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2019-06-13 00:37王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愉悦感个体教学活动

王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但很少有人追问: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怎么办?事实上,并非每个学生对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随时保持兴趣。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对学习内容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应该怎么办?

这就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兴趣之外仍然愿意学习?对此,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层面找到答案:在兴趣之外,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获得愉悦、顺应学生社会性本能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生有哪些需求、学生如何获得愉悦、学生的社会性有哪些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从低到高的5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既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也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学校开展自然灾害自救教学和演习时,那些对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有足够认识的学生表现得更投入、更主动,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是: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可以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挖掘其中的需求性。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需求满足的角度引入知识教学。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需求性之外,教师还可以从教学活动和学生体验的需求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实现和自身价值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体验;在练习时利用小步子原则让每名学生都感到认知进步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享有学习的获得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按照休谟道德愉悦感理论,学习本身也可以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并非浅层次的感官愉悦,而是由于自身与他人、自己与公共准则的情感共鸣而产生的愉悦感。在学校教学中,自身与他人的情感共鸣既包括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如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等,也包括学生获得他人的赞同和认可,如观点的认可和能力的认可等。例如,学生在教学中通过分享自己对于知识学习的观点方法而和同学、老师产生交流,通过对课堂内容的练习和解读与教材发生联系等,都是学生和他人发生情感共鸣的方式。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由于某个观点或做法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赞赏,也使得他們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有了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愉悦感。与公共准则的“共鸣”则指学生价值观念与社会评价准则保持一致。例如,学生有时会感到背诵学习枯燥痛苦,但通过一些电视节目中的“脑力榜样”,让他们认可“记忆是一种很酷的技能”,就可以让学生在背诵时超越枯燥感受愉悦,进而主动学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心理学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角色是社会对特定个体行为的期待。个体在满足这种期待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从群体性来说,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期待自己被认同的。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予以关注,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社会行为期待得到了满足,使其愿意主动学习。从社会性上来说,个体总是希望自己成为群体焦点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让他们都有发言权、议事权、管理权,进而让学生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学习活动。

猜你喜欢
愉悦感个体教学活动
找到工作的愉悦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