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的高校,应该做好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灵魂的工作,更要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发挥好高校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应该研究的内容。作为世界非遗文化的剪纸艺术,能否引起高校学子的热爱?通过课程教学、社会考察、社会服务等各种途径,寻求适合高校学子的传承创新之路。
关键词:非遗 传统剪纸 传承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53-04
2019年全国两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提案最新政策提出,教育是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知识传播创新的主要阵地。如何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教育细微处,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探求的。我们以传统剪纸进高校为例进行传承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高校传统剪纸的传承现状
目前在全国高校开展传统剪纸的课程比较少,其中有着诸多的因素。第一,由于剪纸自身的特殊性,纸张很难保存,全国各大博物馆也很少有传统剪纸陈列,这对高校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要想开展课程就比较困难。第二,现在会剪纸技法的作者,由于文化修养或其他因素,创作水平还不错,但要从艺术的角度去阐释其内涵还是有点困难,高校学子只会对其作品震撼,要进入课程就比较难,或者语言交流都会产生阻碍。第三,现个别高校老师也有带领学生进行传统剪纸的调查研究,但对剪纸的技法不是很了解,或者有创作能力但没有传统剪纸的审美能力,很难从理论的角度去阐释分析剪纸的艺术特点,查阅了多方资料都是以抢救和保护为主,从技术的角度阐释剪纸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少,甚至找不到一篇这方面的理论性文章,因此高校的传承全方位的比较少,都有些偏方向,主要原因剪纸作品不易保存,现有的一些传统作品集中在收藏家手中,他们不做研究,社会上流通的作品都是现代的,老作品少,给研究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二、传统剪纸的特点分析
传统剪纸作为民间艺术母语,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灵动的视觉形象,广泛的题材,打破时空的构图,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寄托着广大民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对研究民俗、民风、祭祀、宗教、信仰、婚俗、礼教等有着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高校学子理应挑起这份传承的重担。
传统剪纸工具材料简单,入门容易。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铰出花样来。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费用,而且还容易上手,对初学者来讲,在短时间内就初见作品成效,再者传统剪纸作品的颜色多以红色为主,看起来很喜庆,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能深入研究剪纸内在的文化内涵。传统剪纸要求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经过夸张处理后的画面会使人赏心悦目,这刚好减弱了学生对形的写实能力,学生学习的信心就会提升。
三、传承的方式
(一)依托课堂教学与社团,注重传统剪纸理论及技能的学习
传统剪纸的继承与教学必须皆有良好的技能基础与理论知识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我校有美术师范专业本科生,既有美术专业造型能力,又有美学理论知识,还有课堂教学能力,再加上学校有专业和理论兼备的剪纸艺术教师,在传统剪纸领域里有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带领学生进行剪纸传承和创新研究,就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开设剪纸的课程基础就扎实了。
首先将传统剪纸的课程纳入高校美术师范学生的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美术师范学生中开设剪纸教学教法课,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帮助很大,对学术和社会价值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有五分之一的手工制作课,这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剪纸功底。但现在全国高校没有一个纯剪纸的专业,甚至开设民间美术的高等院校几乎没有,因而高校教师队伍中有剪纸学术修养的老师少至又少,所以培训一批专业的技能教学兼备的师范生是迫在眉睫。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政策,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很高。2014级、2015级、2016级美术师范生在教学教法课中渗透剪纸教学课程,以基础技法训练和中小学美术课堂教法为主,在课堂中进行剪纸技法和教法的辅导,渐渐意识到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学的也很认真。2014级学生已经分配在小学当美术老师,都觉得在学校里学过剪纸后,在实际课堂中克服了技法和教法的困难,只待自己在艺术上的修养提升,这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也经常保持联系,在学术上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今年在2017美术师范生中开设手工制作课,从剪纸历史到剪纸技法,从临摹到创作,再转化到中小学课堂教法,深入研究剪纸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兴趣浓厚。将非遗文化整合为课程进入高校,从基础上提高了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高校学子在实践中深刻意识到保护的必要性。传统剪纸是民间美术的母语,跟其他非遗文化是交织融合的,通过对传统剪纸的研究可以借鉴到其他非遗文化,也丰富了高校美术学生的课程建设。
其次,融入毕业创作课程中,鼓励学生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讲,理论和创作结合方式是最好的。理论上,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内容要求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剪纸的保护性建议。2014级学生毕业论文:《关于新写实剪纸的探讨与分析》《锯齿纹在小学生剪纸作品中的论文》《民间剪纸在小学美术课堂的阶段性拓展教学研究》《独特无脸人物戏曲剪纸对我毕业创作的借鉴》《剪纸团花在小学课堂中的传承》,学生从多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论点,从专业创作或教学实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论据,学生一致表示对剪纸了解了很多,不仅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提升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层次,传承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为了更好地加强毕业作品的创新力量,使之融入社会生活的新意。2017年5月1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7名学生拜访了杭州市剪纸艺术专委会会长宋胜林老师,宋老师是浙江剪纸界的老前辈,在继承传统剪纸的技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作品时代感强,装饰味浓厚,作品的内容题材多来自生活,反映了宋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也映衬着对艺术的执着,这对学生的创作很有帮助,观后启发性强,学生感言收获很大,对剪纸又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之后的毕业作品展中呈现出《节日印象》《城市女孩》《黄河九曲十八湾》《嫁女》《繁》等优秀剪纸创作作品,展现了他们在传承剪纸的基本技法后,又融合现代新意,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作品有单色,有彩色,有立体,形式多样,题材廣泛。通过创作,提高专业技能,现在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能教学生剪纸,更好地传承传统剪纸艺术。2015级美术师范的学生有5位同学选择了剪纸作为毕业创作,有3位同学选择写剪纸创作和教学类的文章,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对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在毕业班中开展剪纸艺术的研究,不仅提升了传统剪纸美学理论修养,而且促进剪纸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从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入手,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剪纸,从理论到创作,对传统剪纸艺术而言不仅提升了文化层次,还推动了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另外,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艺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特成立剪纸社,便于同学更进一步交流学习剪纸文化,并组织开展剪纸活动、相关展览,并进行剪纸衍生品的设计和研究,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在社团活动时,教师动手教授,学生在理解后直接动手,学生学习传统剪纸技法。同时对传统剪纸的基本语言进行解析和研究,再加入现代化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给学生一个创设自由创造民间剪纸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让剪纸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自己所知、所想的活动,使剪纸作品能融合社会生活文化。学生有了成熟的想法与技能后,就开始运用于创作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的比赛,如第七届、第八届浙江省青少年创意剪纸大赛和2017、2018年长三角“一纸千金献祖国”剪纸大赛,2018浦江人物剪纸大赛,2018年福建双拥杯剪纸展等各类大赛,体现了学生自我价值,从获奖中得到自我的肯定,为学生今后继续研究剪纸艺术带来信心和帮助。学生创作出优秀的剪纸作品后,不仅为传统剪纸的继承做出了具体的实物呈现,也为学校、为自己取得了荣誉。除此之外,学校也鼓励学生注重文创作品的创作,使学生衍生作品的经济价值,举办多次微作品拍卖会,剪纸社积极参加,学生也体会到传统剪纸文化社会价值的前景性。
遵循“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原则,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剪纸的课程中来,学院邀请民间美术家来校开展座谈会,举办学术讲座,弘扬民间美术的文化魅力,还专门成立非遗文化艺术研究所。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剪纸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和研究的信心。另外带领学生参观高档次的展览,吸收优秀作品的艺术精华,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多元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依托社会实践展开调研,促进传统剪纸文化的保护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运动进程的加快,使农耕文明趋于瓦解、民间习俗逐步消失,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继承人空缺,不被人们认知,同时剪纸艺术资源遭到现代文明建设的严重破坏,造成一些特殊的剪纸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就要不断进行传承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不断丰富传统剪纸艺术内涵,从而使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多重文明交织的现代化社会中得以延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生存根源,带领学生走进民间,实地考察。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期间,以调查为主,带学生拜访剪纸老艺人,跟老艺人进行交流互动,并让学生写一份关于采访老艺人的调查报告,学生受益非浅。2018年暑期带学生赴乐清考察非遗文化,特别是对乐清细纹刻纸展开了深入学习与探究。参观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及乐清市龙花细纹刻纸研究所所长卢发良大师的剪纸研究所,卢老师表示图稿与刻纸相比,图稿显得更为重要,也向学生讲解了他研究所多年来的剪纸衍生品,阐述了最重要的“初心”。学生之后也参观了周是一大师的工作室,他是乐清美术家协会理事,乐清剪纸研究会会长。在他的工作室中,不仅仅向学生讲解了细纹刻纸的步骤,还强调作为新一代大学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开拓思维、将工艺与实用品相结合,把剪纸艺术渗入到生活中,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非遗文化。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去体会,跟一些传统剪纸老艺人进行交流,不仅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传统的技艺,更是体味传统艺人的“匠心”精神。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作为高校学子,走进民间,体验民艺,体味工匠精神,不仅提升个人文化修养,而且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依托学科专业,强化健全传统文化育人制度
作为艺术师范生的高校,应当有一套完整的關于对未来美术教师培训教育制度。传统剪纸课程是一项融合了传统文化素养、技术、教学、生活的整合课程,加上对传统剪纸的基本技法和语言,有利于传统剪纸基本技法的传授。课程增加传统剪纸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生学习的现代剪纸教法,以及传统剪纸在课堂中的教学运用,使参加课程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剪纸的各种基本技法,并能运用到未来课堂教学中。我校大四的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在实习学校开展剪纸基础技法教学,也让学生更加清楚未来的职业规划,形成自我优势。
美术学专业生大都将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职业特性决定他们要涵养与技能并重。所谓涵养,就是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单讲究技法,而且更重修养。然而今天大环境下,强调树立四个“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今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中强调创新,当然学生对新形式的关注带有创新性的意识、有积极的一面,但一味创新只能把艺术推向假、大、空的方向。只有先继承,才能谈创新。因此将传统剪纸课程作为美术学专业课程是有极大必要性的,只有打下坚固的传统根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才能将优秀的中国艺术精髓传承下去。未来美术学专业生进入岗位,也能有所一技之长,形成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四)依托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传播和宏扬传统剪纸文化
利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社会服务,这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义务。学生把所学的剪纸技能进行社会服务,锻炼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把传统剪纸进行文化提升后再带给人们,服务于人们,这就是学于民间,还于民间,让传统剪纸更好地扎根于民间的这片土壤中。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生走进上城区“红巷·同心筑”共同主办剪纸美术作品展,使传统剪纸非遗文化走进社区,让居民感受剪纸的魅力,弘扬爱国情怀。在结束了对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后,为了能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弘扬中华爱国情怀,学生都在暑期进行公益的社区剪纸教学,在自己所处的社区开展一节简单的剪纸课程。这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深入学习后,运用自己所学又反馈于社会,也体现了当代青年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结语
剪纸艺术进入高校,对学生而言,通过调阅资料、走访老艺人,体验技艺等,在传统的剪纸文化中,感悟一直延续着中国精神的文化基因,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这是高校学生最需要的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含蓄的博大精神,崇德沿尚礼的人文精神,在追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坚韧精神。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新辉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为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高校学子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推陈出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