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2019-06-12 11:47袁卓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实践

袁卓

【摘 要】 民俗艺术是我国艺术花园里盛开的奇葩,她带着泥土的芬芳,以朴素的姿态,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相传。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地域间广泛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则促进了艺术的融合,同时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民俗艺术的熏陶下更加热爱我国的民俗文化,从而迸发奇异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 民俗艺术;美术教学;实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而地域间广泛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则促进了艺术的融合,这样就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空间。

一、民俗艺术解读

我国古书《礼记》中如是说:"礼从宜,事从俗"。查文献资料,就民俗艺术本身来说,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众艺术”和“民间技艺”等,张道一先生曾在《美术长短录》一书中从艺术学的角度,依据作品的性质、多寡与主次对民俗艺术作出了明确的分类:

1. 年画花纸(包括在春节张贴的喜庆故事画、吉祥寓意画、风俗画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墙纸、喜庆包装纸等);

2. 门神纸马(包括在春节张贴大门上的门神,居室房门上的吉祥画和民间各类木版神像、祖师像等);

3. 剪纸皮影(包括剪纸的窗花、喜花、门笺、鞋花、枕顶花和各路皮影);

4. 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砖陶等用品);

5. 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6. 印染织绣(包括蓝印花布、刺绣、桃花、织锦等);

7. 编结扎制(包括竹编、柳编和花灯、风筝和纸扎等);

8. 儿童玩具(包括泥、陶、竹、木、布、纸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种玩具);

9. 其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蕴涵了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南方苗族刺繡似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蒙古长调、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印染等民俗艺术丰富了艺术之内涵,拓展了艺术之外延,生生不息、世代流传。

二、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国小学美术教材不论是人教版或是湘版,处处可循民俗艺术的踪迹。教师要与课程一同成长,就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校本教材中,将内涵丰富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渗透,收集整理符合本地区的民俗艺术文化现象,将其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呈现,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本地民俗艺术及其资源优势

多姿多彩的巴渝民间美术上承巴蜀文化、下启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人文根基。淳深宏富、神奇动人,表现出独特神韵,富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是巴人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三峡艺术长廊中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芳香并显现出十分诱人的艺术魅力。巴渝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的情感创作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民间艺术品,如:挑花、刺绣、剪纸、印染、雕刻、装饰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形象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构图丰满、对称,材质朴素,把心灵、情感、魂魄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中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民间艺术,定会使人崇拜、敬仰并不禁啧啧称赞。年画、竹帘画、蓝印花布、皮灯影、竹编、草编、扇画、雕刻、绘画等手工艺品,营建出自然、细美、朴实、生动的艺术形象,色彩明度高,清明、柔和,构图丰富的融融之美,高唱着民间美术愉悦的美感,令人 “一见倾心”。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巴渝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艺术学科的人文性。当扛着扁担、走街串巷、上下码头帮助人们挑担、搬运东西的“棒棒军"在课堂中走进学生的视线;当代代传承的打糍粑、品咂酒、弹道琴、演傩戏、写楹联等民间习俗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久负盛名的白鹤梁题刻、大足石刻、綦江版画、民间蜡染、川剧变脸、民间玩具、节庆文化等民俗艺术走进校园,将民俗艺术与我们的美术教学相融合可谓天独厚!

(二)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美术教材中适用民俗艺术于课程中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尤其是在美术创作课程中特别突出。其次是设计探索类课程与欣赏评述类课程。

《课标》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民俗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注定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 民俗艺术为美术校本课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纸造型单元我们可结合本地实际,将老人们缝制的布猴子、婴儿鞋帽,还有春节特有的“舞龙”、“舞狮”等,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和触摸。在绘画、写日记、唱儿歌等学习中,孩子们相互分享本地儿歌,如:“你一我一、一休哥;你二我二、王小二;你三我三、爬雪山……”“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愉快的游戏场景清晰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只需信手拈来就能够将欢快场面跃然纸上,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愉悦了学生心情,减小了创作压力,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辅助教学,学生就能够更便捷地了解到家乡的乃至全国的、世界的优秀民俗艺术,使学生在广泛的民族文化中汲取不同的营养,获得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2. 民俗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帮助学生重塑价值取向

在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在过所谓的“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氛围的大肆渲染下,孩子们的审美及其价值取向产生了偏差,以致于冷落中国节日、重视过外国的节日,甚至还有很多孩子把一些国外的节日误认为是中国的节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学生盲目地追随外国文化,进而导致亲睐洋快餐、不爱穿校服、引发“韩流”、崇拜并模仿暴力场面制造祸端等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让民俗艺术走进学生心灵,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对本土的文化、民族民间的文化的重视已经提上新的日程。我们致力于建构健康而又环保的民俗生活新模式。如:倡导“简朴而舒适的生活”“适度消费”“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那些原本打算丢弃的塑料瓶、纸盘子、塑料包装盒等,通过民俗工艺品制作、民俗题材绘画创作等不同形式,变废为宝,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构建一种与自然界相生相谐、有利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模式,共同创建文化生态和谐学校。让学生通过热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民俗艺术,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3. 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

在记忆画教学中,笔者曾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的生动材料,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他们的作品出乎意料:有表现扭秧歌的,有表现太极拳健身的,还有遛鸟的,更有表现乡下制作榨菜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学生画出了乡村娶媳妇在自家小院摆酒席的复杂场景,还有学生画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情景。

在纸条穿编和盘泥条的教学中,我把街上买来的塑料细绳编结的金鱼和民间艺人用新鲜的草编结的蚱蜢、蜻蜓等昆虫的工艺品带到课堂展示给学生,学生就凭着儿童特有的创造精神,结合自己美术学习的经验完成了立体的编结工艺品,如茶杯、挂饰鱼、蝴蝶等,突破了本課的难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用心去浇灌,每一位教师都会收获惊喜,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艺术的生存状态、关注民俗艺术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作用,使民俗艺术在孩子们的兴趣中沐浴、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徜徉。

4. 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促进教师成长

一位教师在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探讨时提出:“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有许多课程不便于操作,如:制作浮雕学生没有石膏,就连老师都找不到这样的东西,怎么办?”,我提醒大家美术教材中有蔬果造型,于是大家很快想到,在生活中有这么多的蔬菜、水果,其中土豆、萝卜等非常容易找到且十分好雕刻成型。再加上很多地方有祭祀的习俗,自然就会有很多佛像以及菩萨等圆雕,还有老房子柱子下面就有石质浮雕,当然还有很多的碑刻以及各种民间石磉墩雕刻艺术等,足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此类课程的操作。

由此我想到:纸扎狮头、竹编与布艺相结合的春节“舞龙”;民间剪纸、雕花艺术;纳鞋底等民间刺绣艺术;民居建筑艺术;民间墓室雕刻艺术;民间窗花雕刻艺术;民间编结箩筐、鸡栏、钓鱼用竹兜、簸箕等民间竹编艺术;老式木床上精美的镂空木雕艺术、特色儿童玩具艺术等这样一些民俗艺术作品,为学生学习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等知识,剪纸、泥塑、欣赏、工艺制作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美术教师提供了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渊源、研究民俗艺术如何人促进学生的创作、研究如何能够把民俗艺术服务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于精神需求等诸多课题的广阔空间。

民俗艺术是我国艺术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她带着泥土的芬芳,以朴素的姿态,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相传。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研究民俗艺术,是我们创设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良好途径。

现代教学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每一步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动态的、发展的,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未知的不可预测性,它体现着教师的综合教学才能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合作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抓住各种生成性动态因素,利用各地区优秀的民俗艺术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和友好合作的氛围中去获得美术知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延续美和创造美。验证了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生活化”思想,民俗艺术是民间流传于今世的活的艺术史册,让我们共同关注民俗艺术的发展、吸收民俗艺术的精华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源于教师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洞悉与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怀揣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诚信,我们的美术作品将会呈现出一派“白花争妍”、“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滕守尧. 艺术与创生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余继平. 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 1[M].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5] 张道一. 美术长短录[M].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实践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