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军
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意大利,面对意众议长“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发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答得斩钉截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无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与生动写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党员干部的谆谆教导与殷切希望,即为官从政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时刻持有“无我”的清醒清白,同时坚守“有我”的责任与担当。
当官发财“无我”,但为民造福必须“有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出来做官,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逍遥做官,一种是踏实做事。我想谁叫你是共产党员呢?既如此,就不能做官,就必须做事。由此,做官固然可以视作一种理想与抱负,却绝对不是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是为着更好地做事,为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尤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当官、发财,从来两道”,愈发说明党员干部不能以官自居,而要以“无我”的心态去做官,以“有我”的姿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荣誉美名“无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尽管今天我们已经较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就此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中国梦终究难免成为黄粱一梦。对此,作为“关键少数”,党员干部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同时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视荣誉美名为身外之物,视跑好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为重中之重,不跑好不行,非跑好不可。
庸怠懶散“无我”,但求兢兢业业“有我”。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蓝图,接下来尤为需要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刻也不停息地干。不得不承认,“压力山大”之下,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前怕狼后怕虎”,或观望等待,或犹豫徘徊,乃至“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对此,织紧织密让“优者上、庸者让、劣者汰”制度监督笼子的同时,党员干部务必反躬自省,深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进而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气神投入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之中,不断彰显共产党人、人民公仆应有的政治本色,发挥应该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奸犯科“无我”,但留清气清正“有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党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大危险”是严峻的、尖锐的,要求党员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在反腐败斗争中甘做革命军中马前卒,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拒腐蚀、永不沾。然而也得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段时期以来,一旦党员干部心理失衡、防线失守,就有可能遭遇“被围猎”、“温水煮青蛙”等各种乱象,进而同流合污,每况愈下,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由此,要想始终清正廉洁,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时刻明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应该“有我”,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坚决做到“无我”。
概而言之,党员干部的“无我”代表着大公无私、默默奉献、勇于牺牲,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入党干什么,当官做什么;党员干部的“有我”谕示“为官避事平生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身为党员干部,就应该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确保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无我”与“有我”如同一币两面,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实践路径,又画出了清晰的红线和底线。大道至简。党员干部唯有把握好“无我”与“有我”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日臻完善,成为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成为有利于党的事业、有益于人民福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