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港澳粤剧传承教育比较研究

2019-06-14 09:03江琳
艺术评鉴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粤剧文化传承

江琳

摘要:本文在对穗港澳高校及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关于粤剧传承教育现状的数据资料收集比对,对三地高校粤剧传承教育现状进行总结梳理,针对粤剧在各地高校和地区的发展实践情况进行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粤剧   传统音乐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6-0174-03

谈起粤剧,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地方民族戏曲形式,“粤”字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别称为中国广东省。粤剧在广东、香港、广西、澳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很受欢迎,也可以称为“广东大戏”“广府戏”,是来源于南戏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有资料显示,粤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1127-1279),也有文献表述在公元1522-1566年间,明朝的广东和广西地区出现了这种戏曲,其表演形式丰富:演唱、动作、旁白、乐师配乐、角色分类及服饰特征等,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和努力下,粤剧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同时被列入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名录的两个戏曲之一(另为昆曲)。然而这个蕴含着丰富的地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却因为时代的发展、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入倾被逐渐替代,失去了众多的欣赏群体而慢慢没落,这无疑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发展和延续带来重大打击。这一现象引起了多地政府和高校研究部门的关注,尝试寻求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并以不同的方式为本土音乐形式的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综合型高校及学者对粤剧传承与发展的贡献。香港一直是粤剧演出的中心之一,人才济济,表演深得人心,剧目丰富并经过后期的制作和改良,显得更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但是后期的粤剧发展方向渐渐有别于广州和澳门。新中国成立以来,香港由于其殖民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没有受到这种政治文化的影响,粤剧的发展没有中断,这对于当时的戏班和表演艺人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为粤剧资料的保留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最早进行粤剧研究的学校之一是香港大学,香港粤剧的研究因为这批学者而变得更加有序起来。然而很多粤剧文本并不是公共产业,大多属于私人,主要是表演这、戏班主或演出机构的主管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收藏者的捐献,才让香港的学校、图书馆和研究部门得以更好的整理和保存这些一手资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由最初粤剧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文化背景,到具体剧目的情节研究、填补和音乐文本的分析,香港教育大学在这个领域研究的非常细致。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徐少华在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音乐角度》一文中对粤剧的演唱模式、旋律创作、乐器伴奏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粤语的元素:唱白、小曲、用谱形式等也研究的很深刻,让学者们对粤剧的发展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脉络感,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同时,广州农业大学中文系博士徐燕琳在她的《岭南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香港粤剧的实践与经验》一文中不但论述了政府对粤剧发展的扶持,其中体现在成立艺术发展局、聘请艺术家到学校开展戏曲欣赏等,也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推进粤剧教育的多项尝试。例如港中文大学开办的粤剧培训证书课程、香港演艺大学举办粤剧全日制培训课程等。这些数据性分析研究非常直观。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何慧中在她的《A Study of Hong Kong studentsmusic participation in and out of school》一文中对香港目前的音乐教育体制做了介绍。在香港甚至在大陆,西方的传统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均占有主导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只占有极小的部分,再加上可以分配的音乐教育课程或活动有限,香港大多数学校会利用午餐时间、周末时间利用校外场地开展一些音乐普及讲座,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这类活动的反馈。但是各类调查显示,当学生被要求表达对于希望在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学习的各类音乐课程的态度时,其中,“粤剧”是最不受欢迎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之一。

所以从上述可以看到,香港多方关于粤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历史的发展脉络、时代更替、剧目的整合分析及在高校里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在高校中开展粤剧培训课程的尝试等。

广州地方综合性高校的戲曲创新性选修课设置的探索。为响应综合性大学课程设置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传统音乐教育课程与中文专业、社会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共同参与研究粤剧的发展和传承,跨专业教师通力合作,鼓励院团结合,在开设戏曲选修课程和粤剧剧目研究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星海音乐学院与2016年12月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教学成果汇报展演,表演者为当地学生。目前,星海音乐学院开设了三门粤剧选修课:粤剧的唱腔欣赏、身段表演、伴奏,并由广东粤剧院派专业教师过来辅导,学生们都踊跃参加。广州大学也对关于当地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粤剧传承发展做了研究。当前高校正式组织注册的粤剧学生社团有3个,其中广州大学的曲艺社是其中之一。在对这些社团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几乎都不会演唱粤剧,教师的指导仅限于行政事务,专业表演方面非常欠缺。为了保证粤剧能更广泛的传播,自2017年9月,粤剧伴奏及表演在星海音乐学院的选修课程中变为必修课程,这是粤剧进入高校的又一重大进步。再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专门制作了一份关于社会人士对粤剧态度的调查问卷,通过对问卷中涵盖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可以作为研究人员更好的推动该地方传统音乐形式的发展和传承的第一手资料。

除此以外,广州地方高校的教师通过国际交流访学等形式,在国外收集了许多关于戏曲文俗的文献及剧本。例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刘蕊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到广东俗曲版本述略,其中就含有粤讴《摘锦解心吊秋喜》,还有清代咸丰年间广州的书坊——富桂堂出版的乐曲等书籍。

综上所述,广州地区高校对于粤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设置相关音乐课程,培养学生表演和应用的能力,同时推进“院团结合”,利用粤剧名师指导在校学生学习粤剧。同时,对广州俗乐在海外藏本不同版本的综合比较,这些不仅是对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探索,亦丰富了研究领域的广度和宽度。

澳门对粤剧艺术实践研究的贡献。首先,该地区拥有多家非专业演出团体,例如:工人剧团、励进粤剧社、澳门娱乐有限公司职工联谊会粤剧曲艺组等。在媒體传播上,《澳门日报》——艺海版、评论文集《红船旧话》、纪念特刊《叶丹青舞台生涯》等均对粤剧的历史和表演形式做出了细致的描述和演绎。在演出实践中,班主和艺人通过改良剧本,丰富唱腔,并把创新点展示到舞台上,推动了粤剧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表演形式,对粤剧的实践推广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和参考意义。早在1995年澳门街坊联合总会粤剧培训班就访问了南宁艺术研究会;2018年8月香港生辉粤剧研究中心就联合澳门街坊联合总会在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举办了一次穗港澳青少年粤剧心得交流会。在“https://www.wjx.cn/jq/4834286.aspx”网址上可以看到一份关于澳门对粤剧的认知与消费观,参与问卷的人群包括学生、白领、教师、专业人士和自由职业者,数据显示澳门当地人对粤剧很熟悉,然而每天听粤剧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甚至一点都没有接触的人群比例占最高,更遗憾的是,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并不知道粤剧已经成功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高票数人群支持举办关于粤剧的活动,但是喜欢流行音乐形式的人仍然占有最大比例。

通过对穗港澳三地粤剧的发展及传承的相关研究比对可以了解到,香港在历史背景、粤剧文本的分析改良和曲调唱腔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各地方高校和研究学者提供了有利的理论研究支持。为了解决粤剧研究的资金压力,香港面向本地居民和注册团体提供粤剧发展基金资助,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全民对粤剧研究的热情。该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及推广粤剧的传承发展、鼓励本地团体和居民开展研究工作,该项基金对具体的申请工作有完整的体系和评审标准,例如资助金额、获取条件、申请人应承担的责任均有明确叙述,非常全面。

广州地方高校通过三地合作交流,推动大学音乐教育选修课的设置和研究课题并把成果转换成实践的方面做了最新的探索,同时,鼓励青年学者通过海外访学交流观摩等形式,打开研究视野,丰富对粤剧发展等方面的资料搜集,推进粤剧传承工作更加完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李张翰与2012年发表其论文,文中对广州粤剧音乐社区为例,论述了专业或业余乐师、国家演员等在面对粤剧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变化和担任的角色,以及对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澳门地区举办了众多媒体活动以及交流活动,促进多地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文化交流,加深了解合作。通过穗港澳三地合作交流,参考粤剧现有的文本资料,整合并丰富高校第二课堂,并提供演出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表演,这将会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粤剧精粹,呈现文物藏品,保持传统剧目影像资料,通过对传统粤剧作品赏析,可以熏陶当代学生的思想品质,陶冶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为经典的粤剧文本都会有清晰的故事脉络,通过艺术家的演绎,让年轻的一代能理解其中正面的思想。再者,粤剧创作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更形象的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此看来,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吸纳地方音乐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丽.粤剧研究三十年[J].戏曲研究,2009,(01).

[2]罗丽.粤剧新观众在哪里?[J].南国红豆,2011,(03).

[3]易红霞.从《花月影》看21世纪广东粤剧的生存与发展[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

[4]徐燕琳.让粤剧走进大学课堂——关于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南国红豆,2007,(04).

[5]李红.“传习人”的培养与“大学生走进剧场活动”[J].南国红豆,2007,(04).

[6]陈晓燕等.跨界对话:粤剧的普及与教育[J].南国红豆,2010,(05).

[7]戴淑茵.香港粤剧教育的推广[J].南国红豆,2012,(05).

[8]范福源.论普通高等院校的戏曲教育[J].艺术百家,2006,(01).

[9]文方.香港粤剧粤曲人才培训基地——香港公开大学粤剧课程全攻略[J].南国红豆,2011,(05).

[10]郭英伟等.植根本土,与时俱进——浅谈广州地区粤剧的现状和发展[J].南国红豆,2007,(06).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粤剧文化传承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