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共同特征

2019-06-14 09:02徐嘉慕德春
艺术评鉴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

徐嘉 慕德春

摘要:绘画是人类彼此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之一,是儿童和原始人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原始人作为人类发展的幼儿时期,在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儿童具有同等水平或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原始人绘画与儿童绘画有着共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的分析,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

关键词:原始绘画   儿童绘画   思维方式   绘画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40-02

英国著名的诗人珀西·比希·雪莱说过:“野蛮人之于历史年代,犹如儿童之于人生岁月”①。所以原始人绘画与儿童绘画有着共同的特征。以下通过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的分析,来阐述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共同特征。

一、模仿特征

学术界假设了多种原始艺术的发生动机,例如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情感交流说、巫术说等。模仿说是这些学说中诞生较早的一种理论,在古希腊时期的克赛洛芬尼就提出了关于模仿的观点,他认为神的形象是人根据自己本身的样子仿照出来的,雕塑中的动物形象也是对某种动物外形的模仿。无论是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古老的原始岩画,在绘画造型上都可以看出是对人、动物的模仿,或是对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的记录。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大部分绘画只勾勒出粗拙的轮廓,到了中后期,尤其是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马格德林文化时期,壁画中的动物造型逐渐精确,表现手法也日益丰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就是马格德林文化时期所创造的,洞窟中大部分岩画描绘的是各种狩猎的动物,如野牛、野羊、鹿等,原始人通过写实手法模仿不同动物的各种形态,并利用矿物质颜料表现动物的透视和体积感,表现出生动而逼真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中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中,陶罐、陶盆上的各种纹饰也是一种模仿的表现,动物纹是对动物的模仿,波浪纹是对水波的模仿,还有人物纹、植物纹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这种以模仿为主的原始绘画是原始人内心表达的语言符号,是原始绘画的主要特征。

幼儿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程度与人类初期的原始人认知发展程度相同,模仿同样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学习方式之一,模仿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儿童绘画也具有原始绘画相同的模仿特征。一个月前后的新生儿就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到了10个月之后便能模仿成人的动作和语言,可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与儿童模仿语言和行为一样,他们在绘画上也是由模仿开始的。例如在画房子的时候,儿童会根据平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房子来进行模仿描绘,但儿童的模仿并非一味的机械式照搬,他们是凭印象画画。到了前图示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进入了符号表征阶段,对于观察的事物有自己象征印象,所以儿童绘画会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臆造,对于印象深刻的部位还会进行夸张处理。儿童绘画中的“模仿”是原始的、自由的,他们用感官去感知和领会这个世界,再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经历、想法和见识表现出来,这就是儿童绘画中的模仿特征。

二、游戏特征

游戏,是原始人生存以外的活动,而对于儿童来说,每时每刻的活动都可能是一场游戏。游戏作为艺术产生的动机之一,它的存在是为了强调艺术的无功利性。在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柏拉图,他发现了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到了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自由游戏”的概念,随后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②。游戏说理论认为模仿只是人类思维形式中的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作为人类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力。在人类模仿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本能冲动,就是游戏。游戏说理论揭示了:从审美冲动到游戏到艺术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但德国学者谷鲁斯并不完全同意“过剩精力”这个说法,他认为“游戏是有隐含的实用目的”③,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中国马家窑类型中的舞蹈纹陶盆,绘有15人分三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这些舞蹈,无论是因宗教崇拜中的祭祀,还是精力过剩下的娱乐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的游戏行为。舞蹈的场景和画面以及当时愉悦情绪,这种情感上的冲动让原始人活动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绘画便成为他们记录和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艺术和游戏都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令人愉悦的。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得知:“游戏是儿童一个自由的活动领域”。游戏对于儿童就相当于工作对于成人,游戏是儿童学习、交友、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手段,而绘画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场快乐的游戏。不过儿童绘画并不像原始绘画那样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儿童的绘画是自由的,这是他的游戏,是自我情感的表达。儿童在作画时,就像是在玩一场游戏,他们会通过绘画去交流,用绘画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同时也表现当时的情绪以及自己的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程度。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让儿童更大程度地表达儿童真正的想法和情感。

三、泛灵心理特征

游戏造成了绘画的行为,而泛灵心理则在艺术创造思维的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所谓泛灵心理就是认为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也就是泛灵论,又叫万物有灵论。人类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在于人类自身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始终是渺小的,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因此在强烈的生存欲望的驱使下,古人类只有企图用精神力量去改造大自然。

原始巫术和原始图腾,以及原始宗教可以说是从泛灵信仰开始的,目前所了解的大部分原始艺术,都可以看到泛灵信仰的痕迹。在文明时代到来之前,原始人几乎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当时的原始艺术作品基本上反映的是狩猎巫术和生殖巫术的内容。例如法国尼奥洞窟里的野牛岩画,有的野牛身上绘有红色矢状的记号,有的野牛旁绘有不同排列的圆点和圆圈,还有一些棒状物体,这些符号可能狩猎巫术的体现,表现出原始人企图捕捉到野牛的愿望。同在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崖壁画中,“中国马”是最引人注目的绘画作品,体型类似中国的蒙古马,所绘的马的腹部浑圆鼓起,正处于怀孕期间,或许这正是原始人类祈求增殖的一种巫术行为。

原始人的泛灵信仰可以说是他们艺术创造的思维源泉,而儿童在某一阶段也是具有泛灵心理的。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孩子会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感觉的东西,但儿童的泛灵心理与原始人类的泛灵心理不同,儿童的泛灵心理只是暂时的,这是由于儿童在此时期思维时具体的、主观的,缺乏必要的知识,并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认识不全,逻辑关系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泛灵心理便逐渐减少,但是,泛灵心理在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在儿童绘画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有的孩子画笔下长了腿的房子,这样就可以想去哪住就去哪住;还有的孩子画了会飞会讲故事的公主床;会微笑会哭的气球,等等。想象力是孩子开放思想、活跃思维、释放情感的通道,正确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才能让他们自由的发挥想象,在绘画中展现惊人的创造能力。

四、结语

儿童绘画中体现的思维方式与原始绘画中的思维方式既相似又不同,这是因为儿童与古人类所处社会环境以及需求的不同。总的来说,原始人在绘画创作时,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生存条件为创作灵感,但儿童绘画更多是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通过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特性的比较,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有助于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这一时期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开展儿童绘画活动,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

注釋:

①[英]珀西·比希·雪莱:《为诗辨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刘若端,曹葆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刑培明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谈运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改造传统出版产业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创新思维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