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分析

2019-06-12 03:30:06崔香芬
关键词:照料居家意愿

崔香芬, 李 放, 赵 光

(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2.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3. 东南大学 校长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1189)

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状况不断加剧。鉴于机构养老限于资源匮乏、成本较高和传统养老文化,无法也不可能大规模推广的现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中国式养老”发展方向。现阶段,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日益成为中国老年人口的主导养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快速城市化首先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并直接产生和加剧了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加之,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紧迫现实,使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现阶段,准确把握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及特征,正确引导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供给显得日益迫切。

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起步晚于城市。2006年以来,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日益引起学者关注。围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的区域及群体差异研究[1];该方面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研究,立足区域差异、群体差异视角探究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其中,区域差异主要指的是近郊、远郊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群体差异主要指农村空巢老人及女性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二是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观需求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该方面主要实证调研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遵循假设检验思路,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各种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2-3]。三是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研究,在对农村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基础上,通过李克特量表法衡量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同时运用数理模型科学测算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强度影响因素[4]。

既有研究为本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但也至少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多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内容的一个方面,笼统考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比较缺乏更为细致的对各类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二是即便个别研究者就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展开实证调研和分析,也多是个别村镇的小规模调研,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江苏全省范围内展开大样本问卷调查,详细、深入考察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年7~9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江苏省辖县(县级市)的农村老年人(60周岁及以上)群体中开展的“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调查。调查采取经验分层和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根据省内经济发展差异在苏北、苏中、苏南各选取相关市县;然后,在各市县内分别选取符合调查要求的2~3个农村社区,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开展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730份,有效回收722份,有效回收率为99%。

(二) 样本特征

1. 样本人口学特征。首先,从年龄分布来看,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53.3%、35.1%、11.6%;其次,从性别分布来看,男、女两性各占样本总数的51.2%和48.8%;再次,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9.5%、28.9%、26.5%、15.9%和9.1%。

2. 样本社会学特征。首先,从区域分布来看,苏北、苏中与苏南三地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3%、8.6%和55.1%;其次,从对政策了解情况来看,很不了解、不了解、一般、了解、很了解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3.7%、46.8%、16.6%、21.2%和1.7%;再次,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非常紧张、比较紧张、一般、比较宽裕、非常宽裕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0.8%、13.2%、61.5%、21.6%和2.8%;最后,从个体健康状况来看,非常不好、不好、一般、好、非常好五类有效样本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4%、12.7%、40.7%、29.4%和15.8%。

二、 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类型划分

受制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地区差别。本文以国内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江苏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江苏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配置标准的调查,结合各区县政府以及社区组织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际提供的服务种类,归纳提炼了具有普遍需求的日常助餐、健康指导、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服务,内容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四大类别基础性服务。由于四大类服务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四类服务需求影响因素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可以将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分解成对农村老人的四大类不同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即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各类别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文献查阅和参与观察法,深入探讨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援助系统是一个以老人个体为中心,并由个体支持向家庭支持、社会支持逐步外扩的差序支持系统[3],旨在实现包括情感、自尊、评价、归属、身份以及安全等需要在内的不同程度的满足。通俗而言,即如果农村老人可以依靠自身资源满足各类老年生活需要,也就不会向他人求助。事实上,个体需要从其他社会成员那里获取资源来解决生活困难并维持日常生活[5]。那么,如果农村老人无法依靠自身资源实现自我照料,一般会先向其家庭成员求助;如果家庭成员无法有效满足其养老需要,则需进一步求助其他社会主体,这时就会产生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由此可知,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可能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进一步,嵌入农村社会结构中的老年个体的行动选择必然受到所处环境的深刻影响,既为行动者提供资源,又为行动产生制约[6]22,地区环境也可能成为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又一因素。因此,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地区因素共同构成了农村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3个维度。在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过程中,既要突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制约,也须引入地区环境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这是通过研究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微观需求意愿来解释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宏观政策含义的可行模式。

(三)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分析,可将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响关系做出假设如下:

1. 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体健康状况、政策了解状况。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因生理、心理需求差异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可能呈现差异:低龄老人可能呈现为较高精神慰藉服务、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高龄老人可能呈现为较高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男女两性生理和社会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可能呈现差异:女性可能对精神慰藉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较高;男性则对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较高。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村老年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可能呈现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老年人可能对各类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较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老年人可能对各类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较低。农村老年人个体健康状况差异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可能呈现差异:个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老年人可能对文化娱乐服务需求较高;个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老年人可能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较高。对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了解状况差异也可能引起老人对各类服务需求意愿差异:个体对政策了解越充分,越可能激发其对各类养老服务需求意愿。

2. 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儿子数、女儿数、家庭经济情况。当代中国家庭,家庭赡养中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儿子赡养父母的总效应依然大于女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更可能与父母同住。一旦将性别通过居住方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控制住,儿子就仅在经济支持方面的直接效应超过女儿,而女儿在生活照料方面的直接效应已显著超过儿子[7]。由此,儿子数、女儿数可能影响农村老人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儿子数越多可能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越高,女儿数越多可能对生活照料服务外的其他服务需求意愿越高。此外,家庭经济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老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这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必要条件。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农村老人,因支付能力越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可能越高,反之,则会抑制相应需求意愿。

3. 影响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地区因素主要包括调研地所在区域。江苏省内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客观存在可能引致农村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区域差异: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区域人口经济收益,区域老年人口经济基础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强化或弱化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另一方面,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区域人口思想观念差异也可能引发区域人口养老观念差异,进而引致区域老年人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差异;此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生社会建设现状也可能影响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不过,上述差异性和影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计量分析。

三、 农村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本文探讨的是不同因素对各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关系。其中,“是否有需求意愿”可以被视作一个二分变量,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是和否,分别赋值为1和0。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为:

表1 变量设置与描述

(1)

(1)式中,P表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情况;z表示影响需求意愿的因素。

进一步,将影响各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自变量分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三类。以x表示个人因素,f表示家庭因素,r表示地区因素,则z可以表示为:

(2)

将z代入概率模型进行Logit变换,可得:

(3)

在(3)式中,p表示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概率,1—p表示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没有需求意愿的概率,α是常数项,β、γ、λ是影响因素的系数,x表示影响需求意愿的个人特征,f表示影响需求意愿的家庭特征,r表示影响需求意愿的地区特征,e表示模型残差,服从Logit分布。

(二) 计量分析结果

选择表1的变量作为各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式(1)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四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Logit回归结果

(续表2)

变量生活照料 服务需求医疗护理 服务需求精神慰藉 服务需求文化娱乐 服务需求系数P值系数P值系数P值系数P值儿子数目-0.0970.377-0.219∗∗0.037-0.0230.854-0.0480.659女儿数目-0.260∗∗∗0.008-0.1180.191-0.1340.213-0.1270.186个体健康状况-0.1460.113-0.162∗0.067-0.169∗0.0930.313∗∗∗0.001家庭经济情况-0.0790.530-0.1390.244-0.1620.2480.1760.166政策了解情况0.137∗∗0.0970.141∗0.0810.335∗∗∗0.0000.177∗∗0.040地区0.257∗∗∗0.006-0.203∗∗0.023-0.411∗∗∗0.000-0.173∗0.066-2对数似然值Cox & Snell R方Nagelkerke R方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

1. 个人因素。(1) 年龄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龄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年龄越低的农村老人对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更强。可能的原因是,低龄老人因刚进入老年状态,无论生理、心理都面临一个再适应过程,期间易产生权能丧失感、社会孤独感、无价值感等,因而对精神慰藉服务需求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心理自我调节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日渐提升,对精神慰藉服务需求随之降低。年龄与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年龄显著影响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这也基本符合个体生命历程自然发展特征:相对而言,低龄老人由于身心特征比较关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服务;高龄老人则更多关注生命健康。

(2) 性别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上述关系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校验。分析结果不支持前述假设。因此,不同性别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并无显著差异。

(3) 受教育程度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越高,反之则越低。可能的解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思想观念的转变促使其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而生活照料是关系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受教育程度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但上述关系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不支持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设。

(4) 个体健康状况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该关系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个体健康状况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个体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越低,反之则越高。个体健康状况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个体健康状况与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个体健康状况对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服务意愿影响显著。个体健康状况越好的农村老人对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越高,反之则越低。

(5) 政策了解情况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和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均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对政策了解情况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相关关系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政策客体(农村老年人)对政策信息了解越充分、全面,越能激发其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

2. 家庭因素。(1) 儿子数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以及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均为负相关关系,上述关系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儿子数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家中没有儿子的农村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存有更强的意愿。

(2) 女儿数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和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均为负相关关系,但上述关系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女儿数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女儿数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言外之意是,家中没有女儿的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存有更强的意愿。

(3) 家庭经济情况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与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但上述影响关系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并没有显著差异。

3. 地区因素。(1) 地区与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农村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可能的解释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区域人口经济收益。这是老年人获取生活照料服务的经济基础。相对充实的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强化需求意愿,反之则会弱化需求意愿。

(2) 地区与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农村老人对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越低,反之则越高。可能的解释是与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个体经济收益的增长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农村医疗保障的日益完善,个体呈现“看病就到大医院”的就医意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

(3) 地区与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且这一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可见,地区因素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老年人物质和精神双向自我满足实现程度较高,相对抑制了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老年人拥有相对充实、稳定的老年生活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给农村老年人带来老年生活心理、精神安全感;另一方面,与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是个体独立性、主体性日盛,老年个体精神自我满足程度较高。

(4) 地区与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注重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满足,因而老人相应需求意愿较弱;反之,民众精神娱乐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而相应激发较强的需求意愿。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农村老人对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女儿数目、政策了解情况、地区因素对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意愿影响明显;儿子数目、地区因素对老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影响较大;年龄、政策了解情况、地区因素对农村老人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影响明显;年龄、个体健康状况、政策了解情况则对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意愿影响较大。

政策启示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立足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对农村老人各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在兼顾现实需求和未来战略的视野下,以“提供为老精准服务”和“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为目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供与各区域农村特点、区域农村老人养老需要相适应的、合理满足农村老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宣传,提升政策客体的政策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通过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媒介,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文件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增强农村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内容、价值的准确认知,从根本上增强政策信任感和认同感。

第三,强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医养功能,提升农村社区基层医疗能力,同时加强农村老年人群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的基层就医引导。一方面,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理念、转变工作模式、整合医疗资源,深入社区、家庭,为农村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重点围绕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不断提高总体医疗服务能力,特别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最大程度满足农村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此外,还要多渠道宣传引导老年人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第四,以区域协调战略推动高质量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一方面,必须协调推进省内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南北共同富裕,为总体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正视区域内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内部)“社会发展落后”的现实,协调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猜你喜欢
照料居家意愿
《居家》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南方人口(2021年1期)2021-02-28 08:26:30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
中国火炬(2015年6期)2015-07-31 17:25:50