了汉语中原有词汇的含义,而且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然,我们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还应该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审慎对待汉英语言的“旧词新义”和移借现象。
参考文献:
[1]朱一凡.汉外语言接触下的“旧词新义”现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当代外语研究,2018(03):79-86.
[2]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08):87-89.
[3]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第2版)[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4][英]简·爱切生,著.徐家祯,译.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5]汪榕培.词义变化的社会和语言原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