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凡
摘要:本文简述了蒙德里安从印象派到抽象派再到风格派的变化过程,从纯粹视觉的角度对《百老汇爵士乐》进行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以《New York City 1》作品为基础,分析《百老汇爵士乐》通过各种色块间距离的变量,从而使得视觉的三维转变到二维,并给人一种收缩与膨胀之韵律感。在谈及《百老汇爵士乐》的视觉转变,试探寻现在的设计思维的转变,理解抽象思维,并学会抽象思维,尝试将抽象应用在当前的设计中。
关键词:蒙德里安 《百老汇爵士乐》 设计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25-02
在荷兰的美术史上有三大画家,分别是17世纪的林布兰特、19世纪的梵高、20世纪的蒙德里安。在艺术史领域中,与那些充斥着闲情逸事的同行相比较,他的生活略显乏味,且只是被建筑师和设计师们所熟知。然而即便这样,蒙德里安一个敢于用艺术构建未来生活的人,对当代的抽象艺术和建筑设计远超了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在受到时代、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下,蒙德里安在不停探寻着自己的创作之路,于1919年发表《绘画中的新造型主义》开始了他的“新造型主义”的旅途。《百老汇爵士乐》作为晚期代表作之一,运用新造型主义的水平与垂直的线条结构,以及红黄蓝的明亮色彩组合成一个矩形的抽象的和谐画面。
一、格子的魅力——蒙德里安
在阿姆斯特丹,蒙德里安进入国立艺术学院求学,他在传统学院方式的学习中,夯实了它的绘画基础,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求学期间,蒙德里安明显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笔触肆意挥洒,对光影的把握往往成为了其绘画的亮点,开始构建属于自己风景画的风格。在接触梵高的作品之后,蒙德里安尝试改变画风,对创作有了开始有新的看法:眼见是否真实?在再现眼前的景色光影的同时,他的作品往往会给人以超乎画面景物之外的想象空间,这仿佛是为他后期创作的精神性追求埋下的伏笔。
随后在Domburg,蒙德里安接触了荷兰新印象派,开始开拓领域,进入突破时期即:改变了眼睛是所见真实的观点,转向真实是存在于表象之下的内在本质,是一种自然力量,与人类的感觉和思考是相互关联的。[1]在其母去世之后,绘画方式由写实转而追求精神世界。通神论的接受为蒙德里安指明了新的艺术方向:艺术不可拘泥于“表面的真实”的表达,而是要反映出事物纯粹的本质。[2]在巴黎期间,在由毕加索、莱歇等“立体派”作品给予了他新的启发,从写实起步,但简化色彩,保留物体的主要特征。像《灰树》保留了树的主体特征,色彩简化成黄灰青棕等几种中性色彩。他用自己的理解接受立体主义,但他发现立体主义只是表现体积,仍具有真实性,缺少统一与和谐,而他追求的是内在逻辑的发展,他的理想主义:从主观上来讲,艺术取决于我们个体观念,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看法。艺术不是一种撇开生活的情感表达,而是生活全部内容的表现。[3]在创作中,他相信“眼见的自然形式会蒙蔽真实的本质”因此不断追求简化物象。用几何图案式的语言来表现物体抽象真实的面貌,开始朝向了“纯粹造型”迈进。
早期作品仍旧有着立体派椭圆形,后期发展利用简化的抽象形式去延伸自然本质的景象。更以“新造型主义”来称它的几何抽象艺术的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与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系(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结合,象征自然本身与自然力量。”[4]也就是说通过水平与垂直来表现韵律美的同时,也表现一些社会现象。纽约前卫的新艺术、紧凑的生活节凑、热闹多样的休闲方式等等,也使得蒙德里安的作品看到明亮与高度创造性,黑色的线条被彩色线条或断续的彩色色块所取代,与纽约富有节奏的生活相呼应。《百老汇爵士乐》就在这个大都会的环境下诞生。
二、“听”——《百老汇爵士乐》
不知读者在观看这幅作品的时候是否有着这样的一种感受,轻松愉悦富有活力,明显的感受到节奏与韵律。绘画作品难道只能是和视觉相关么?从这幅画里明显的感受到了答案,他用点线面构成的棋盘式画面,从而传递出节奏感,利用造型艺术反映了音乐的实践性。音乐的节奏是规律的组合,作品中的节奏是点线面秩序性的组合,通过听觉和视觉在人的大脑形成了韵律反应,作者的精神通过作品传达出来。可见绘画作品也可成为了音乐的栖息所,作家给予音乐空间化的特征,使音乐视觉呈现的空间性与精神表达的时间性形成感官方面的冲击和张力。
《百老汇爵士乐》(1942-1943)是蒙德里安临终作品,很多人对蒙德里安作品的印象就是这幅画。画面的节奏感来源于长短不同的矩形方块,画面依然使用垂直与水平(直线与直角),只是使用了二十多年的黑色直线替换成了活泼明亮的黄色直线,大色块被小色块替代,主体但依旧是三原色。这种变化更加符合了爵士乐这个主题,也使我们更加联想到不夜城曼哈顿的绚丽景象,在点线交织的二维画面中,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流动的车流,路灯、车灯组织的光的线条、身边掠过的高楼闪烁的灯光。爵士乐和现代舞激起了蒙德里安的创作热情, 与纽约所给予蒙德里安的朝气蓬勃感受相一致,在这幅画中仿佛流动着强悍坚硬的黑人音乐, 强烈高昂的节奏, 展示狂烈的身体力量, 同时又不乏饱满的情感倾诉。
从纯粹视觉角度来分析《百老汇爵士乐》这幅作品,那么就不得不提《New York City 1》,若想理解前者要从后者开始分析。
蒙德里安于1942年夏季开始创作《百老汇爵士乐》。《New York City 1》每条红、黄、蓝都是实线,对线条和画面的掌握非常放松,不仅是对纽约生活体验的愉悦表达,更是对欢快心情的视觉再现,像他自己說的:“借由绘画基本元素的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而在《百老汇爵士乐》中,画面长短不一的矩形方块代表着纽约方格布局的街道,高耸的大楼。红蓝色块联想到霓虹灯炫动的彩带、方块的节奏性的排列带着爵士乐的节凑。每条实线以黄色为基调,每条线都是红、黄、蓝三个色块构成,并且穿插着灰色的阴影,这种覆盖产生了三维的视觉效果,同时给人舒畅轻松之感。其线条的穿插造就了红、黄、蓝三个线条不在同一平面上,而这种效果并非蒙德里安刻意追求,其根本目的是想要消除对三维空间的幻想,以便把他们都集中在画面的两个切实的维度里。[5]对比《New York City 1》与《百老汇爵士乐》,可以看出尽管三条线交织在一起但都有自己的独立结构。那么如何将独立结构融合到同一平面呢?在图通过线条长短与色彩的变量来改变视觉效果,换言之,黄色线条不再是一块矩形,而是各种色块间距离的变量。总的来说,黄色矩形为主,中间被数量多面积小的红蓝面积分散,通过间断与连续找到存在的规律。右边出现大色块,左变运用了小且多的色块来保持画面的平衡;三原色的色彩在大块的留白上因为补色残像的关系,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矩形,他们的大小尺寸各不相同,同时传递着空间在不断的运动,色彩不停变化,形成一个有节凑、活的群体,色块在视觉在收缩膨胀,带来一种具有空间比例的不断变化。
概括视觉对比分析,《百老汇爵士乐》中无限的线条转变为小色块,再组合形成双色组块,最后构成了色彩单元。从多个空间结构转换到平面,也是从多样到一致的转换。从整个过程来看,《百老汇爵士乐》有着自然孕育的过程,每一个色块都有其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秩序感,他通过几种几何形状以及色彩描述了生活与自然,深刻的表现了抽象不仅仅只是形式而是自然的本性。
三、结语
蒙德里安借用直线、直角,红、黄、蓝三原色这些绘画基本元素,简化自然形态,构成抽象的画面,同时也不断对艺术的追求与改变,画风从印象派到抽象派再到风格派,也无一不表明了“蒙德里安风格并不等于色块的拼接”。 与此同时,在鉴赏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背后的故事以及艺术哲学的诉求,更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下进行鉴赏。《百老汇爵士乐》的诞生也促进了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现代装饰、现代广告、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的发展,这是随着社会发展成为必然。蒙德里安的抽象,是自然的抽象,去寻找自然背后的规律与秩序,追求自然的真实。当今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如果大多数设计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能够理解抽象艺术,懂得抽象思维、并将抽象思维与抽象艺术相互渗透且能够创造抽象艺术,那么他们运用于发明创新之时,对我们的社会必然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2][5]安虞.蒙德里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何政广.蒙德里安几何抽象派大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