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楷淇
摘要:作为元代最受追捧的禅僧,中峰明本的书法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形成到晚期成熟的蜕变过程,他那些字里行间融入了禅理、禅悟的书法作品,在明代被称为“柳叶体”,且远传日本,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在元代,被后世尊为“赵体”的赵孟頫,左右了整个时代书法发展的走向,但作为赵孟頫禅门师傅的明本却丝毫没有受到其影响,这也使明本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据了极其特殊的地位。
关键词:书法 明本 鉴赏 “柳叶体”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15-02
明本(1263-1323)元代临济宗杨岐派僧人。浙江钱塘人氏,俗家姓孙。法号中峰,又号幻住道人。至治三年八月示寂,享寿六十一年。于天历二年(1329)加谥“智觉禅师”,塔号“法云”。元统二年(1334),追谥“普应国师”,敕赐广录三十卷收入大藏经。另有杂录三卷等遗世。嗣法者有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人。日僧古先印元、复庵宗己、无隐元晦等,亦入元嗣其法。大儒赵孟頫、冯海粟,高丽忠宣王王璋,丞相脱欢、别不花等人皆为明本的俗家弟子。
明本书法作品的真迹,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散佚现象,但其日本的嗣法弟子将明本不少真迹带回,现珍藏在日本,保存了大量的画像赞跋、手书等。田山方南的《禅宗墨迹》和芳贺幸四郎的《墨迹大观》基本收录了明本在日流传的真迹。目前在国内,明本的书法作品除一部分与弟子往来的信札保存完好外,如:《赵文敏与中峰一十帖附管夫人一帖》,其他散见于明清笔记,如:清代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三有《五大僧字卷》。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明本于至正四年(1344)所手书的《乔松疎秀七言诗轴》。此外,由于明本一生遍游江南,还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石刻,如:江苏句容天王寺碑、杭州云居圣水寺碑等,清嘉靖年间所编纂的《西天目祖山志》也大量收录了此类石刻。
一、明本的书法作品
明本的书法作品几乎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行书作品,多是以章草的笔法用于行书书写,受禅宗蔑视经典的风气影响,中正平和的楷体作品也流传极少。现按明本书法作品的书写内容,可分为五大主题:1.明本于传法自画像即顶相上的自赞;2.明本在其他人作品上的赞跋;3.法语书写;4.法号书写;5.尺牍作品。这五大创作主题贯穿了明本的一生,反映了明本书法由早期草创到晚期成熟的过程,因此本文对明本书法作品的鉴赏以时间为顺序,以五大主题的创作中流传较广泛、保存较完好的尺牍类作品为主要鉴赏对象。
(一)明本早期的书法作品
正如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劳悟达先生所言:“可用的资料仅容许我们勾画中峰明本书法大约最后十五年的发展概貌。”明本虽有早慧,但出家时已经二十五岁了,其后一直在高峰坐下学习,如若不是在在近四十岁时通过赵孟頫而名动天下,其人包括其作品恐怕都要被历史埋没。因此,明本的早期作品是以明本在成名至圆寂这段时间为界限的,大致为明本四十岁至五十岁间,按着这条时间线索来搜索明本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重修吴门幻住庵记》和《致大友贞宗领主礼》。按照《天目中峰和尚广录》的记载,吴门幻住庵建于明本四十岁时,作为云游途中说法的短暂居所,明本在当地富商的帮助下建立了庵堂,并在离去后留下了弟子,明本离去后的尺牍,不仅是弟子们的留念和禅悟对象,而且还是帮助弟子沟通维系当地施主的纽带。因此,出于这种目的,我们在欣赏这幅书法作品时,可以体会到某些世俗的情感。《重修吴门幻住庵记》并不是明本的作品,而是一部仿作,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探一二。这篇仿作从整体上来看,字体狭窄细长,拉伸感十足,行笔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没有停顿,每一个字都干净整洁没有多于的赘饰和繁复的表现技法,且作为一篇行草作品,字与字之间的间隔包括字体的大小都十分匀称,这些合乎正常规律的点出现在不尊法度的禅僧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当然从单个字体上来看,笔划粗壮,与细瘦的字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且这些粗壮的笔划竟可以延长,不禁让人想起同样是以粗笔划著称的苏东坡,东坡字肥粗而紧凑,而明本的延长风格将瘦与粗对立统一起来,将笔划的富于变化与篇章均衡融为一体,都深刻的体现了禅宗的“不二法门”。《致大友贞宗领主礼》,是明本在四十七岁时对资助自己的日本大藩主大友贞宗即后来的直庵和尚表示感谢的书信,涉及正式场合所以是一篇行楷,在某些地方,几个字连成一片让人无法分割单个欣赏。《重修吴门幻住庵记》中已经表现出的某些特点在这篇作品中继续保留并被发扬,如笔划已经不再拘泥于变化而是随心所欲,往往上一个字是写到一半就开始控笔留白,下一个字不仅没有留白,反而是笔法复杂,甚至一半的笔划都是由回笔写成。这样的随心书写也表现出明本对书写力道的细微把控,如明本在作品中对走之底这一偏旁的书写。不管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走之底这一偏旁写得细瘦歪斜在字的整体中留下巨大的空白,但将字体放大又会发现,走之底的每一入笔都及其粗壮,走笔却细若游丝,下笔的力道在这一瞬间变化不一。至此明本的风格在其创作早期开始形成并确立,并不断酝酿发展最终迎来晚期的成熟。
(二)明本晚期的书法作品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明本书法的早期风格即:布局匀称、字形瘦长、粗细笔划对立统一。明本晚期到最后“柳叶书”的成熟便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被日本尊为国宝的《致僧济札》可以看做是明本的圆寂前的作品。虽然这封信札的对象到底是何人尚无定论,但其大致的时间可以断定为1320-1323年之间(明本圆寂于1323年)。欣赏这幅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断头”这三个字,“断头”源自《梵罔经》指犯杀头重罪者虽有佛法亦不可救,禅门中的“不断头”指对公案话头持之以恒的参悟,是对后学勇猛精进的期望。因此在这篇书法作品中“不断头”三个字写得气势非凡,断字的最后一笔拉的极长,却并不歪斜,像箭头一样直指头字,又仿佛巨灵开山一般,压得头字的两个横划两头向下弯曲成一个弧形,這三个字深刻体现了明本所提倡的坐禅如对生死大敌需猛地扫空一切的勇猛精神。除这三个字较为独立外,其他行的字紧密相连,章法凝练绵密,尤其是第十三行连成一片几乎无法辨认。这种的突出核心思想“不断头”,其他内容扎堆一块的风格,看似杂乱实则乱中有法,这些字并非简单的堆叠而是精心安排的,如最紧密的第十三行,“天、话、计、须”这四个字,以天字为排列中心,下一个字话中间的一横向左外斜,紧随其后的计字同样在中间一横处向右倾斜,须字开头的横划又恢复向左倾斜,这样的布局仿佛一个之字形又像一个“S”形,不禁让人联想起细长的柳树叶在风中起伏摆动的样子,使布局充满了活泼生动的气息。这种结构并不是字体的倾斜而是笔划的刻意为之,又涉及到明本书法的另一特点,字的抽象性。明本在这篇书法作品中的字既有早期粗细笔划对立统一的特点,又将此特点扩大至整个字的结构中去,左右或者上下的偏旁组合往往是一边笔划细小,一边粗硬肥大,且结构之间空隙很大,有时让人分不清是两个字还是一个字。由此可以总结出明本晚期的风格特点是:紧凑绵密的篇章布局,富有动感的排列组合以及随心所欲的书写方式。
二、明本书法的影响
明本的书法在当世及后世得到书画家的普遍认可,元代著名高僧笑隐大·禅师《题中峰和尚墨迹》曰:“瓶泻云兴诸佛机,不堪把玩涕交挥。仍愁玉匣诛龙剑,穿屋终随霹雳飞。”(《笑隐·禅师语录》卷之三)。明代陈继儒在《书画史》中称明本“书类柳叶,虽未入格,亦自是一家。”明顾起元称明本书法的特点是“观其结体清森,运机奇拔。既嵯峩而有骨,复散朗以多姿。”孙过廷也曾表达过:“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的赞叹(《孙过廷书谱笺证》)从以上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明本书法融入禅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特点。当时的元代书法界被赵孟頫的复古学魏晋的风潮所笼罩,追求典雅整洁,极富文人气息,而明本能在这种风气中独树一帆,张扬个性不仅使禅宗艺术大放光彩,还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甚至其风格远播日本直接影响到日式和风书法的形成,在东亚的某些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日]芳贺幸四郎.墨迹大观[M].求龙堂,1977.具体地址不详.
[2]韩天雍.禅宗墨迹[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