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蚂拐舞融入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尝试

2019-06-14 08:38涂馨月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壮族

【摘要】本文结合壮族传统民间舞蹈蚂拐舞的幼儿音乐教育价值,论述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教学的途径及反思,以音乐活动课“韵律活动”融入蚂拐舞为例,提出通过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蚂拐舞 壮族 幼儿大班 韵律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157-02

蚂拐舞是壮族传统民间舞蹈,蚂拐文化覆盖区域的中小学及诸多高校,我园对将蚂拐文化引入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而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既是创建园本课程的重要渠道,也是丰富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载体,更是弘扬和传承蚂拐舞的迫切需求。

一、壮族蚂拐舞简介

蚂拐舞是壮族蚂拐节的重要内容,蚂拐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埋蛙节、蚂拐歌会等。蚂拐节习俗主要流行于广西东兰、南丹、天峨等壮族聚居县,时间一般从每年正月初二开始,历时长短各地不一,有的5至7天,有的长达一个月之久。除了蚂拐舞外,蚂拐节的形式还包括找蚂拐、祭蚂拐、游蚂拐、葬蚂拐、化装表演、唱蚂拐歌等仪式,其宗旨就是通过蚂拐节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蚂拐舞经历了发展演进后,由原来的祭祀青蛙活动,逐渐演变成为集祭神、求雨、娱乐与择偶于一体的舞蹈形式,其内容和仪式也日益丰富。

二、蚂拐舞的幼儿音乐教育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设定的关于艺术方面的目标是“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建议“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蚂拐舞是壮族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既是对《指南》教育建议的践行,也是落实儿童艺术培养目标的需要。具体来说,蚂拐舞的幼儿音乐教育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是对幼儿音乐活动内容的具体化和丰富化。教育内容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资源管理,包括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从层次上看是园本课程(校本课程),这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要求的具体化。《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对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蚂拐舞源远流长,表现形式丰富,包括皮鼓舞、蚂拐出世舞、长板敬蚂拐、拜铜鼓舞、插秧舞、薅秧舞、庆丰舞、耙田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等。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幼儿音乐活动的内容,也传承了壮族民族文化。其次,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大班5—6岁儿童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展现艺术形式,初步具备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以蚂拐舞为载体开展幼儿音乐活动,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显著特征是视觉能力不足,处于左右混淆与辨识之时期,以及与此相伴的手眼协调性不足的问题。如常常会出现“6”“9”不分,“b”“d”不分的状况。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儿童,需要通过锻炼手眼协调来纠正不足,如将蚂拐舞等形体、动作训练融入这一时期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改善儿童发展的协调性。再次,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表现能力。蚂拐舞作为壮族民间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深受广大群众和儿童喜爱的舞蹈项目和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舞蹈将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展示和锻炼融为一体。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既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儿童的艺术表现力。最后,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践行。教育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一方面有益于促进学习者知识或技能的增进,另一方面有益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教育思想性方面,蚂拐舞所传递的情感是对蛙的崇敬,对大自然的敬畏,学习蚂拐舞有益于培养儿童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儿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

三、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

音乐活动课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平台。根据幼儿身心發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幼儿音乐活动课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将绘画与音乐结合,有的是将乐器与音乐结合,有的是将游戏与音乐结合,最常见的是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以唱跳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课是音乐活动课的重要形式,其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既定幼儿音乐活动课基础上,将蚂拐舞的基本元素融入课程实施中。二是在蚂拐舞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单独设置蚂拐舞幼儿音乐活动课。目前我们主要实施的是前一种模式。下面笔者以幼儿音乐活动课中的“韵律活动”,具体阐述如何将蚂拐舞融入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准备

1.课程结构的选择。目前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的基本结构包括两种:“三段式”结构,即导入、新课、结束;“一竿子式”结构,即将新课贯穿课程始终,学习过程从感知、理解到运用层层递进。无论哪种课程结构,蚂拐舞都是可以较好地融入课程当中的。

2.设定教学目标。《指南》对幼儿园大班(5—6岁)儿童在韵律方面的相关培养目标包括: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和《指南》目标,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节奏感,能应和特定的节奏进行跳、拍等身体动作,同时创设更多应和节奏的动作,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在情感目标方面,要培养儿童细心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蚂拐舞要素准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笔者主要引入蚂拐舞中的《皮鼓舞》和《蚂拐出世舞》。传统《皮鼓舞》由两位少女头戴面具,各自手执两根鼓棒,按照特定的韵律敲击皮鼓,展示不同的舞姿。《蚂拐出世舞》是由4名儿童参与,他们身穿黑白相间的条纹衫,模仿青蛙的形象,同时根据《皮鼓舞》的节奏四处跳动,模仿青蛙捕食的动作。为此,笔者准备了两个皮鼓,由儿童制作面具及各类服饰若干。

(二)教学实施

将蚂拐舞运用到幼儿园大班的“韵律活动”,具体包括三个环节:音乐欣赏、韵律活动、音乐创编。

1.音乐欣赏。根据教学实施基本过程,一堂课首先需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利用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是最有效的。儿童对于音乐、节奏有着天然的敏感性,5—6岁的儿童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萌芽期,但认知上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以直观的方式将一些儿童感兴趣的具体形象展示出来,如蚂拐舞的《皮鼓舞》节奏鲜明、欢快愉悦,《蚂拐出世舞》形象生动,将这二者相结合,体现了节奏感和具体形象思维特征,能够迅速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为后续的韵律活动做铺垫。

2.韵律活动。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儿童,尤其是男孩会出现坐不住、身体扭来扭去、与身边小朋友嬉闹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一方面是有些教师主要运用讲授的方式来实施教学,这对于以视觉能力为主的男孩来说,是很难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注意;另一方面是荷尔蒙的影响,在希腊文中,荷尔蒙是“奋起活动”的意思,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荷尔蒙会导致人精力旺盛,儿童亦是如此。5—6岁的儿童处于荷尔蒙分泌的一个旺盛期,当儿童缺乏足够的运动时,他们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去释放。为此,在韵律活动中,笔者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贴合儿童的学习规律。《皮鼓舞》几乎贯穿整个蚂拐舞全程,《蚂拐出世舞》表演时长一般在15~20分钟,二者都具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同时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将二者引入幼儿园大班的音乐活动中,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让儿童戴上自己喜欢的面具,并用其他装饰品进行角色扮演,再安排两名儿童鼓手敲击皮鼓,而其他儿童根据节奏模仿青蛙跳跃。通过前期音乐活动来热身,儿童初步了解蚂拐舞,为后面的音乐创编做好铺垫。

3.音乐创编。音乐创编是培养儿童艺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儿童艺术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5—6岁幼儿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们喜欢探索多样的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儿童喜欢别出心裁的玩法,热衷于戏剧表演。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对节拍的把握度显著提高,能够感受音乐的基本节拍,并且运用相应的动作表现二拍子和三拍子重音。鉴于此,笔者在音乐创编中一方面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身体打节拍;另一方面,赋予儿童不同身份进行戏剧表演。例如变换《皮鼓舞》的节奏,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节奏跳动、拍手等方式应和节奏,充分发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的身体乐器功能。此外,儿童还可以戴上青蛙、青蛙宝宝、各种昆虫的面具,根据音乐节奏表演青蛙捕虫、青蛙带宝宝等。

可见,在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设计与实施教学,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运用蚂拐舞的元素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的思考

近年来,我园努力探索将蚂拐舞融入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期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要深入探究蚂拐舞课程资源园本化的有效途径,构建体系化的课程资源。蚂拐舞是一座文化資源宝库,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教育者,我们要学会挖掘、整理、运用这座宝库。虽然我园做了诸多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的途径和具体做法,但多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课程资源,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要时刻紧绷“教育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这根弦。教育的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蚂拐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将知识性与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在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时,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儿童传递文化自信、和谐社会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要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是教学要从游戏性为主转变为游戏和知识并重,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知识的准备;二是儿童思维培养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尝试启发和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思维准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树立和坚持文化自信关键在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将蚂拐舞融入幼儿音乐活动的尝试,是我们迈出弘扬和传承壮族优秀文化的一小步,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肩负历史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探索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作者简介:涂馨月(1978— )女,壮族,广西天峨人,河池市天峨县直属机关幼儿园教师,职务副园长,主要研究方向:幼儿艺术教育、本土文化在幼儿园的融入等。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壮族文化与饮食习俗探析
文山壮族“六月节”的祭祀功能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