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
〔摘 要〕中国画的意境思想变化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中国画的“道贯万象”意境类型;第二个是受西方影响下的当代的“类之想象”意境类型。
〔关键词〕意境;中国画;古代;现代
一、古代中国画意境思想
中国的意境理论其哲学的根基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大宇宙生命理论,其结构是象、气、道的升华而融合的动态审美。其实“意境”并不是一种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只不过是创造和发生“意境”的方式,它是由特定的艺术形象加上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丰富的联想与幻想的总和。在中国的艺术中,特别是在中国画中,“意境”是绘画的灵魂,是“景”与“情”的结合,画“景”就是画“情”。中国艺术中的山水画,不单是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对照写实,当然写实很重要,只不过在古代中国画,人们更看重内在,“意境”是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与景结合。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到的六法中“气韵生动”就是一种内在“意境”的表现,其中的“气”乃是东方大宇宙生命理论中的本质,是创作的本源,气即是“万物”“万象”“万态”,其生机活力、生命內涵,由此相互联系,由直觉入心觉,“气韵”代表着东方宇宙生命中的生机活力,生命的节奏与韵律,万物深层中的聚散,潜显、动静之能,但在这其中,“气韵”更重在人物的精神状态,而展现出给人一种的传统艺术创造与意境创造的极致。如何将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仁”学,还有佛学的“真如境界”融入中国画意境之中,这也是当时人们的艺术追求,而道德本体、自然本体,心灵本体,也得到了当时绘画家们的崇拜。古代中国画家也在物态美、物情美、物理美之间进行着自由的“畅神”。自然之道与古代绘画家的人格、审美个性在这种自由的“畅神”结合中,让当时的人们也看到了其艺术作品不同的效果和影响。从宗炳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与“澄怀观道”,谢赫的“取之象外”“气韵生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家的这种意境思想是“化景物为情思”,他们重视是“比兴”,而不是西方的“模仿”。这种意境的思想不同于西方的传统现实主义,它是一种东方独特的艺术真实论。致使这一意境思想在当时发挥着辉煌夺目的理论光辉。
(一)儒、道、佛对古代中国画意境思想的影响
(1)儒家对古代中国画意境思想的影响
儒家之道认同的优秀艺术作品往往表现与大构成深层意境美时,宇宙生命本体作道德理论内涵方面的执着追求。有人称这为道德崇拜,这也是人的道德精神的高扬。儒家思想介入古代中国画意境创作时,这种意境的表达往往会出现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的理想。无论是观山、观水、观人,均于道。追求自强不息,这便是儒家之道与古代中国画在创造意境时的一种非常突出的特征。在儒家的思想影响下,古代中国画意境其实并不注重“美”,而更注重“品”,而这种“品”与“美”的意境结合,可以达到一种更高的绘画境界“形神合一”“妙造自然”。
(2)道家对古代中国意境思想的影响
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认同的优秀传统艺术作品构成深层意境美时,往往表现对人与自然归一的审美境界的探求,即表现为对大宇宙生命中的自然本体的深层体悟。而这种体悟,即是自然本体的崇拜。将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融合古代中国画的意境思想,让作品表现出“不昧以复其初”的变化,更是表达一种返璞归真、以自然为法的生命情趣以及超离人为羁绊的自由创造精神。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的“澄怀味象”,就是描绘古代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其表达的就是人要与自然之道合一。
(3)佛家对古代中国画意境思想的影响
佛家之“道”认同的优秀传统作品的深层意境美与儒家的“比德”、道家的“物化”的倾向不同,它具有由直觉顿悟造成的对宇宙人生作超距离圆融观照的审美倾向,即在静观万象中穿越社会、自然乃至逻辑思维的束缚,破二执,断二取,由空观达于圆觉,明心见性,实现以主观心灵为本体的超越,获取一种刹那中见永恒的人生体悟。静动结合就是禅境的表现,将生活中的画面定格作静观,融入到古代中国画意境当中,二者意境相合,所创造出的绘画作品,这也就是所谓的画中有禅,画中之禅境。
二、现代中国画意境思想
绘画作品中,艺术形象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在作者和观众的脑中才能联想出来。现代中国画意境虽还保留着传统的古代意境思想,但在这其中,意境的思想开始有了“创新”(这个“创新”并非由传承而加以改变的创新,而是新开辟了新的道路的创新。)儒、道、佛意境思想的融入逐渐减弱。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绘画的追求和崇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中国画的意境思想不再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仁”学,还有佛学的“真如境界”的思想融入中国画意境之中为主流。如果把古代中国画的意境思想看作为一种象征性意境的类型,那如今现代的中国画意境思想就转为了一种写实的类型。其实古代中国画意境更重视的是一种“基于意象的思考”,它是与西方的“形象”不同的,但是,由于西方绘画的介入,让现代中国画意境思想产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就是由“道贯万象”变成了“类之想象”。其实这种“类之想象”便是意境中的“境生于象外”,追求的是绘画中典型之美。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
(一)现代中国画意境思想中缺少的“悟”
中国画古代的画家创作作品时,需经过“写实”“传神”而再到“妙悟”创作一个完美的作品。然而到了现代的中国画创作时,“妙悟”的这一过程越来越不明显,反而在逐渐地消失。“妙悟”一词正是体现了佛道思想的融汇。顾恺之在论述人物画技巧时指出:“不若悟对之通神也。”禅道惟在妙悟,画道亦在妙悟。可以看出佛家思想对中国画的重要性。由于西方文化的交融,现代中国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知是无人再能达到“妙悟”这一境界,还是西方的绘画意境思想更贴近时代,现代的中国画而变得像西方的装饰画一样,没有了生命和感情,只有少一部分人创作时能真正的能领悟到“妙悟”。在西方道、儒、佛并不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逐渐变弱,人们不再重视宗教文化,这样使得现代的中国画的意境思想逐渐在向西方画的意境思想靠拢。中国画意境思想反而变得不再“中国”。少了“妙悟”这一境界,中国画的意境思想跟西方的绘画意境思想就无他别。中国画跟西方的绘画同样有着“写实”“传神”的意境,但是中国画“意境”之高深,也是因为“妙悟”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中国画中的“意境”并不是西方绘画中的“顿悟”,而西方绘画注重的是描绘物体,从而写实,中国画也重视“写实”,但中国画“意境”的思想上更是体现了“道”和“生命”的存在。
(二)现代中国画意境思想中缺失的“写意”
写意之妙,妙在有道。“道”是中国艺术中的本源,也是中国画的灵魂。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以意表形,以形写形,中国画中的写意画之所以能在世界经久不衰,是因为中国画跟中国的人文关怀、中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写意”一词是中国美术理论中独有的,但是“写意”的内容和精神是世界艺术中普遍的。如今,中国画意境思想的表现却是在西方的绘画意境思想之上而体现的,现代中国画意境思想中的“写意”已经很少能看见“中国化”。“写意”不光是停留在表面的画法,更应该是体现精神内涵的外化。从“形而上”的造型,自由过渡,艺术家不应再表现主客观,无限夸大自由,削弱了客观因素中滋养和磨砺,绘画内容苍白空泛,这正是现代西方绘画意境思想的主要表现,也是现代中国画中普遍存在的意境思想。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不光是自由的表现,而是自由加制约,真情流露,有感而发,是主客观的统一,绝不是脑子里完全凭空生发的“意”。现代的中国画中很多貌似写意,其实内核却是写实,根本没没有达到很高的境地,这种情况延续下去,中国画的特色就会消失不见。“写意”不仅是工具、方法、技能的表现,更是一种中国画意境思想上的体现,用心感悟自然,表现自然。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4(12)p174
[2]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4(12)p179
[3]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M].1994(12)p183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M].2009(1)p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