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容军 张进城
湖北省黄石市爱康医院 435000
脑瘫是一种由大脑发育受影响所致的脑损伤综合征,疾病为非进行性脑损伤,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疾病发病率在1.8%~4.0%,患儿临床表现多以姿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为主,同时还伴有智力障碍,行为、言语、听觉异常、精神发育迟滞等多种不同程度障碍[1]。若不及时治疗不仅给患儿、家属造成痛苦,还会影响患儿今后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治疗疾病得到临床关注,目前临床对脑瘫患儿尚无特效药可行治疗,仍以康复治疗为主[2]。但部分患儿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临床提出联合治疗,近些年随着临床中医治疗广泛应用,发现其中针灸在康复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故本文观察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以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40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79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8个月~7岁,平均年龄(3.7±0.8)岁,疾病类型:手足徐动型4例、弛缓型5例、痉挛型31例;对照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7个月~7岁,平均年龄(3.6±0.7)岁,疾病类型:手足徐动型4例、弛缓型4例、痉挛型31例。两组患儿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脑瘫,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运动障碍,施针部位无皮肤感染或破损,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经检查存在继发性癫痫,存在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临床资料不全,治疗依从性差、有发热现象,治疗期间自愿退出试验。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康复治疗(bobath 疗法),包括:坐位训练(体位转换、坐位平衡等)、竖头训练(抱球法、三角垫法等)、站立训练(骨盆控制、姿势转换等)、翻身训练(手足协调、全身伸展、躯干回旋、单臂支撑等)、爬行训练(平衡反应、骨盆分离、下肢交互运动)、行走训练(静、动态平衡、步幅、交叉步态抑制等);2次/d,每周治疗5d,休息2d,训练时间为40min左右,治疗时间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头针:穴位选用顶颞前斜线、四神聪、顶旁1 线、智三针、顶中线、颞三针、顶旁2线,注意手足徐动型不留针、痉挛型禁强刺激;体针:根据患儿疾病不同类型取穴,弛缓型:取足三里、血海、肩三针、手三里、命门,手握无力者加三间、液门,手腕下垂者加阳池、后溪,下肢膝软者加膝眼、绝骨、申脉;痉挛型:外关、太冲、曲池透少海、环跳、天宗、肩髃、承山、风市、阴陵泉透阴陵泉;手足徐动型:合谷、三阴交、百会、曲池、消颤、风池、外关、太冲、阳陵泉。操作:常规消毒施针皮肤,取上述穴位7~8个,选择0.35mm×25mm的毫针进行针刺,进针后快速提插捻转,得气后接电针仪(型号SDZ- Ⅱ型),采用疏密波,将仪器上输出连接同一条神经支配肌肉的两根腧穴上,接通电源,强度以患儿肌肉轻度收缩且耐受为宜,后可逐渐加大,针灸时间为 30min, 1 次/d,以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0d,治疗时间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评估不同治疗方式患儿恢复情况,组间对比两组疗效差异,门诊随访1年以粗大运动功能表(GMFM)、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比较治疗前、后患儿运动能力、生活能力评分差异。
1.5 评价标准 (1)GMFM[3]:对患儿跪与坐位、翻身与卧位、跑跳、行走、站立5个功能区、88项进行评分,每项按完成程度分为0~3分,其中跪与坐位(39分)、翻身与卧位(51分)、跑跳、行走、站立(72分),总分162分,分数越高运动能力恢复越好。(2)ADL:对患儿床上运动、进食动作、排便动作等8方面,55项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3)疗效评估[4]:显著治愈:随访期间协调功能、运动发育、原始反射、关节活动度、肌力等较正常同龄儿童接近;改善:经治疗患儿随访期运动发育、原始反射、肌力、协调功能等方面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无效:患儿肌力、协调功能、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等指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治疗率=(显著治愈+改善)/总例数× 100%。
2.1 脑瘫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4.6%(χ2=5.904,P<0.05),见表1。
表1 脑瘫治疗效果比较(n)
2.2 相关指标评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ADL、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相关指标评分情况分)
脑瘫是一种脑组织发育不全所致疾病,小儿多于出生后1个月脑损伤引发,疾病可造成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对患儿今后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均会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有关脑瘫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与孕期感染、早产、窒息等因素有关。如何改善患儿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是目前临床治疗关注点,早期康复治疗主要以运动疗法为主,在改善患儿症状上取得良好成效,但近些年随着临床医疗水平进步,有学者提出通过联合治疗,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更好康复。
本次对照组治疗率为84.6%,结果表明脑瘫行运动疗法后,症状得到改善,分析原因bobath 疗法能根据患儿障碍部位、类型、特点等给予个体化合理运动、异常姿势反射抑制指导,循序渐进利用平衡反射、自发性姿势反射等特点促患儿逐渐形成运动感觉、正常姿势,有效控制异常运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5]。本文中观察组治疗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4.6%(P<0.05),结果提示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能有效促进患儿康复。针刺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主要治疗手段,在康复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中医认识脑瘫运动障碍可归于五迟、五软范畴,为肝肾脾虚、先天禀赋不足、淤血内阻所致,临床治疗原则以活血通络、补脾益肾等为主,针灸临床具有通经舒络、活血行气等效果[6]。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ADL、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康复治疗配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运动障碍,患儿生活能力恢复较好。李岑等学者研究中小儿脑瘫者以康复训练、针灸联合治疗后GMFM评分为(156.18±1.71)分,高于功能康复训练的(121.18±9.71)分,与本文结果相符[7]。分析原因本次针灸治疗除了以头针改善脑部局部血供、减轻神经损伤,刺激脑部神经,重建神经元网络、脑功能代谢,同时行以阳明经穴为主穴的体针,不仅能改善肌张力,促患儿运动能力恢复,还能调节阴阳、调理气血,有效促全身气血贯通[8]。
综上所述,临床以康复治疗、针灸治疗配合用于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者治疗,患儿疗效理想,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