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艺术概念界定发展研究

2019-06-14 09:39齐佩榕
艺术评鉴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与时俱进功能

齐佩榕

摘要:公共艺术概念发展的明确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成熟度。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高校教育体系理念中对公共艺术学科概念特征把握总结和行业内专家不同背景不同角度解读思路的阅读与整理,明确了公共艺术在学科教育、公众审美及特殊社会发展成果中所展现的特性,指出其自身的资源意义及其在国内的设计研究发展现状,总结公共艺术在理论探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必先要求着眼于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形态演变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艺术   交叉性   大众审美   功能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72-02

随着城市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空间中的艺术比例及质量要求逐步提升,作为一种基于现代化背景与现代社会艺术发展形态为基础的艺术设计舶来品,其在国内成长的概念定义及其存在的内涵从未有过明确分界。这常常会引发大众对公共艺术本身存在意义的质疑与悲观情绪。自20世纪以来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热潮,不论是各大艺术类培养高等院校纷纷设立公共艺术学科培养计划还是各地公共艺术优秀作品的纷纷涌现,业内学者和社会各界对于公共艺术的发展形势及未来道路一直是百家争鸣、人言人殊,应当以何种标准作为公共艺术概念界定的准则仍然有待探索。

一、研究文献概况

公共艺术第一次以独有名词出现于公众视野,大众也将其限定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国内于1995年开始出现公共艺术研究学术成果,本次研究对于近十年来公共艺术研究中主要学术期刊进行全面的查阅:从文献的年度发文情况分析,2011年以前公共艺术学科相关性研究十分匮乏,此时的公共艺术发展仍处于朝阳状态;2011年后整体发文量增加,其中存在小幅度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此时的公共艺术学科概念出现一定的可研究性规律,领域内专家学者相关性研究增多,公共艺术发展势头正好。为把握公共艺术研究发展相关性领域范围趋势,将整理出的文献按照研究角度区分关键词,其中以“公共艺术”学科名称作为关键词的文献所占比重最大,约为22.55%;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所占比重第二,约为11.35%。以这两类文献为例,能够得出几点结论:1.从“公共艺术”为主题这一点来看,公共艺术概念适用范围相对宽泛。2.从主题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文献量所占比率来看,公共艺术概念理论研究主要从学科教育角度出发。3.从前两类文献的关键词来看,公共艺术研究方向依然十分不明确,研究入手点有待细化。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公共艺术概念中核心问题的梳理

以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和其中存在的分歧作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可以使概念界定切中要害。李鹤在针对公共艺术话语研究中对其“公共性概念”进行了阐述,主要将“视觉”“制度”“空间”“公众”与公共艺术的关系进行了举例,作者在研究中还原学术歧见中的张力,在笔者看来,“公共艺术”的概念也并没有一个本质的概念定义,而存在于不断变化的、激烈探讨的话语之中。公共性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与外延也在随着时间与语境的改变而变化着。朱欣迎在对公共艺术概念辨析的研究中提出了在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中,公众的审美水平应当成为某物是否能称为公共艺术品的重要条件。但作为完整意义的公共艺术,必须有公众的审美参与、互动甚至是争议。而公众可以决定公共艺术却没有能力决定艺术品的艺术性。笔者认为将公共艺术的主要目的理解为一切为了公众,是恰巧符合中国的大众化主题,却与公共藝术的初衷相背离。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张力,以社会文化为主要背景,填补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鸿沟。

公共艺术的核心问题无外乎“公共性”与“艺术性”的辨析及公共艺术与社会和公众的关系思考,而归其根本,公共艺术由社会与公众而诞生,其研究发展必将还于公众,“公共性”及公众的参与也就成为其概念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二)公共艺术理论教育教学中的概念演变

公共艺术因其突出的艺术性、功能性和文化价值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高等艺术类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先行,多种角度从公共艺术理论教学的探索中寻找学科发展的定义;王中在谈论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时,认为早期公共艺术兴起是带有政府强制特征的文化政策。在高校的理论认知教育中,一种主要取向是结合壁画与雕塑进行研究的,另一种则是运用空间载体进行的景观与城市设计。在这其中我们过于强调了公共艺术概念的职责范围而并无对其学科本身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的开放理念存在过多的思考。没有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展开更多的解读;曲纪慧则在相关研究中强调了公共艺术本身的交叉学科特性,从本身简单的艺术装置转变为承载城市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余玉霞、于小平提到要十分注意保持其艺术的完整性和个性冒险性。艺术学的研究仍然是公共艺术基本的学科内容。

由上述文献研究主要观点可以总结出,国内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模式正于逐步探索的过程之中,将公共艺术的概念描绘得逐渐饱满起来,在强调对其它学科的交叉互融并与空间载体为结合进行研究的同时,逐渐强调公共艺术概念中自身审美与艺术性,即公共艺术始终是以艺术表达的完整性先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加以探索更多的可行性。

(三)公共艺术的概念转换及功能性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公共艺术可以承担包括创造优良的公共生活环境与空间、实现文化承传和文化主动交流乃至实施社会与文化批判的诸多功能。对此皮道坚给出了观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关怀社会的艺术意义与价值,以社会学性质的思维融入到公共艺术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之中,并始终保持对艺术作品产生条件本身的批判性是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元素融入到公众的生活是自觉且成功地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和生存体验所进行的。公共艺术的创作还有很多的可实现形式,从文化遗产到民风民俗,从符号体系到精神气质、文化底蕴,从艺术媒材到创作手法、语言方式,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丰富的资源可供转换利用。这段话的初衷是极大程度地确保了艺术文化的地域感与归属性。笔者的资源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公共艺术概念在实现功能性转化的积极作用。翁剑青在论超越公共艺术本体价值的意义时,关注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及其赖以生存的整体系统结构的广义生态学观念,这也成为当代公共艺术价值理论的重要导向。这里的生态学将广义的、整体的生态环境品质的重视被提升到核心的位置。其中,无论是从自然科学或社会人文的视角都强调对于所有生命体的和谐共存的关怀。

因而这一内容之中不论是社会环境亦或是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型动态与静态因素,对其进行与时俱进地感知与感应必当成为公共艺术的发展常态。公共艺术的概念正在时刻转变着,因时而动,因具体的发展空间而动。且对于维持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人类社会生态的平衡的思维与方式,必将成为公共艺术概念思考的重要内容。

三、结论与展望

国内公共艺术概念发展中所包含的内容正在与时俱进的饱满起来,公共艺术早已不是通过一个公认的标准概念就可以界定的,就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不再是一个经过符合某种规则的手法处理的标准世界。能够界定公共艺术概念的永远都不是单一的依靠艺术作品所存在的区域和表现手法来得出的结论,也不能单纯套用同类型学科概念的界定手法,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必先要求着眼于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形态演变,社会成熟与不断进步的脚步依然带动着公共艺术概念的不断成长,并以其特有的张力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朱欣迎.公共艺术:概念辨析及相关思考[J].新视野,2013,(03):117-119.

[2]王中.中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装饰,2015,(11):14-19.

[3]余玉霞,于小平.公共艺术理论教育与学科关系的研究思考[J].装饰,2008,(05):110-111.

[4]曲纪慧.公共艺术的教育性课题研究[J].艺术工作,2016,(03):99-100.

[5]李鹤.公共艺术中“公共性概念”界定——中国公共艺术话语研究[J].装饰,2017,(02):70-72.

[6]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皮道坚.公共艺术:概念转换、功能开发与资源利用[J].美术研究,2005,(02):35-38.

[8]翁剑青.超越本体的价值含义——公共艺术的广义生态学管窥[J].文艺研究,2009,(09):19-26.

[9]刘刚.公共艺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J].装饰,2005,(04):48.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与时俱进功能
数学的翻译功能
关注基向量的解题功能
我有特异功能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功能关系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